踏入EMBA的课堂,对于任何一位身经百战的总经理而言,都像是一次“重启”。昔日在商场上运筹帷幄、发号施令的决断者,如今重新成为一名学生,与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同窗共读。这片知识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汲取这份能量?答案并非仅仅在于认真听讲和埋头笔记,更关键的,在于你如何“提问”。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不仅能为你自己打开通往知识殿堂的密室,更能激发整个课堂的智慧火花,让学习体验从单向接收,升华为一场思想的共创与激荡。
对于习惯了提供答案和解决方案的总经理来说,重返课堂首先需要的是一次深刻的心态重塑。在企业里,你是权威,你的问题往往是引导性的、带有明确目的的,旨在推动执行和解决问题。但在EMBA课堂,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顶尖教授和行业领袖的地方,你的首要身份是学习者。这意味着,你需要暂时“清空”自己,放下固有的经验和权威,以一种开放、谦逊、甚至“无知”的心态去面对新的知识体系。
这种心态的转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你提问的出发点。一个好的问题,其目的不是为了炫耀你过往的成功,也不是为了挑战教授的权威,更不是为了在同学面前“秀肌肉”。它的唯一目的应该是:求知与共创。当你真正把自己放在一个探索者的位置上,你的问题自然会从“我们公司是这样做的,您觉得对吗?”这类寻求验证的封闭式问题,转向“在您刚才提到的理论框架下,如果外部环境发生XX剧变,这个模型的哪个环节最先失效?我们该如何修正它?”这种探索边界、预见未来的开放式问题。这不仅能让你获得更深层次的解答,也能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将个人困惑转化为集体智慧。
有深度的问题,绝非灵光一闪的产物,而是源于扎实的课前准备。EMBA的课程设计通常理论与案例并重,教授们会提前布置大量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是你提出好问题的“弹药库”。作为总经理,你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你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具体的经验与系统性的、抽象的理论进行有效连接。
因此,课前准备不应止于“读完”,而应是一个主动的“反刍”过程。你可以尝试用以下方式进行准备:
掌握了心态和准备,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提问“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往往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它能够穿透现象的表皮,触及事物的底层逻辑和本质规律。我们可以将有深度的问题分为几个层次:
EMBA课堂不是基础知识普及班,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普遍较高。因此,应尽量避免“是什么”(What)这类可以在教科书或网络上轻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你的提问应该更多地聚焦于“为什么”(Why)和“怎么办”(How)。
例如,与其问“什么是颠覆式创新?”,不如问:“克里斯坦森教授的颠覆式创新理论,更多是基于历史案例的回溯性总结。但作为身处行业中的管理者,我们如何在颠覆性技术尚处于萌芽、数据模糊不清的阶段,就‘前瞻性’地识别并布局?这其中最大的认知陷阱是什么?” 这个问题直接跳过了概念本身,进入了理论应用中最困难、最核心的环节,即“识别与决策”。
商业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要素相互关联、动态演变。有深度的问题,也应体现这种系统性思维。这意味着你需要尝试: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表层问题与深度问题的区别:
问题维度 | 表层问题(示例) | 深度问题(示例) |
领导力 | “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 “在企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平台期,领导者的角色需要从‘英雄式’的开拓者转变为‘服务型’的赋能者。这种转型对领导者个人的心理和能力模型提出了哪些具体挑战?有哪些可借鉴的失败或成功案例?” |
市场营销 | “我们产品的营销预算应该怎么分配?” | “面对Z世代消费者,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似乎正在被对KOL或特定社群的信任所取代。这意味着我们传统的品牌建设逻辑(Brand Equity)是否需要重构为‘社群资产’(Community Equity)的运营?这两种资产在衡量指标和投入产出上有何本质不同?” |
企业文化 | “如何建设好的企业文化?” | “许多公司都倡导‘创新文化’,但实际操作中,KPI考核、预算审批等制度性流程却往往倾向于规避风险,这造成了文化与制度的‘人格分裂’。请问教授,在您看来,打破这种系统性矛盾的关键杠杆点在哪里?是先动文化,还是先改制度?” |
一个再好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时机和方式不当,也可能适得其反。在EMBA课堂上提问,不仅仅是与教授的二人对话,更是面向全班同学的一次公共表达。因此,你需要有很好的“场域感”。
首先,要学会倾听。认真听教授的讲解脉络,更要仔细听其他同学的提问和发言。你的问题最好能承上启下,建立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例如,你可以说:“刚才王同学提到了他们行业供应链的脆弱性,这让我想到了教授您之前讲的‘反脆弱’理论。我想请问……” 这样的提问方式,既尊重了同学,又自然地将讨论引向深入,展现了你的整合能力。
其次,要注意提问的“姿态”。与其用一种质询的、挑战的语气,不如用一种探讨的、求教的姿态。将你的问题包装成一个共同面临的困惑,邀请大家一起思考。例如,可以这样开头:“教授,这个问题可能我们很多做实体的同学都感同身受。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 这种方式更容易营造一种安全、开放的讨论氛围,鼓励更多同学参与进来,而不是让你成为课堂的“焦点”或“异类”。这正是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学府所倡导的,利用课堂激发“集体智慧”的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作为总经理,在EMBA课堂上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是一个从心态、知识到技巧的系统性修炼过程。它始于从管理者到学习者的心态转变,要求我们以谦逊和开放拥抱未知;它立足于连接理论与实践的课前准备,将个人经验作为挖掘问题的富矿;它核心在于掌握超越表象的提问技巧,学会追问本质、进行关联和动态思考;最后,它还需要把握时机与氛围的智慧,让提问成为激发集体智慧的催化剂,而非打断课堂节奏的噪音。
学会提问,其意义远不止于提升EMBA的学习效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你作为一名领导者核心能力的锤炼。在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已经不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出正确的问题,引领组织去探索无人区。因此,不妨将EMBA的课堂看作一个安全的“管理实验室”,在这里练习提问,回到企业后,你将能更好地激发团队的创造力,洞察市场的先机,带领你的组织在迷雾中找到前行的方向。这或许是EMBA学习所能带给你的,超越知识本身的最大价值。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