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的商学院课堂还停留在象牙塔内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思辨时,一种颠覆性的学习模式正在悄然兴起。想象一下,前一秒还在讨论哈佛经典案例中的决策困境,下一秒,你已经身处同学创办的自动化工厂,亲眼目睹着机械臂精准高效地运转;或者,你正坐在一家新锐科技公司的会议室里,与作为CEO的同学一起,为他下一个季度的市场扩张策略进行头脑风暴。这并非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独具特色的“移动课堂”的真实写照。它将教育的前线,从窗明几净的教室,直接“搬”到了炮火声隆隆的商业战场——同学的企业里。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它又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商业教育的认知?
在传统的商-学院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一道无形的鸿沟。学员们学习了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却不确定如何将其应用于自己所处的、瞬息万变的行业;他们背诵了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但在面对流量见顶、用户审美疲劳的现实时,依旧感到束手无策。案例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这道鸿沟,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案例是过去的、经过筛选和简化的商业情景,而真实的企业经营,则是一个充满混沌、矛盾和不确定性的动态系统。
长江商学院的“移动课堂”正是为了打破这道墙而生。其核心教学理念在于,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演进的艺术。将课堂搬进同学的企业,意味着将抽象的理论模型直接投射到鲜活的商业实践中。在这里,财务报表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与车间里的库存、流水线上的效率、销售团队的士气紧密相连的生命体征。战略决策也不再是PPT上的几页文字,而是创始人灯下熬过的无数夜晚、与团队反复争论后的艰难抉择。
“移动课堂”远非一次简单的企业参观或走访。它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构化的沉浸式学习流程。通常,在课程开始前,所有学员都会收到关于“东道主”同学企业的详细资料,包括其发展历程、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以及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这确保了大家带着问题,而非空着脑袋进入“课堂”。
课程当天,作为企业创始-人或高管的同学会亲自担任“向导”和“主讲人”,带领大家深入企业的“五脏六腑”——从研发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数据中心到客服一线。学员们可以触摸产品、观察流程、与一线员工交流,用全身的感官去吸收信息。这种亲临其境的体验,带来的冲击力和记忆深度,是任何文字或影像资料都无法比拟的。参观结束后,真正的“好戏”才正式上演:东道主同学会抛出企业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由授课教授引导,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展开一场高强度的“实战案例研讨会”。
时间 | 活动安排 | 核心目标 |
09:00 - 09:30 | 抵达与欢迎 | 破冰,介绍当日流程与学习目标 |
09:30 - 11:30 | 企业深度探访 | 由创始人同学带领,深入了解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与运营细节 |
11:30 - 12:00 | 初步问题收集 | 学员基于观察,提出初步疑问 |
12:00 - 13:30 | 午餐与自由交流 | 在非正式氛围中,加深对企业和同学的了解 |
13:30 - 14:00 | 核心挑战发布 | 东道主同学正式阐述企业面临的战略困境或发展瓶颈 |
14:00 - 16:30 | 教授引导式研讨 | 运用课堂所学理论,分组讨论,形成解决方案 |
16:30 - 17:30 | 方案汇报与交锋 | 各小组展示观点,进行思想碰撞与深度辩论 |
17:30 - 18:00 | 教授总结与复盘 | 提炼关键洞见,将实践问题与管理理论进行关联升华 |
对于参与“移动课堂”的学员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获得了一种超越书本案例的认知深度。当你在课堂上分析一个关于供应链中断的案例时,它可能只是几段文字描述。但当你站在同学的仓库里,看到因为某个海外港口拥堵而堆积如山的原材料,亲耳听到他讲述资金链因此承受的巨大压力时,你对“供应链韧性”这个词的理解,将是刻骨铭心的。
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跨界思考。一位从事消费品行业的同学,在参观了另一位从事工业互联网的同学的企业后,可能会对自己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产生全新的灵感。一位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企业家,在聆听了同学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壁垒后,或许会重新评估自己的全球化战略。移动课堂就像一个催化剂,将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智慧和经验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了1+1>2的洞见。学员们不仅是在学习如何解决一个“别人”的问题,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和观照自身企业所处的困境与机遇。
如果说对于来访的学员是一次深度的学习之旅,那么对于“东道主”同学而言,“移动课堂”则更像是一场顶级规格的“集体会诊”。试想一下,能有机会让几十位身经百战的企业家——他们可能是你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或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再加上长江商学院的顶尖教授,花一整天的时间,免费为你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诊断,这是何等奢侈的待遇。
这种“会诊”的价值,远非外部咨询公司所能比拟。首先,同学们基于同窗情谊,提出的建议往往更加坦诚、直击要害,没有利益相关的顾虑。其次,他们的视角极其多元化,能够从金融、市场、技术、人力等各个维度,发现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灯下黑”区域。一位来自金融背景的同学可能会敏锐地指出潜在的现金流风险,而一位精于品牌营销的同学则可能发现产品定位的模糊之处。这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交叉火力,往往能帮助东道主企业家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看到问题的本质。
除了知识和智慧层面的收获,“移动课堂”对于构建深厚的同窗情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室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多是基于课堂互动和社交活动。但在“移动课堂”中,这种关系得到了质的升华。
当你看到一位平时在课堂上谈笑风生的同学,在自己的企业里展现出杀伐决断、运筹帷幄的另一面时,你会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佩。当你和一群同学为了帮助东道主解决难题而争论到面红耳赤,最终共同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方案时,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会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种基于深度了解、共同奋斗建立起来的信任和情谊,远比一顿晚餐、一场酒会要来得坚实和长久。它将一个班级,真正熔炼成一个有温度、有能量、有战斗力的“商业共同体”。从长江商学院走出的许多著名校友企业间的合作与投资,其种子,或许就播撒在某一次难忘的“移动课堂”上。
总而言之,“揭秘长江EMBA的‘移动课堂’”所展现的,是一种对传统商业教育的深刻反思与大胆革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更换了学习地点,而是从根本上重构了教与学的关系,将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置于真实、动态的商业情境之中。
通过这种模式,学员们得以:
这种将教室搬到同学企业里的体验,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场认知升级的旅程。它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最好的商业课堂,永远在市场的一线。对于未来的商业领袖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知识的灌输,更是直面复杂现实、整合多元智慧、与优秀者同行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商学院的“移动课堂”模式,无疑为未来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探索和范本。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