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的课堂与社交圈,就如同进入一个高手云集的“江湖”。在这里,每一位同学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身经百战,自带光环。觥筹交错间,是思想的碰撞,也是人脉的链接;谈笑风生里,是机遇的涌动,也是格局的较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核心问题悄然浮现:我该如何自处?如何才能既不因他人的光芒而显得黯淡,以致于畏缩不前(“卑”);又不因自身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以致于盛气凌人(“亢”)?这门“不卑不亢”的社交艺术,不仅是情商的体现,更是个人修为与未来发展的关键。它关乎你是否能真正融入这个精英群体,并从中汲取养分、建立有价值的连接。
想要做到外在的“不卑不亢”,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稳固的内在认知。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姿态。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周围的同学可能是上市公司创始人,可能是行业巨擘,也可能是手握重金的投资人。面对他们,心态的失衡几乎是本能反应。
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卑”的问题。请记住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你也是被严格筛选后才坐在这里的。EMBA的录取标准绝不仅仅是看财富或职位的高低,它更看重你的过往经历、行业洞见、学习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证明。你所经历过的挑战、解决过的难题、积累的行业认知,对于其他同学而言,同样是宝贵且独特的。不要陷入“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觉得自己的成就微不足道。自信的来源,不是和他人的横向比较,而是对自己过往价值的深度认可。当你从内心深处相信“我值得在这里”时,你的言行举止自然会流露出一种平和的底气。
其次,要主动屏蔽“亢”的诱惑。一部分同学可能会因为过往的成功而产生优越感,习惯性地主导话题,甚至对他人进行“降维打击”。这种行为在短期内或许能吸引一些目光,但长期来看,却是在消耗自己的社交资本。真正的强者,懂得“藏锋守拙”。你要认识到,来到EMBA的核心目的之一是“学习”,而学习的前提是“空杯心态”。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领导者,比“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领导者能建立更高效的团队和更深厚的人际关系。在社交场合,这意味着要保持好奇心,真诚地向他人请教,欣赏他人的长处。当你将姿态放低,不是为了迎合,而是为了吸收时,你所展现出的谦逊,反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自信。
心态是内功,而言谈举止则是外在招式。在EMBA的社交场,如何说话、说什么话,直接定义了你的个人品牌。
学会倾听,是“不亢”的最高境界。社交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连接”。一个总是滔滔不绝的人,往往只关心自己的表达,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在与同学交流时,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学会分享,是“不卑”的最佳路径。当你需要表达自己时,内容和方式同样重要。你的分享应该像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而不是一张炫耀的成绩单。关键在于提供“价值感”。
除了语言,你的非语言行为——即身体语言和社交礼仪——也在无声地传递着信息。一个人的格局与修养,往往就体现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之中。
你的身体语言是你自信与否的直接映射。在社交场合,保持开放的姿态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不要双臂交叉抱在胸前(显得封闭和防备),身体微微前倾(表示感兴趣),保持眼神的接触(传递真诚与尊重)。握手时,力度要适中,坚定而有力,这既是自信的体现,也是对对方的尊重。不要因为对方是位高权重的大佬就畏畏缩缩,也不要因为觉得对方不如自己就敷衍了事。你的每一次握手,都在定义你是谁。
社交礼仪是“不卑不亢”的润滑剂。比如,主动为他人引荐,当你和A同学聊天时,B同学走过来,你应该主动介绍:“A总,这位是B总,他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B总,这位是A总,刚才我们正聊到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话题。”这个简单的动作,体现了你的慷慨和格局,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连接者”。此外,守时、得体的着装、在聚餐时照顾到身边的人、记住别人的饮食禁忌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是构建信任和好感的基石。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我尊重规则,也尊重你。
行为维度 | “卑”的表现 | “亢”的表现 | “不卑不亢”的建议 |
介绍自己 | 语气怯懦,过分谦虚,如“我就是个做小生意的”。 | 罗列头衔,夸大其词,如“我们公司是行业第一,没人比得过”。 | 用一句话清晰描述你的领域和价值,如“我是做新消费品牌管理的,专注于帮老字号实现年轻化转型”。 |
参与讨论 | 从不发言,或只是一味附和,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 打断他人,抢夺话语权,否定他人观点。 | 先肯定,再补充。“您刚才的观点很有启发,我想补充一个角度...” |
请求帮助 | 难以启齿,或表现得过分客气和卑微。 | 理所当然地提出要求,缺乏感恩之心。 | 明确说明需求,并清晰表达自己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作为回报,建立“互惠”预期。 |
对待他人 | 对“大咖”极尽谄媚,对“普通”同学则相对冷淡。 | 只关注对自己“有用”的人,对他人缺乏兴趣。 | 对每个人都保持同样的尊重和好奇心,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
社交的终极奥义,在于价值交换。这里的“价值”是广义的,它包括信息、资源、情感支持、思想启发等。一个真正“不卑不亢”的人,关注的焦点不是索取,而是创造和给予。
当你不再纠结于“我该如何表现”时,不妨换一个思路:“我能为这个集体带来什么?”你可以主动分享一篇深度行业报告,可以组织一场关于某个热门话题的私董会,也可以在你擅长的领域为同学提供无私的咨询。当你成为一个价值的输出者,你自然就占据了社交的有利位置。这种自信,来源于你的贡献,而非你的索取,因此它既不“卑”,也不“亢”。社会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其著作《给予与索取》(Give and Take)中指出,长远来看,“给予者”(Givers)比“索取者”(Takers)和“互利者”(Matchers)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广的人脉。因为给予建立的是信任和声望。
因此,在EMBA的社交中,请努力成为一个慷慨的“给予者”。这种给予并非不求回报的牺牲,而是一种长期的、智慧的投资。你今天帮助了一个尚在起步阶段的创业同学,未来他可能成为你的重要合作伙伴。你今天分享的一个观点启发了另一位同学,明天他可能会在一个关键时刻为你提供决定性的信息。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之所以如此强大,正是基于这种长期主义的互助和价值共创文化。当你将自己视为这个价值网络中的一个积极节点,而不是一个边缘的观察者时,“不卑不亢”便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总而言之,在EMBA这个精英汇聚的社交场合,实现“不卑不亢”并非一套需要刻意表演的技巧,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为。它始于稳固的心态,即深刻认知自身价值,同时保持谦逊的学习之心;体现于有价值的言谈,即多倾听、善提问,分享有深度的洞见而非炫耀成就;彰显于得体的行为细节,用身体语言和社交礼仪传递尊重与自信;最终落脚于互惠的价值创造,将焦点从“我能得到什么”转向“我能贡献什么”。
这趟EMBA之旅,不仅是知识和学历的提升,更是一场个人格局和社交智慧的修行。最终的目标,不是要在人群中显得多么耀眼,而是要找到那个最真实、最从容、最有价值的自己。当你能以一种平和、真诚、自信且尊重他人的姿态,与这个优秀的群体同频共振时,你不仅能收获最宝贵的知识与人脉,更将成就一个更加成熟和强大的自己。这,或许才是“不卑不亢”的真正内涵,也是这趟学习旅程中最有价值的收获之一。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