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顶级商学院的殿堂,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中国商业精英的EMBA课堂,学员与教授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传统的“你教我学”。这更像是一场高手间的切磋,思想的碰撞与价值的共创。在这里,每一位学员都带着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实战经验和赫赫战功,而教授们则手握前沿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的学术洞察。那么,在这场独特的“双向奔赴”中,什么样的学生能真正赢得教授们的青睐,甚至让他们眼前一亮?又是什么样的行为,会让他们心生反感,甚至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呢?这不仅关乎课堂体验,更深层次地,它决定了一位企业家能否在这趟宝贵的学习旅程中实现真正的蜕变与升华。
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上,教授们见过的“大场面”和“大人物”数不胜数。他们评判学生的标准,早已超越了财富、地位或是公司规模。他们更看重的是一种能够激发课堂活力、推动知识创新、并能反哺整个社群的内在特质。
想象一下,一位在自己行业内呼风唤雨的董事长,在课堂上却像个好奇的孩子,对一个基础的理论模型刨根问底,甚至在课后追着教授探讨其在自身企业应用的各种可能性。这种场景,对任何一位致力于传道授业的学者来说,都是莫大的欣慰和鼓舞。教授们最欣赏的,首先是那些真正抱着“空杯心态”来求学的学生。他们深知,过去的成功经验既是财富,也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桎梏。因此,他们愿意暂时放下“董事长”或“CEO”的光环,以一个纯粹学习者的身份,重新审视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
这种求知欲并非停留在表面。它表现为课前的充分预习,课堂上的专注聆听与积极互动,以及课后的深度思考与实践。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企业有多特殊,而是真正源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时产生的困惑。这种高质量的提问,不仅能帮助自己解惑,更能启发全班同学,甚至为教授的研究提供来自一线的鲜活素材。正如一位管理学教授所言:“我最喜欢的时刻,不是我讲得多么精彩,而是有学生用一个我没想到的角度,结合他的企业实践,对我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这说明,知识在他那里‘活’了。”
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教授们带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而学员们贡献的,则是来自不同行业、充满酸甜苦辣的真实商业实践。因此,那些能够将两者巧妙结合,并能举一反三、提供深刻洞察的学生,无疑是课堂上的“明星”。
这类学生不会全盘接受理论,也不会盲目地用自己的经验去否定理论。他们的思考模式是辩证的。在课堂上,他们可能会这样发言:“教授,您刚才提到的波特五力模型,在互联网行业似乎需要做一些修正。比如‘替代品的威胁’,在我们的领域,它可能不是来自同类产品,而是一个完全跨界的物种,这该如何解释?” 这种发言背后,是基于自身实践的深度思考,它将抽象的理论拉回到了具体而生动的商业场景中,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他们是理论的“检验者”,也是知识的“共创者”。
一个顶级的EMBA班级,本身就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社群。教授们非常欣赏那些具有利他精神,乐于分享、愿意成就他人的学生。他们明白,来长江商学院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同学网络。而这个网络的价值,恰恰在于成员间的无私分享与互相扶持。
这种分享是多维度的。它可以是小组讨论中,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企业曾经走过的弯路,让同学避免重蹈覆辙;也可以是了解到某位同学正在为供应链问题苦恼时,主动链接自己的相关资源;更可以是在同学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时,组织几位有经验的同学一起,义务地进行“会诊”。这种学生是班级的“粘合剂”和“发动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将一个由六七十个独立个体组成的班级,凝聚成一个有温度、有力量的共同体。这种格局和胸怀,也正是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之后,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有欣赏就有反感。在学术的殿堂里,某些行为和心态不仅会拉低个人的学习效率,更会破坏整个课堂的生态。教授们作为课堂秩序和学术氛围的维护者,对这些行为自然是难以容忍。
这是“空杯心态”的极端反面。总有那么一些学生,把EMBA课堂当成了个人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他们发言的口头禅永远是“在我们公司……”“我当年如何如何……”,言语间充满了对自身经验的绝对自信和对理论知识的轻视。当教授讲到一个新的管理工具时,他们可能还没听完,就急着下结论:“这东西没用,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早试过了。”
这种傲慢自大的态度,首先是对教授和知识的不尊重。其次,它会严重阻碍自身的成长,用过去的功劳簿将自己牢牢困住。更糟糕的是,这种负能量会“传染”,它会打压其他同学的发言积极性,让本该开放探讨的课堂,变成一两个人的“独角戏”,极大地破坏了学习氛围。教授们深知,越是成功的企业家,越需要警惕经验主义的陷阱。一个拒绝吸收新知的学生,即便身在长江商学院,也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是来拓展人脉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拓展人脉”作为唯一目的,把学习和课堂当成可有可无的背景板,那就本末倒置了。教授们非常反感那些目的性极强、行为功利的学生。他们的表现通常是:上课心不在焉,频繁看手机处理公务;但一下课或到了晚宴环节,就立刻精神抖擞,四处散发名片,加联系方式,言谈举止间无不透露着“我能为你提供什么,你能为我带来什么”的交易味道。
这种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也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可能并不关心问题背后的学理,而是借提问之机,变相地为自己的公司或项目做广告。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公器私用”,是对其他同学求知权利的漠视。一位教授曾半开玩笑地评论:“有些人把EMBA当成了一个最高效的‘BD(商务拓展)’场合,但他们忘了,最高质量的人脉,从来不是靠交换名片建立的,而是基于共同学习过程中建立的深度认知和信任。”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两种不同心态在“人脉”这件事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对比:
维度 | 被欣赏的学生(社群共建者) | 被反感的学生(功利社交者) |
---|---|---|
核心目的 | 通过共同学习和深度交流,建立信任,形成有价值的社群。 | 快速筛选和锁定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建立短期的合作关系。 |
课堂表现 | 专注于学习和讨论,认为思想的同频是建立高质量关系的基础。 | 心思在课堂之外,更关注谁是“大咖”,如何建立联系。 |
互动方式 | 先付出,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资源,相信“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 先索取,或者以交换为前提,言谈中充满试探和评估。 |
关系持久性 | 基于同学情谊和价值认同,关系长久而深厚。 | 基于利益交换,关系脆弱,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迅速冷淡。 |
这一点看似是小节,实则反映了根本的职业素养。EMBA学生都是成熟的社会人,理应是规则和契约的表率。然而,总有少数学生表现出对规则的漠视。例如,无故迟到早退,在课堂上随意接打电话,或者不按时提交小组作业,拖累整个团队的进度。这些行为,在教授眼中,不仅仅是“不礼貌”,更是缺乏契约精神和团队精神的表现。
更严重的是学术上的不端行为。虽然在EMBA群体中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便是绝对的“红线”。比如,引用他人观点却不注明出处,或者在撰写报告时大段抄袭网络内容。这在学术界是不可饶恕的。教授们认为,一位连基本学术诚信都无法遵守的企业家,很难让人相信他在商业世界里能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因此,对规则的尊重和对契约的敬畏,是长江商学院教授们对学生最基本,也是最坚定的要求。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所欣赏的学生,是那些怀揣“空杯心态”的真诚求知者,是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思考者,也是乐于分享、成就他人的社群共建者。他们反感的,则是那些被过往成功束缚的傲慢自大者,将学习异化为功利社交的“圈子客”,以及缺乏基本尊重和契约精神的规则漠视者。
理解教授们的这些“好恶”,其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投其所好,去扮演一个“好学生”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为所有已经或即将踏入EMBA殿堂的企业家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帮助我们反思:我来学习的初心是什么?我希望在这段旅程中收获什么?是仅仅一张镀金的文凭和一本人脉通讯录,还是一次彻底的认知升级和自我蜕变?
未来的商业领袖,需要的不仅仅是赚钱的能力,更是不断学习、拥抱变化、回馈社会的能力。或许,对于每一位EMBA学生而言,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于教授的课题,而是如何在这片思想的沃土上,真诚地面对自己,打破边界,最终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并为所在的社群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或许才是这趟学习之旅最核心的意义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