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长江EMBA,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动辄近百万的学费,是那份汇集了各行各业精英的校友名录,还是媒体上频频曝光的某某创始人毕业后企业成功上市的辉煌故事?这道耀眼的光环,让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成为了无数企业家和高管心中的“圣地”。然而,硬币总有另一面。在这片璀璨星光的背后,一个鲜少被公开讨论却又真实存在的问题是:有多少人,在投入了巨大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后,毕业后的发展轨迹反而掉头向下,甚至还不如从前?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困境。
走进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每一位学员,几乎都怀揣着极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在这里获得最前沿的管理知识,彻底颠覆原有的商业认知;他们期望链接到金字塔尖的顶级人脉,为自己的事业插上翅膀;他们更期望通过两年学习,实现个人身份和事业平台的跃迁,仿佛毕业证书就是一张通往更高阶层的入场券。媒体和商学院自身宣传的成功案例,无疑放大了这种期望,构建了一个“只要进来,就能成功”的美好幻象。
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中“骨感”得多。首先,知识的获取并非一蹴而就。课堂上的理论模型、案例分析固然精彩,但要将其与自己企业的复杂实际相结合,需要极强的领悟力、执行力和试错勇气。很多学员在毕业后发现,学到的“屠龙之术”在面对公司日常鸡毛蒜皮的管理问题时,竟无从下手。其次,人脉的价值也远非交换一张名片那么简单。真正的强关系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而非单纯的“同学”名分。如果你自身缺乏足够的价值,即使身处黄金遍地的校友圈,也可能只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许多人毕业后感到失落甚至倒退的第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其实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在作祟——我们只看到了那些成功毕业生的风光,却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
长江EMBA的同学圈子,用“卧虎藏龙”来形容毫不为过。身边坐着的可能是上市公司创始人、是独角兽企业的CEO,或是手握重金的投资人。这种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激发人的斗志,也可能让人陷入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从而导致个人定位的迷失。
一方面,过度的横向比较会扰乱心智。原本在自己行业里做得风生水起、颇有成就感的企业家,来到这里后发现自己可能只是“普通的一个”。看到同学的企业轻松融资数亿,或者在风口行业里高歌猛进,很容易产生“我的行业是不是不行了?”“我的模式是不是太老土了?”的动摇。这种心态下,一些人开始盲目追逐风口,放弃自己深耕多年的领域,试图复制同学的成功路径,结果往往是邯郸学步,不仅新业务没做起来,原有的主业也因精力分散而受到重创。
另一方面,巨大的机会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EMBA的学习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频繁的异地上课、海外游学、小组作业和社群活动,必然会挤占原本用于企业管理和家庭生活的时间。对于正处于关键发展期或转型期的企业而言,创始人或核心高管的“半脱产”状态可能是致命的。如果不能妥善平衡学习与工作,很可能出现“后院起火”的局面。毕业之时,虽然收获了一纸文凭和一堆名片,但回头发现,自己的企业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发展窗口,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问题,得不偿失。
我们必须承认,长江商学院早期的许多成功校友,他们的辉煌成就不仅仅得益于EMBA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踏准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节拍。在那个“遍地是黄金”的年代,胆识、机遇和政策红利是成功的关键要素。EMBA教育为他们锦上添花,提供了系统化的管理框架和更高维度的视野。
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冲击、人工智能的兴起、全球经济的波动以及国内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使得“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市场竞争进入了“刺刀见红”的存量博弈阶段,对企业家的要求从“敢想敢干”变成了要求精细化运营、技术创新和对宏观趋势的精准判断。在这种背景下,EMBA能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它能教你如何分析财报、如何制定战略,但无法替你抵御行业的周期性衰退,也无法帮你预测下一个技术奇点何时到来。因此,一些学员毕业后发现,自己虽然“武装到了牙齿”,但面对行业的整体下行和市场的残酷洗牌,依然感到力不从心,发展受阻也就不足为奇了。
“读EMBA就是读圈子”,这句话流传甚广,也道出了许多人报读的初衷。但这个“圈子”的真实价值,远比想象中复杂。它既可以是撬动事业的杠杆,也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真正的价值在于,你是否拥有一个坚实的“支点”。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曾坦言:“在这里,不是你认识谁,而是谁认识你,并且认可你。” 人脉的本质是价值的相互赋能。如果你的企业、你的个人能力无法为这个圈子提供独特的价值,那么你所谓的“人脉”就只是通讯录里一个个冰冷的名字。反之,如果你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EMBA的圈子会成为你的放大器,帮助你更快地实现资源整合。但对于那些自身基础不牢,希望通过“混圈子”一步登天的人来说,结果往往是失望。
维系高端人脉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这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和情感。为了融入圈子,你需要参加各种酒会、晚宴、高尔夫球局和海外旅行。这些活动不仅花费不菲,更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合群”,你可能需要参与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甚至不认同的投资项目,或者在人情往来中做出许多无奈的妥协。这种高强度的“无效社交”会慢慢侵蚀你的专注力,让你偏离主业。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直观地展示人脉价值的理想与现实:
人脉活动类型 | 理想中的价值(期望) | 现实中的价值(可能的结果) |
班级聚会/晚宴 | 与各路大神深度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发现合作机会。 | 大部分时间在觥筹交错和客套寒暄中度过,深度交流有限,沦为“背景板”。 |
校友投资项目路演 | 为自己的项目找到同学投资,或者跟投明星同学的项目,实现财富增值。 | 项目质量良莠不齐,碍于情面不得不参与,可能面临投资风险甚至亏损。 |
兴趣小组(如高尔夫、徒步) | 在轻松的氛围中建立深厚友谊,实现资源在无形中对接。 | 沦为攀比和炫耀的场所,为了维系关系投入巨大,对主业帮助甚微。 |
当维系人脉的负担超过了它带来的实际效益时,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圈子”就从杠杆变成了沉重的负担,拖累着一些毕业生的发展脚步。
综上所述,“长江EMBA毕业后发展还不如从前”并非一个普遍现象,但它确实是部分学员面临的真实写照。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个人期望过高、定位迷失的内因,也有时代背景变化、经济周期下行的外因,更有对人脉圈子价值的误读所导致的实践偏差。这并非是要否定长江商学院EMBA的价值,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价值巨大,我们才更需要一份冷静和理性的审视。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剥开那层耀眼的光环,让未来的申请者和在读的学员能有一个更全面、更务实的认知。EMBA是一场昂贵的修行,它提供的是知识、视野和可能性,但绝非成功的保险箱。最终能否实现跃迁,关键在于学员自身。
对于那些正考虑踏入这扇大门的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未来的商业世界,不确定性是唯一的主题。长江EMBA这样的顶级商学院教育,依然是企业家和高管们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库”。但请记住,武器终究是工具,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是使用武器的人。只有那些真正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并能脚踏实地去践行的人,才能让这道光环真正照亮自己的前行之路,而不是被其灼伤。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