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另一半兴冲冲地告诉你,他/她成功考取了EMBA,准备开启一段“学霸”与“精英”交织的新旅程时,作为配偶的你,在由衷高兴之余,心中是否也泛起一丝涟????涟漪?看着他/她被密集的课程、热烈的案例讨论、频繁的同学聚会所包围,一个现实的问题或许会浮现在你的脑海:在这场投入巨大时间、金钱和精力的“家庭总动员”中,我的角色是什么?除了默默做好后勤部长,我是否也能参与其中,感受顶级商学院的氛围?那个传说中由EMBA学员家属组成的“太太团”或“家属圈”,真的存在吗?
这不仅仅是好奇,更关乎家庭成员在这一特殊时期的情感连接与共同成长。EMBA的学习远不止于课堂,它是一个高浓度、强链接的社交生态系统。理解配偶可以参与的活动范畴,以及是否存在一个家属社群,对于维系家庭和谐、最大化这次教育投资的“溢出效应”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顶尖商学院,包括以人文关怀著称的长江商学院,都非常清楚EMBA学员背后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层面会有计划地设置一些面向家属开放的官方活动。这些活动通常是学员EMBA体验中的重要节点,邀请家属参与,既是对家属付出的感谢,也是展示学院文化、增强学员归属感的重要方式。
这类官方邀请的活动主要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标志性的仪式活动,如开学典礼、戈壁挑战赛的出征与凯旋仪式、以及最为隆重的毕业典礼。在这些场合,家属被邀请作为“荣誉嘉宾”,亲眼见证伴侣的重要时刻,分享他们的喜悦与荣耀。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链接,让家属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光荣集体的一部分。第二类是大型的公开论坛或讲座,例如年度经济论坛、管理前沿峰会等。学校会邀请国内外顶级的学者、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进行分享,这类活动往往会开放少量名额给学员家属,为他们提供一个接触前沿思想、开阔视野的宝贵机会。
此外,还有一些文化与社交性质的活动,比如新年晚会、周年庆典、以及部分海外游学模块中的家庭日(Family Day)。在这些相对轻松的场合,家属可以更自然地与学员的同学、教授进行交流,深入了解伴侣的学习环境和社交圈。例如,在长江商学院的一些课程模块中,会特意安排欢迎晚宴或文化体验活动,并鼓励学员携家属一同参加。这不仅让学员的“后方”更加稳固,也让整个EMBA社群更具温度和人情味。可以说,学校官方提供的这些机会,是家属融入EMBA生活的第一扇,也是最正式的一扇门。
回答第二个问题:“家属圈”存在吗?答案是:绝对存在,但它的形态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非官方”和“自组织”。这个圈子很少有学校明文设立的“家属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架构,它更多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学员和家属之间自发形成和生长。
这个“隐形”社群的形成通常有几个关键节点。班级建立的微信群是最初的孵化器。开学不久,热心的班委或同学往往会提议“把嫂子们/姐夫们也拉个群吧”,一个“XX班家属后援团”就此诞生。在这个群里,大家分享的不仅是学员们上课的趣闻、活动的精彩瞬间,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共鸣。比如,“我家那位最近为了准备论文,天天熬到凌晨两点,你们家也这样吗?”“下周他们要去戈壁,我们家属要不要一起组织个送行?”这种基于共同“境遇”的交流,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圈子会从线上走向线下。由一两位热心家属牵头,组织一些小规模的聚会,比如周末的亲子活动、下午茶、主题沙龙(插花、品酒、艺术鉴赏等),甚至是短途旅行。这些活动为家属们提供了独立于学员之外的社交平台。值得一提的是,EMBA学员的配偶们本身也往往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或翘楚,他们之间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合作与交流价值。一个看似普通的“太太下午茶”,聊天的内容可能就涉及到了项目投资、子女教育、职业发展等深度话题。因此,这个家属圈不仅是情感支持系统,更是一个资源丰富、充满活力的次级社交网络。
EMBA家属圈的存在,其价值是多维度的,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需要智慧去应对的挑战。清晰地认识这两方面,有助于家属更好地定位自己,并从中获益。
从价值层面看,这个圈子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持。首先是情感支持。EMBA学员的学习强度和压力巨大,作为配偶,有时难免会感到被“冷落”或不被理解。家属圈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吐槽”和共情的场所,大家分享着相似的经历,彼此安慰和鼓励,能有效缓解因伴侣求学而带来的家庭关系紧张。其次是信息与资源共享。这个圈子是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换中心,从靠谱的育儿嫂推荐,到优质的国际学校信息,再到某个行业的内部洞察,其信息价值甚至不亚于学员们的课堂。最后,它为家属自身带来了个人成长与视野拓展的机会,结识来自不同背景的优秀朋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家属圈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挑战和“暗礁”。最常见的是比较与压力(俗称“攀比”)。当周围充斥着事业有成的企业家、高管和他们的家庭时,无形的比较在所难免,可能会给一些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焦虑感。其次是身份标签化的困扰。在圈子中,你可能首先被认知为“某某同学的太太/先生”,自己的专业身份和个人价值有时会被暂时性地遮蔽。如何在这个新社群中保持独立人格,不迷失自我,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参与圈子活动也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何在支持伴侣、维系圈子和专注自我事业/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艺术。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总结:
维度 | 具体表现 | 应对建议 |
---|---|---|
价值 (Value) |
|
积极参与,真诚分享,主动贡献自己的价值,将之视为家庭共同成长的一部分。 |
挑战 (Challenge) |
|
保持平常心,专注于自我价值,有选择性地参与活动,建立真诚的友谊而非功利性的关系。 |
面对EMBA带来的这场家庭生活“变革”,作为配偶,既不应置身事外,也不必过分投入以至迷失。智慧地融入,同时坚定地保持自我,是最佳策略。
首先,采取主动、开放的心态。不要等待别人的邀请,当班级或家属群里有活动倡议时,只要时间和兴趣允许,就积极响应。在官方活动中,大方地与伴侣的同学、教授交流,展现你的个人魅力,而不是仅仅作为“附属品”站在一旁。你的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是在为伴侣“加分”,同时也是在为你自己打开一扇窗。记住,你也是这个家庭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你的参与本身就很有价值。
其次,找到你的“连接点”和“贡献点”。家属圈里人才济济,思考一下你自己的专业、兴趣或特长是什么。你可能是位投资专家、一位亲子教育达人、一位艺术家或是一位美食家。围绕你的优势,可以发起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活动。比如,在长江商学院的家属群里,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家属可能会自发组织一场关于“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线上分享会,这不仅帮助了他人,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赢得了尊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守住自己的生活重心。将EMBA的家属圈看作是你精彩生活的一个“增量”,而非“全部”。不要因为伴侣的社交繁忙而打乱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生活节奏。你依然需要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事业追求和自己的爱好。当你的内心足够丰盈和强大时,你才能以更平和、更自信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精英荟萃的新圈子,既能从中汲取养分,又能抵御潜在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与伴侣的“共同进化”。
总而言之,EMBA学员的配偶并非只是“幕后英雄”。从学校官方组织的各类活动,到自发形成的、充满活力的家属圈,都为家属们提供了深度参与和融入的机会。这个过程,不仅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伴侣所经历的蜕变,更能为你自己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结识优秀的朋友,拓展认知的边界。
当然,如何在这个独特的生态中游刃有余,既享受到圈子带来的红利,又避免其可能带来的困扰,考验的是每个人的智慧和定力。未来的商学院教育,或许可以更多地思考如何为“家庭单元”提供更体系化的支持,例如开设一些针对配偶的短期课程或工作坊,让EMBA的教育价值真正辐射到整个家庭。但就当下而言,作为EMBA旅程中最重要的同行者,主动了解、积极融入、并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你将发现,这不仅是伴侣的一段学习旅程,更是整个家庭携手向前、共同成长的宝贵契机。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