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商学院的殿堂之前,我像许多在职场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管理者一样,怀揣着一种朴素而直接的期待。我以为,EMBA是一场关于“术”的盛宴,一个可以快速补充“弹药”的兵工厂。我渴望学到更高级的财务模型,洞悉人心的谈判技巧,或是立竿见影的营销策略。我将它视为一个工具箱,期望在毕业时,能拎着满满一箱“奇技淫巧”,在商业战场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然而,两年光阴荏苒,当我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这段旅程,才恍然大悟:那扇我原以为通往“术”之巅峰的门,实际上,引我进入了一个关乎“道”与“心”的广阔天地。
在报读EMBA之前,我的世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构成的。比如,如何降低供应链成本?如何提升团队的执行力?如何设计一个爆款产品的营销方案?我期待课程能给我一系列精准的“操作手册”。开学初期的课程似乎也印证了我的想法,财务分析、战略定位、市场营销……一个个经典的商业模型和分析工具扑面而来,让我兴奋不已,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主角打通了“任督二脉”,功力大增。
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尤其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全球视野和整合性思维的学府,我逐渐发现,教授们并非在简单地传授“术”。他们更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引导我们跳出棋盘,去审视整个棋局。他们不断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财务模型在这种情况下会失灵?为什么这个看似完美的战略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下会水土不服?我们不再是学习孤立的“点”,而是开始构建一个连接所有商业元素的“面”乃至“体”。
这种转变是颠覆性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管理者,思考的不是如何使用工具,而是如何构建和选择合适的思维框架。这便是“术”与“道”的根本区别。以下表格或许能更直观地展现这种认知的跃迁:
维度 | 读EMBA前(“术”的层面) | 读EMBA后(“道”的层面) |
看待问题 | 寻找最优解法(How) | 探究问题本质,定义正确的问题(Why & What) |
运用知识 | 套用模型和公式 | 整合多学科知识,构建系统性思维框架 |
决策方式 | 基于数据和经验的战术决策 | 基于趋势、规律和价值观的战略决策 |
关注焦点 | 效率、技巧、短期效益 | 规律、趋势、长期价值、系统平衡 |
“术”是具体的、有形的、易于模仿的,而“道”是抽象的、无形的、需要长期领悟的。EMBA的学习,正是引导我们完成从“术”的执行者到“道”的探索者的关键一跃。我们不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开始追求“知其所以然”。
在商言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曾是我心中天经地义的商业准则。这是一种典型的“术”的思维——企业运营的一切技巧,最终都应服务于财务报表上那个漂亮的数字。我曾以为,EMBA会教我如何更高效、更“聪明”地赚钱。
然而,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我却接触到了大量看似与“赚钱”无关的内容。我们花大量时间学习人文课程,探讨东西方哲学,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一开始,我有些不解,甚至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但当一位白发苍苍的哲学教授,在课堂上引导我们探讨“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不再仅仅是分析资产负债表,而是在拷问自己作为企业领导者的初心和使命。
这种对“道”的探寻,重塑了我的商业格局。我开始理解,一个伟大的企业,绝不仅仅是一部赚钱机器。它更是一个社会器官,承载着对员工、对客户、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利润,只是企业健康运营、履行其社会功能后自然产生的结果,而非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标。这便是从“商业之道”到“为商之道”的升华。正如长江商学院一直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只有先看清大势(取势),想明白自己要走的路和坚守的原则(明道),最后才是优化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优术)。这个顺序,颠覆了我过去急功近利的认知。
这种格局的提升,最终也反哺了我的商业决策。在评估一个新项目时,我不再只看投资回报率(ROI),而是会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它是否能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它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它是否能让我的团队获得成长和成就感?这些关乎“道”与“心”的考量,让我的决策更具远见和韧性,也让我收获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如果说对“道”的领悟是智力上的飞跃,那么对“心”的认知,则更多来自于与一群同样优秀、同样困惑的同窗们的深度链接。来读EMBA之前,我对“人脉”的理解也停留在“术”的层面:多认识一些人,就等于多了一些资源,可以在未来的商业合作中互相利用。
但很快我便发现,EMBA的同窗情谊,远非“资源置换”那么简单。我们这群人,大多已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光环之下,同样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焦虑和迷茫。在课堂案例的激烈辩论中,在戈壁挑战的漫天风沙里,在深夜宿舍的秉烛夜谈中,我们卸下了平日的铠甲,坦诚地分享彼此的成功经验,也毫不避讳地剖析自己的失败与软弱。
这种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我从一位做实业的同学身上,学到了何为“工匠精神”的坚守;从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那里,感受到了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从一位投身公益的同学眼中,看到了超越商业的理想之光。我们讨论的不再是“如何做”,而是“为何做”,以及“我是谁”。我们互相成为彼此的镜子,照见了自己的知识盲区、思维定式,甚至是性格上的缺陷。这种源于同辈的“棒喝”与“点拨”,比任何一位教授的教诲都来得更加直接和深刻。
这群人,最终没有成为我通讯录里冷冰冰的“人脉”,而是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可以随时求助、互相扶持的“道友”。这种基于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信任与情谊,才是EMBA经历中,那份最珍贵、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它关乎“心”的链接,而非“术”的交易。
过去,我认为领导力是一系列外部行为的组合,是一种可以被学习和模仿的“术”。比如,如何有效授权、如何激励员工、如何进行公开演讲等等。我努力学习这些技巧,试图扮演一个“完美领导”的角色。
EMBA的领导力课程,却将我的目光从向外看,转向了向内求。课程的核心并非教授“领导力101式”,而是通过各种测评工具、小组活动和一对一教练辅导,引导我们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成为了领导力学习的起点。我被迫去直面那些自己不愿承认的弱点、潜意识里的偏见和深藏内心的恐惧。
这是一段颇为痛苦但极具价值的旅程。我发现,一个领导者最大的瓶颈,往往不是外部环境或团队能力,而是他自己的认知边界和心智模式。一个内心充满不安全感的领导,很难真正信任和授权下属;一个固守自己经验的领导,无法带领团队拥抱变革。真正的领导力,源于内心的笃定、清醒和慈悲。它不是一种需要扮演的角色,而是你真实自我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
这场向内求索,让我完成了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心态转变。管理者关注事,用“术”来保证流程的正确和效率;而领导者关心人,用“道”来指引方向,用“心”来凝聚团队。我开始花更多时间去倾听团队的声音,去理解每个成员的梦想与困惑,去创造一个能让大家安心做自己的组织环境。当我不再执着于用“术”去管控一切时,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反而得到了空前的释放。这,或许就是“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诠释。
回首EMBA的求学之路,我带着满腹对“术”的渴求而来,最终却收获了满怀对“道”的敬畏和对“心”的澄明。这并非说“术”不重要,恰恰相反,当一个人站得更高(道)、看得更远(格局)、内心更稳(心)时,他运用“术”的能力和效果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这段旅程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商业世界“地图”,而在于赠予了我一个精准的“罗盘”和一个强大的“内心引擎”。它让我明白,在当今这个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VUCA)的时代,任何精妙的“术”都可能迅速过时,唯有对商业本源规律的探寻(道),和对自我与人性的不断认知(心),才能赋予我们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智慧与力量。对于那些即将或正在考虑踏上EMBA征程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请放下对“速成秘籍”的执念,敞开心扉,准备好迎接一场关于认知、格局与心灵的深刻洗礼。因为,这才是它能给予你的,最宝贵的礼物。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