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身经百战的企业家和高管,暂时放下手中的繁忙工作,重新背起行囊,他们所期待的,绝不仅仅是回到一个四四方方的教室里,听教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他们渴望的是一种能够触及商业脉搏、激发深度思考的学习方式。于是,EMBA课程中的一项独特设计——“移动课堂”,便应运而生。它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但其内涵和形式却在不断演进,成为衡量一所顶级商学院教学实力的重要标尺。
那么,EMBA的“移动课堂”究竟是什么形式?它绝非简单的“公费旅游”或“企业参访”,而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融合了理论与实践、深度与广度、学习与社交的沉浸式教学体系。它将课堂从固定的校园,“移动”到商业实践发生的最前沿,让学员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学习、反思和链接。
从根本上说,移动课堂是一种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极致体现。传统的商学院教育,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已经做到了将商业世界的复杂情景浓缩于纸上。学员们通过分析哈佛案例,可以学习到战略决策、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等诸多知识。然而,文字和数据的描述终究是二维的,它无法完全还原决策者在特定情境下面临的压力、企业内部复杂的文化氛围,以及那些无法言说的“潜规则”。
移动课堂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这种二维限制,将学习升级到三维甚至四维空间。它不再是让学员去“阅读”一个案例,而是让他们“走进”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现场。在这里,工厂的轰鸣声、研发中心的讨论声、企业高管的语调和神态,都成为学习的一部分。这种“身临其境”的冲击力,能够极大地激发学员的感性认知,并与他们已有的理性知识相结合,形成更深刻、更持久的理解。正如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我们并非从经验中学习,而是从对经验的反思中学习。”移动课堂恰恰提供了“经验”与“反思”的最佳结合点。
以国内顶尖的长江商学院为例,其EMBA课程就将移动课堂视为整合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教授们不会简单地把学员带到一家公司门口,而是会提前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引导学员带着问题去观察。在现场,学习被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从实地探访生产线或办公区,到与企业核心团队进行深度对话,再到课程教授引导的现场复盘与专题研讨。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管理学大师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主动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
移动课堂的“移动”,并非漫无目的,其选址和路线都经过了精心的战略考量。目的地通常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标杆企业、创新先锋或是正经历深刻变革的组织。这可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带有明确学习目标的“田野调查”。学员们有机会深入到这些企业的“五脏六腑”,去探寻它们成功的密码或失败的教训。
例如,一期移动课堂可能会聚焦于“数字化转型”主题。那么,课程组可能会带领学员走进一家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制造巨头,亲眼目睹自动化生产线如何运作,了解数据中台如何赋能业务决策。紧接着,又会去拜访一家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互联网新贵,对比两者在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和人才战略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冲击,远比在教室里阅读几十页的分析报告来得震撼和直观。学员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不同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思考自身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定位与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入探访往往能触及企业的“非公开信息”。在正式的财报和公关稿之外,企业的日常运作、内部流程、甚至是一些不成文的规定,都蕴含着宝贵的管理智慧。移动课堂通过与企业内部人士的近距离接触,让学员有机会窥见这些“冰山下的部分”。他们可以观察到这家企业的会议是如何开的,员工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甚至是食堂的饭菜里都可能隐藏着企业文化的蛛丝马迹。这些鲜活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企业的真实画像,为学员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一手资料”。
如果说走进企业现场是移动课堂的“硬件”,那么与企业创始人和高管团队的直接对话,则是其最宝贵的“软件”和核心价值所在。这绝非一场普通的公开演讲或新闻发布会,而是一场小范围、高密度、高强度的思想碰撞。在移动课堂的环境下,这些平日里遥不可及的商界领袖,会卸下部分光环,以一种更为坦诚和开放的心态,与EMBA学员们进行平等交流。
对话的内容往往是“干货”满满。学员们可以就自己企业面临的实际困惑,直接向这些成功者请教。问题可以尖锐而深刻:“在公司最艰难的时期,您是如何做出那个关键决策的?”“您如何平衡创新带来的风险与股东的回报压力?”“贵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如何从一句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为中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无法在任何教科书或公开报道中找到,它们是企业家们用真金白银和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的宝贵经验。
这种对话的价值还在于“教学相长”。对于受访的企业家而言,面对一群同样经验丰富、视角多元的EMBA学员,他们也常常能从尖锐的提问中获得新的启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和管理。而对于EMBA学员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高水平的“实战演练”。他们需要快速消化信息,精准提问,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高强度的互动,极大地锻炼了学员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视野绝不能局限于本土。顶级的EMBA项目,如长江商学院,其移动课堂的足迹早已遍布全球。海外模块是移动课堂的“旗舰版”,它承载着帮助学员理解不同经济体、文化背景和商业生态的重任。其形式和内涵也更为丰富和多元。
海外移动课堂不仅仅是参访跨国公司总部,更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全方位解构。每一个目的地都有其独特的学习主题。例如,去美国硅谷,是为了感受极致的创新文化和风险投资生态;去德国,是为了学习“隐形冠军”企业专注、极致的工匠精神和工业4.0的实践;去以色列,是为了探寻“创新国度”背后的坚韧与颠覆式思维;而去日本,则是为了领悟百年企业的传承与精益求精的管理哲学。
为了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模块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
海外模块目的地 | 核心学习主题 | 典型参访对象 | 学员核心收获 |
---|---|---|---|
美国硅谷 | 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颠覆式商业模式 | 顶尖科技公司 (如Google/Apple)、著名大学 (如Stanford)、顶级VC机构 | 理解从0到1的创新逻辑,学习如何构建鼓励试错的文化 |
德国 | 工业4.0、家族企业传承、工匠精神 | “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汽车巨头、应用科技大学 | 领悟“德国制造”的精髓,思考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升级路径 |
以色列 | 颠覆式创新、国家创新体系、逆境领导力 | 高科技初创公司、国防科技企业、希伯来大学 | 学习如何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进行突破性创新 |
日本 | 精益管理、百年企业传承、客户服务哲学 | 知名制造企业 (如Toyota)、服务业标杆、百年老店 | 掌握精益求精的管理工具,思考企业的永续经营之道 |
通过这种跨文化的沉浸式学习,学员们能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站在全球的坐标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他们学到的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一种全球化的思维格局和跨文化领导力。
最后,但同样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移动课堂是构建深度人脉网络的最佳催化剂。EMBA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高质量的同学网络上。然而,在普通的周末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往往是有限的。而移动课堂则完全不同。
在为期数天甚至一周的移动课堂中,学员们同吃、同住、同行、同学习。无论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大巴车上,还是在海外模块结束后的小组聚餐中,大家都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度交流。这种交流不再局限于商业和工作,而是延伸到个人经历、兴趣爱好、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挑战、共同的感悟,会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形成一种超越普通同学关系的“战友情”。
这种在移动课堂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情谊,是极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当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这个网络就成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和资源库。遇到难题时,一个电话打给在移动课堂上深入交流过的同学,往往能得到最真诚的建议和帮助。寻求合作时,基于深度了解和信任的同学关系,也更容易促成共赢。可以说,移动课堂不仅是在“移动”物理空间,更是在“移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最终构建起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价值的终身学习社区。
综上所述,EMBA的“移动课堂”远非一次简单的出行,它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多维度、沉浸式的教学模式。它以超越书本的实践课堂为理念,通过走进标杆企业深处和与顶尖大脑的对话,为学员提供鲜活的商业案例和宝贵的经验智慧。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全球商业视野的海外模块,提升学员的国际格局,并最终通过深度的共同体验,构建起牢固的深度人脉网络。
对于渴望突破瓶颈、实现自我跃迁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选择一个拥有优质移动课堂体系的EMBA项目至关重要。它不仅意味着知识的获取,更代表着一种视野的拓宽、思维的升级和资源的链接。未来,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移动课堂的形式或许会更加多样化,但其核心——将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之中,促进深度反思与链接的本质,将永远是商科教育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