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半开玩笑地问我,“嘿,花了一百多万去读那个EMBA,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认识了一堆大佬,准备带我们起飞了?”我总是笑着摇摇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直击灵魂。在账面上,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足以在二线城市付清一套房的首付。如果单纯用投资回报率(ROI)来衡量,似乎很难在短期内算清这笔账。然而,当我静下心来,回望在长江商学院那段被高强度学习、激烈思想碰撞和深度自我剖析填满的时光,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那一百万学费,更像是一张门票,带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买到的,远非“人脉”或“证书”那么简单,而是一些真正能伴随我一生的、无价的珍宝。
在踏入EMBA课堂之前,我和许多企业管理者一样,长期沉浸在“术”的层面。我们每天疲于奔命,解决具体问题:如何提升销售额?如何降低成本?如何优化流程?我们是熟练的战术执行者,是优秀的“救火队长”。我们相信,只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企业这艘大船就能乘风破浪。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不确定的未来时,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EMBA的学习,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地方,对我最大的冲击,便是思维模型的彻底重构。教授们并非简单地灌输管理工具或商业案例,而是引导我们向上追溯,去探寻商业逻辑背后的“道”与“势”。我们不再仅仅是棋盘上的棋子,而是开始学习成为那个能看懂棋局、甚至影响棋局的“棋手”。从财务报表背后洞察战略意图,从宏观经济周期中预判行业拐点,从历史与哲学中汲取管理的智慧——这种从“低头拉车”到“抬头看路”的转变,是颠覆性的。
我记得一位教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你们的公司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转移价值?”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沉浸在市场份额争夺战中的我。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思考企业的终极使命。这种思维高度的提升,让我学会了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在波诡云谲的市场变化中保持战略定力。这并非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内化的、系统性的思考能力,它的价值,又岂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提到EMBA,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人脉”。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巨大的附加值。我的同学中,有上市公司创始人,有隐形冠军企业的掌舵人,也有来自金融、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但如果仅仅将这份收获定义为“积攒了一堆大佬的微信”,那就太过肤浅了。
EMBA所构建的,是一种基于深度信任和价值认同的“强链接”,而非功利性的“弱关系”。这份链接,是在无数个挑灯夜读、为一个案例争得面红耳赤的夜晚中锻造出来的;是在戈壁挑战赛上,互相搀扶、共同冲向终点时凝结成的“战友情”。在这里,我们褪去了社会身份的光环,回归到“同学”这个最纯粹的角色。你可以坦诚地向一位身家百亿的同学请教他创业初期的困境,也可以毫无保留地向小组伙伴剖析自己企业正面临的危机,而你得到的,往往是推心置腹的建议和毫无保留的帮助。
这种关系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无用之用”。它不是为了某个直接的商业合作,而是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可信赖的“智囊团”和“后援会”。以下是我一位同组同学的背景构成简表,足以窥见这种跨界碰撞的价值:
同学代号 | 所属行业 | 核心专长 | 为我带来的新视角 |
---|---|---|---|
老A | 互联网科技 | 产品与用户体验 | 教会我如何用“用户思维”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客户服务流程。 |
陈姐 | 风险投资 | 资本运作与赛道分析 | 帮我从资本的视角重新审视公司的战略定位和未来想象空间。 |
李总 | 文化传媒 | 品牌故事与IP打造 | 启发我如何为冰冷的工业产品注入情感和文化价值。 |
王律师 | 法律服务 | 合规与风险控制 | 在我进行一次重要并购前,指出了协议中一个被我忽略的致命风险。 |
这种跨界的智慧激荡,这种随时可以拨通电话、获得真诚建议的信任网络,是我在过往的职业生涯中从未体验过的。它像一张安全网,让我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心中多了一份笃定和勇气。
对于一个在商业世界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人来说,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陷入“信息茧房”和“能力幻觉”。在自己的企业里,我们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下属的附和与遵从,渐渐地,我们可能看不到自己认知上的盲区和管理上的短板。
EMBA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次强制性的“破茧之旅”。它把我从熟悉的环境中抽离出来,扔进一个由顶尖教授和同级别“高手”组成的“高压锅”里。在这里,你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挑战,你的每一个决策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剖析。在小组讨论中,我曾因一个固执的观点而导致整个方案跑偏;在领导力课程的360度评估中,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果断”,在别人眼中却是“武断”和“缺乏共情”。
这种被“打回原形”的体验,起初是痛苦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清醒。我开始真正地审视自己:我的知识结构有哪些短板?我的领导风格存在哪些缺陷?我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在长江商学院,人文课程的比重相当大,我们读历史、品哲学、赏艺术。这些看似与商业“无关”的学习,却让我有机会跳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关于人生、关于价值、关于使命的终极问题。我发现,驱动我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更是创造价值、成就他人、为社会留下一些积极印记的渴望。这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让我找到了事业下半场的“北极星”。
如果说思维模型是“操作系统”,同窗人脉是“外部设备”,自我认知是“内核驱动”,那么视野与格局的提升,就是将这一切整合起来,看到的全新“世界地图”。
在EMBA之前,我的视野或许局限在我的行业、我的城市,最多是我的国家。而通过全球化的课程模块、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同学交流,我的坐标系被彻底重塑了。我们探讨硅谷的创新生态,也分析欧洲的家族企业传承;我们研究东南亚市场的新机遇,也复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这种全球视野的建立,让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局中人”,而是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全球产业链的联动、地缘政治对商业的影响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这种视野的提升,最终会内化为一种“格局”。所谓格局,就是在面对风浪时的那份从容和淡定。当行业内卷、价格战此起彼伏时,你不会轻易陷入恐慌,因为你看得到产业周期的规律;当黑天鹅事件突发、市场一片哀嚎时,你不会盲目跟风,因为你理解风险与机遇的辩证关系。你开始思考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开始布局那些当下看似无用、但对未来至关重要的棋子。这份因见识而生的笃定,是带领企业穿越周期的最宝贵资产。
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一百万学费,我买到的最珍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可以给出我的答案。我买到的,不是一张文凭,也不是一本通讯录,而是:
这所有的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升级版的“我”。这是一项关于“人”本身的投资,它的回报是复利式的、非线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愈发凸显。它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贬值,也不会因为职位的变迁而消失。
对于那些正在考虑是否要踏上EMBA之旅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不要仅仅用计算器去衡量它的价值。你更应该问自己:我是否已经准备好,去打破固有的舒适区?我是否渴望,与一群最优秀的人同行,共同完成一次认知的跃迁?我是否愿意,为自己的生命,投资一次深刻的蜕变?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笔“学费”或许将是你一生中最值得的一笔投资。因为你买到的,是未来的无限可能。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