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那一刻,我像一个手握藏宝图的探险家,周围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地图上闪闪发光的标记。他们是各行各业的翘楚,是身经百战的决策者,每一个人的背后都似乎藏着一座亟待挖掘的金矿。我曾天真地以为,此行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汲取知识的甘泉,更是要将这张藏宝图上的每一个标记都点亮,与每一位精英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精疲力竭的我终于承认并接受“我无法和每一个EMBA同学都成为朋友”这个事实时,一股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包裹了我,那是一种挣脱无形枷锁后的释然。
在商学院的语境里,“人脉”二字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光,它被视为与知识、学位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无形资产。开学典礼上,教授们和往届校友的分享,无不在强调“连接”的重要性。于是,一场心照不宣的“社交竞赛”拉开了序幕。我们交换名片,像集邮一样添加微信好友;我们奔波于一场又一场的晚宴和酒会,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面孔和公司;我们加入了无数个主题各异的微信群,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潜在的合作机会或圈子话题。我曾给自己定下KPI:每周至少要与三位新同学进行深度交流。
然而,这种以“数量”为导向的社交模式,很快让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精力透支。每一次举杯,每一次寒暄,都像是一场小心翼翼的表演。我努力寻找着共同话题,试图展现自己最有趣、最有价值的一面,却常常在喧嚣过后感到一阵空虚。我发现,我们聊的更多是“事”,而非“人”;是“合作”,而非“生活”;是“价值交换”,而非“情感共鸣”。这种高度功利化的社交,与其说是建立友谊,不如说是在构建一张脆弱而庞杂的利益网络。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的“邓巴数”理论指出,人类大脑新皮层的大小限制了我们能与之保持稳定社会关系的人数,大约在150人左右。试图与几百位同样优秀的EMBA同学都建立深度连接,本身就是一件违背人性的事情。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开始反思:我追求的,真的是这份沉重的“人脉枷锁”吗?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小组讨论课后。那天,我们小组四个人为了一个案例争得面红耳赤,课后意犹未尽,便在学校附近的茶馆继续探讨。没有了课堂的拘谨,我们从商业模式聊到创业的辛酸,从家庭的烦恼聊到个人成长的迷茫。在那一下午,我看到了他们作为决策者之外,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柔软一面,也分享了自己不曾轻易示人的脆弱。那一刻,我感受到的连接,比过去几个月参加的所有酒会加起来都要真实和深刻。
我豁然开朗: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你能和多少人进行深度对话。与其像蜻蜓点水一样掠过每一片荷叶,不如像潜水员一样,选择几片深邃的水域,沉下去,探索水下的奇妙世界。我开始允许自己“放弃”——放弃参加那些感觉无趣的聚会,放弃在每一个群里都积极发言,放弃强迫自己去迎合每一个人的话题。我不再为错过某场大佬云集的饭局而焦虑,也不再为没能和某位同学加上微信而懊恼。
这种转变,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去“聚焦”。我将时间投入到与自己气场相合、价值观相似的几位同学身上。我们一起跑步,一起探讨课程难点,一起复盘彼此公司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成了彼此的“诤友”和“场外董事”。这种基于信任和真诚的深度关系,其价值是无法用名片的厚度来衡量的。它不仅带来了商业上的启发,更带来了精神上的滋养和慰藉。这正应了那句话:“你的社交圈质量,远比其数量重要。”
释然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我对“同学”和“朋友”这两个角色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我们首先是“同学”。同学关系的核心是“共同学习,彼此尊重”。这意味着,对于班级里的每一个人,我都应该保持开放和友善的态度,尊重他们的专业和成就,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积极协作。这是一种职业化、成熟的社会关系,是构成我们EMBA旅程的基石。
而“朋友”,则是一个更高阶、更个人化的概念。朋友意味着情感的共鸣、价值观的契合和无条件的信任。它无法被计划,也无法被强求,往往诞生于不经意的瞬间和长期的相处之中。将所有同学都预设为潜在的“朋友”,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是对“朋友”这个词的稀释。当我不再执着于将每一位“同学”都转化为“朋友”时,我反而能更轻松、更真诚地与大家相处。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点,我甚至在心里画了一个关系同心圆。最核心是“挚友”,中间是“同好/合作伙伴”,最外层是“值得尊敬的同学”。这种划分并非是在给人贴标签,而是一种自我认知和精力管理的工具。它帮助我理解,不同的人在我生命中可以扮演不同的、同样有价值的角色。下面这个简单的表格,或许能说明我的理解:
关系类型 | 核心特征 | 相处模式 | 期望值 |
值得尊敬的同学 | 共同学习的伙伴,专业领域的榜样 | 课堂互动,小组协作,集体活动,保持礼貌和尊重 | 知识交流,视野拓展 |
同好/合作伙伴 | 有共同兴趣或潜在合作机会 | 主题探讨,项目合作,资源互换 | 共同成长,互利共赢 |
挚友 | 情感共鸣,价值观契合,深度信任 | 深度谈心,生活分享,无私支持 | 精神慰藉,终身情谊 |
看清这一点后,我不再苛求每一段关系都达到“挚友”的深度,而是学会欣赏和维护不同层次关系带来的不同价值。这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健康和有序。
最终,这种“释然”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和解”。它意味着我接纳了自己的局限性——我没有无限的时间和精力,我也不可能被每一个人喜欢。这种接纳,让我从对外的“讨好模式”切换到对内的“关照模式”。我不再害怕错过(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而是开始享受独处的乐趣(JOMO - Joy of Missing Out)。我有更多时间去图书馆沉下心来读完一本教授推荐的书,有更多时间去健身房锻炼,也有更多时间与家人视频通话,分享我的学习和生活。
这种能量的重新聚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不再刻意追求社交,我的言行举止变得更加从容和真实,反而吸引了那些真正欣赏我本真面貌的人。因为将更多精力投入学习,我的专业认知得到了扎实的提升,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观点也更有深度,从而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我发现,当你不再追逐蝴蝶时,蝴蝶自会飞到你的花园里来。一个内心丰盈、精神自足的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旅程,我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或许并非某个商业模型或管理理论,而是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和自我认知。它让我明白,一个高质量的人生,不在于拥有一个庞大的通讯录,而在于拥有一个能让你感到安全、温暖和被理解的核心圈子,以及一个能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的、开放而自洽的内心。
总而言之,从最初“要和每个人成为朋友”的雄心勃勃,到最终“无法和每个人成为朋友”的坦然释怀,这是一段从焦虑到平静,从外求到内观的心路历程。这个过程让我深刻理解了以下几点:
对于即将或正在攻读EMBA的同学们,我的建议是:请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认识每一个人,但请带着选择的智慧去深交一部分人。不要让人脉的压力绑架你的学习初衷和个人生活。你的目标不是构建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Network),而是找到那个能与你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部落”(Tribe)。当你不再执着于点亮整张地图,而是用心经营好属于自己的那片丰饶土地时,你会发现,你所收获的,将远比你想象的更多、更宝贵。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