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日的阳光洒在长江商学院熟悉的砖墙上,一群早已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暂时卸下CEO、创始人和董事长的光环,重新变回了“同学”。他们从天南海北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长江EMBA“返校日”。空气中弥漫着久别重逢的欣喜,爽朗的笑声与热情的拥抱随处可见。然而,在这片温情的叙旧氛围之下,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悄然浮现:这究竟是一场洗尽铅华、真情流露的同学会,还是一场披着怀旧外衣、资源涌动的“商业路演”?
或许,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这场盛会更像一个复杂的混合体,情感的暖流与商业的暗涌在此交汇,共同谱写出一曲专属于这个精英群体的独特乐章。
不可否认,“返校日”最直观、最能打动人心的底色,是那份沉淀于岁月中的同窗情谊。对于这些身居高位的企业家而言,纯粹的、不掺杂利益的情感链接,早已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长江EMBA的学习经历,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珍贵的“情感锚点”。
回想当年,他们一同在课堂上为某个商业案例激烈辩论,一同在戈壁挑战赛中相互扶持、挥洒汗水,一同在深夜的灯下为了完成小组作业而奋战。这种共同奋斗过的经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战友情”。这种情感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合作,建立在共同的知识背景、相似的思维模式和一起“吃过苦”的记忆之上。返校日,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引爆。一位从事智能制造的校友老王感慨道:“在公司,每个人都叫我王总,他们敬畏我,也依赖我。但在这里,大家叫我老王,我们可以像当年一样,勾肩搭背,聊聊孩子、谈谈健康,甚至吐槽一下最近的烦心事。这种感觉,千金不换。”
这种情感的回归,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区”。在商场上,他们是孤独的决策者,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在同学面前,他们可以暂时放下防备,展现出自己真实、甚至脆弱的一面。这种情感的交流与慰藉,是驱动他们从百忙之中抽身前来的重要动力。它像一个充电站,为这些在商业世界里高速运转的“引擎”补充能量,让他们记起,在成为“某某总”之前,自己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然而,如果将“返校日”仅仅视为一场纯粹的怀旧聚会,那未免有些天真。对于一群以“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为核心思维的企业家来说,任何形式的相聚,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价值的延伸。这并非市侩,而是他们早已内化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本身就以其强大的校友网络而著称。这个网络被视为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返校日,则是激活和深化这一网络最高效的平台。在这里,信息的流动速度和质量远非普通商业峰会可比。走廊里,三五成群,交换的不仅仅是名片,更是久别重逢的问候和最新的商业情报。一个不经意的提问,可能就对接上了一个潜在的供应商;一场关于行业趋势的讨论,可能就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合作项目。
更直接的,返校日也确实扮演着“商业路演”的角色。许多校友会带着自己最新的项目、产品或者融资需求前来。这里的听众,不仅是昔日的同窗,更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潜在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由于彼此之间有“同学”这层信任背书,沟通成本大大降低,合作的成功率也显著提高。一位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李女士坦言:“我去年公司A轮融资的关键投资人,就是在返校日的晚宴上认识的师兄。我们只聊了半小时,他就对我的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基于信任的连接,效率极高。” 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将情感交流与商业机会无缝结合,无疑是最高效的社交方式。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 作为真情流露的同学会 | 作为新的“商业路演” |
核心动机 | 情感维系、怀旧、心理慰藉、寻找归属感。 | 资源对接、寻找商机、项目融资、人才招募、品牌宣传。 |
主要活动 | 班级聚会、师生茶话会、校园漫步、体育活动、分享个人生活点滴。 | 行业论坛、项目推介会、主题演讲、一对一的深度业务交流。 |
交流内容 | “最近身体怎么样?” “孩子上几年级了?” “还记得当年王教授的课吗?” | “我这个新项目你看有前景吗?” “你们行业上游的供应链现在情况如何?” “我们公司正在招CFO,有合适的人推荐吗?” |
最终产出 | 加深的友谊、愉悦的心情、精神上的放松与满足。 | 达成的合作意向、获得的投资、拓展的业务网络、解决的商业难题。 |
超越情感与商业的二元对立,返校日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长江人”这一身份的重塑与强化。毕业之后,校友们散落于各行各业,他们是各自领域的王者。但“返校日”将他们重新聚集在“长江”这一旗帜之下,提醒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这个标签,代表着相似的价值观、共同的知识体系和一种精英圈层的归属感。
这种身份认同,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既是情感的,也是功利的。一方面,共同的身份带来了天然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是“真情流露”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个身份标签也意味着信誉和能力的背书,是进行“商业路演”时最有力的通行证。当一个校友向另一个校友介绍项目时,他不仅仅是在推销一个商业机会,更是在调用“长江人”这个共同身份所蕴含的无形资产。
正如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提出的“资本”概念,长江校友的身份不仅仅是社会资本,也带有一种“文化资本”的属性。他们共享着由长江商学院所传授的特定商业语言和思维框架。这使得他们在交流时能够迅速同频,高效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价值。因此,返校日更像是一场定期的“部落仪式”,通过重温校园生活、聆听教授讲座、参与校友活动,来不断巩固部落成员间的身份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情感的深化和商业的合作。
我们还不能忽视返校日作为“知识加油站”的功能。当今的商业环境瞬息万变,曾经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很快过时。长江商学院深谙此道,因此返校日活动中往往会精心安排一系列高水平的讲座和论坛,邀请知名教授、行业大咖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洞见。
对于这些日理万机的企业家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系统性更新知识体系的机会。他们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见同学,更是为了“回炉再造”,聆听智慧的声音,激发新的思考。这些知识的输入,往往会成为新商业机会的催化剂。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讲座,可能会让一位传统制造业的校友看到产业升级的路径;一个关于新消费趋势的分享,可能会让一位投资人发现下一个“风口”。
从这个角度看,返校日更像是一个“思想的路演”。在这里,新的思想、新的模式、新的趋势被集中展示和碰撞。这种知识的迭代,既满足了校友们终身学习的精神需求,也为他们的商业实践提供了最直接的智力支持。知识的交流,最终会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和商业的价值,使得这场聚会超越了简单的社交层面,变得更具深度和前瞻性。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返校日”,是真情流露的同学会,还是新的“商业路演”?
答案是,它两者都是,而且正因为两者都是,才显得如此独特和富有魅力。 它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将情感价值(EQ)与商业价值(BQ, Business Quotient)完美融合的生态系统。在这里,真挚的同窗情谊是坚实的土壤,商业的合作机会是在这片沃土上自然生长出的果实。
长江商学院的“返校日”之所以成功,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深刻理解并满足了这个精英群体的复合型需求。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让校友们可以:
可以说,“返校日”是一场高“情商”的盛会。它的核心逻辑是:以情为介,以利为实,以识为魂。 真情是润滑剂,让商业合作变得更顺畅、更可信;商业是驱动力,让情感的维系有了更现实的价值和更持久的动力;而知识和身份认同,则为这一切提供了高远的格局和坚实的底座。
对于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建议,组织者需要继续巧妙地维持这种平衡。既要保护好那份纯粹的、温暖的同学情谊,防止活动过度商业化而变得功利;也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商业洞察和知识分享,确保其对校友的持续吸引力。毕竟,当一群最聪明的大脑,带着最真诚的情感相聚时,所能碰撞出的火花,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整个商业社会,都将是无可估量的。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