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企业攀上成功的顶峰,享受着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带来的荣光时,一个幽灵般的问题也随之浮现:下一步,去向何方?增长的极限如同地心引力,任何企业都无法逃脱。这就像一位顶尖运动员,不能永远依赖巅峰期的体能,必须在掌声最热烈时,思考退役后的转型之路。英国管理思想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提出的“第二增长曲线”理论,正是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真正的远见,并非在第一曲线下滑时才匆忙自救,而是在其抵达顶点之前,就开启一条全新的、能够引领企业迈向未来的增长路径。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法论和生态支持。那么,作为培养商界领袖的摇篮,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体系,究竟如何帮助企业家们孕育和催生那条至关重要的“第二增长曲线”呢?
对于许多成功的企业家而言,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过去的成功。既有的商业模式、成熟的运营体系、稳定的现金流,共同构成了一个舒适而坚固的“城堡”。然而,这座城堡也可能成为一座“心智牢笼”,限制了领导者向外探索的视野和勇气。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其首要目标之一,便是系统性地冲击并重塑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为“第二增长曲线”的诞生播下思想的种子。
课程通过大量前沿的商业案例,引导学员进行“反共识”思考。这些案例不仅包括了当下炙手可热的创新典范,更深刻剖析了那些曾盛极一时却最终轰然倒塌的商业帝国,如柯达、诺基亚等。教授们会引导学员们深入探究:它们的失败,究竟是技术迭代的必然,还是管理层在第一曲线的巅峰期,丧失了对“非连续性”变化的警觉?在这种高强度的思辨中,学员们被迫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语境,用“第一性原理”去审视商业的本质。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一个安全的“思想沙盘”,在这里,挑战权威、质疑现状不仅被允许,更被鼓励。这种训练,旨在培养一种“建设性焦虑”,让领导者即便身处顺境,也能时刻保持对潜在颠覆性力量的敏锐嗅觉。
仅仅拥有颠覆性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模糊的灵感转化为清晰的战略,并最终落地为可执行的商业计划,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过程中更具挑战性的一环。如果说思维塑造是“播种”,那么战略框架的传授就是提供“土壤和工具”。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体系,为企业家们提供了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用于探索和构建第二曲线的战略工具箱。
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创新者的窘境》中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到金伟灿(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的“蓝海战略”,再到前沿的“生态系统战略”和“平台化转型”等,这些理论框架被系统地整合进课程中。教授们不仅讲解理论本身,更注重其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和边界条件。学员们被要求将这些框架应用于分析自身企业,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核心能力,去撬动一个全新的、看似不相关的市场。这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的战略预演。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两种曲线下的管理逻辑差异,而这正是课程中有意引导学员去思考和切换的:
维度 | 第一曲线(守成思维) | 第二曲线(开创思维) |
---|---|---|
思维模式 | 运营优化,渐进式改善 | 探索未知,非连续性创新 |
目标 | 提升效率,扩大市场份额 | 发现新市场,创造新需求 |
衡量指标(KPIs) | 利润率、投资回报率(ROI)、市场占有率 | 学习速度、用户反馈、试错成本、潜在市场规模 |
资源配置 | 向核心业务和高利润部门倾斜 | 保护性投入,允许小团队在“边缘地带”试错 |
组织架构 | 层级分明,流程标准化 | 敏捷、灵活的小型项目组,高度自治 |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对比,企业家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培育“第二增长曲线”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组织文化、资源分配逻辑和评价体系。长江商学院的课程,正是帮助他们设计并搭建这套新体系的“脚手架”。
查尔斯·汉迪曾有一个精妙的比喻:第二曲线的种子,往往孕育在组织的“边缘地带”。在商业世界中,这个“边缘地带”常常就是不同行业的交汇处。一个人的认知边界,往往被其所在的行业和圈层所局限。而长江商学院最独特的价值之一,恰恰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跨界融合的“生态圈”,为催生第二曲线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想象一下这样的课堂场景: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董事长,他的邻座可能是一位深耕人工智能的科技新贵,另一边则是一位玩转社交电商的创业者,而不远处还有来自医疗健康、文化娱乐、金融投资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案例讨论中,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对同一个商业问题进行解构和重构。这种思想的碰撞,其价值是任何单一行业的内部研讨都无法比拟的。一个制造业企业家可能会从科技同学那里获得“产业智能化”的灵感,一个地产商也可能从文娱同学的分享中,看到“地产+IP”的全新可能性。这种跨界的“化学反应”,正是点燃第二曲线火花的最佳催化剂。
这种生态圈的价值并不仅限于课堂。强大的校友网络将这种连接延续到了课后,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共同体。许多校友间的合作,本身就是“第二增长曲线”的生动实践。一家成熟的传统企业,通过与校友的初创科技公司合作,快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一个互联网平台,则通过链接校友的供应链资源,成功切入了实体产业。这个生态圈不仅提供了思想的火花,更提供了实现这些想法所需要的合作伙伴、资本支持和关键人才,极大地降低了探索第二曲线的门槛和风险。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往往隐藏在全球市场的动态变化之中。一个在本国市场看似饱和的行业,可能在另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蓝海阶段;一种在欧美市场得到验证的商业模式,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可能在中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因此,培养全球视野,是企业家寻找第二曲线的必备能力。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之初就强调“取势、明道、优术”,而“取势”的根本,就在于拥有洞察全球大趋势的能力。
学院的教授团队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他们来自世界顶尖的商学院和研究机构,带来了对全球经济、科技、社会趋势的最新洞察。课程内容也绝非局限于本土案例,而是广泛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海外学习模块等设置,学员们有机会亲身走进硅谷的创新心脏,探访欧洲的“隐形冠军”企业,感受东南亚市场的蓬勃生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帮助企业家们打破地域的局限,站在全球的坐标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
“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永远找不到新大陆的。” 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当一位中国企业家了解到非洲移动支付的普及过程,他可能会思考,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找到新的增长点。当他看到欧洲对“碳中和”的坚定投入,他可能会反思,自己的企业如何抓住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开辟一条全新的业务线。这种由全球视野触发的战略思考,往往是构建宏大而坚实的“第二增长曲线”的起点。
总而言之,培育“第二增长曲线”的思维,绝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一个需要系统性学习、刻意练习和环境熏陶的复杂过程。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体系,正是通过以下四个核心层面,为企业家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回归到文章开头的目的,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是当代企业家最重要的使命,它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基业长青。这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更是一种领导力的体现。长江商学院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提供了一个“熔炉”,让企业家们在这里淬炼思想、磨砺心智、链接资源,最终获得亲手绘制并驾驭企业第二、甚至第三增长曲线的强大能力。未来的商业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是企业家认知和学习能力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于这样的学习,或许本身就是为个人和企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最重要的一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