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踏入EMBA的殿堂,无论是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还是参加各式各样的校友活动,我们耳边总是萦绕着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词——“人脉”。它被描绘成事业的加速器、困境中的援手、信息时代的硬通货。然而,在这片看似遍地黄金的社交场中,并非所有伸出的手都值得紧握。我们常常会发现,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维系的,可能只是镜花水月的“伪人脉”。它们看似光鲜,却在关键时刻毫无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负累。因此,学会如何拨开迷雾,精准识别并有效规避这些“伪人脉”,是每一位EMBA学子和校友在构建高质量社交网络时,必须掌握的一项核心技能。
人与人的交往,始于言语。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内容和态度,往往是其内在品性与真实意图最直接的投射。在EMBA这个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圈子里,巧妙的言辞是基本功,但言语背后的“温度”,却骗不了人。
真正的连接者,在交流时会自然地流露出对他人的好奇与关心。他们会认真倾听,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试图理解你的业务、你的困惑、你的想法。他们的谈话是双向的,像一场精彩的乒乓球赛,有来有往。而“伪人脉”则更像一个自我推销的广播站,他们急于展示自己的头衔、公司、过往的“辉煌”成就,或是大谈特谈自己认识某某大佬。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快速建立自己的权威和价值感,而你,只是他表演的听众。当你分享自己的见解时,他们往往心不在焉,眼神游离,脑子里盘算的可能是如何将你的话头引向下一个能彰显自己的话题。这种交流是冰冷的,缺乏真诚的共鸣。
此外,要注意那些言语中充满浮夸承诺和过度吹捧的人。他们可能会在初次见面时就拍着胸脯说:“你的这个项目,我认识的人正好能帮你搞定!”或者对你进行一些不切实际的赞美。这种“热络”往往是廉价的社交手段,目的是迅速拉近关系,让你产生亏欠感或信任感。然而,正如那句老话所言,“事出反常必有妖”。真正稳重可靠的合作伙伴,在不完全了解情况时,会保持谨慎,他们的承诺会建立在充分调研和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因此,当言语的“温度”过于炙热甚至烫手时,不妨先退后一步,冷静观察。
任何一段健康长久的关系,无论是友情还是商业合作,其底层逻辑都离不开某种形式的价值交换。这种价值,绝非狭隘的“金钱”或“资源”,它可以是情感支持、信息分享、专业建议,甚至是单纯的陪伴。在EMBA的圈子里,识别“伪人脉”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看这座价值交换的天平是否严重失衡。
“伪人脉”最典型的特征是“索取型人格”。他们是天生的“Taker”(索取者),极其擅长发现并利用他人的价值。他们可能会频繁地请求你帮忙介绍客户、提供行业内部信息、为其项目站台,甚至是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在你向他们寻求帮助时,他们要么以“最近太忙”为由推脱,要么口头答应后便杳无音信。他们的社交逻辑是单向的,将人脉视为可供开采的矿藏,一旦觉得你的“矿”被挖得差不多了,或者出现了更有价值的“新矿”,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转向。与他们交往,你会感到持续的能量消耗,仿佛总是在“付出”,却鲜有“获得”。
相反,真正值得深交的人脉,是“Giver”(付出者)或“Matcher”(互利者)。他们信奉长期主义和互惠原则。他们乐于分享,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因为他们明白,人脉的本质是信任的储蓄。今天我帮你一个小忙,明天你提供一个信息,这种良性的互动,让关系的网络越织越密,越织越牢固。这种价值交换是动态且平衡的,充满了人情味。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一下:
行为特征 | 真朋友 (Genuine Connection) | 伪人脉 (Pseudo-Connection) |
初次接触 | 关注你的想法和为人,寻求共同点。 | 迅速评估你的“利用价值”(职位、资源等)。 |
请求帮助 | 通常在必要时才开口,且心怀感激。 | 频繁、理所当然地提出各种要求。 |
提供帮助 | 主动关心,力所能及地提供支持。 | 百般推辞,或口头答应后无下文。 |
长期视角 | 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共同成长。 | 短期功利,关系随着价值变化而波动。 |
在商业世界里,信誉是比黄金还要宝贵的资产。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最可靠的试金石就是其言行是否一致。许多“伪人脉”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擅长描绘宏伟的蓝图,却从不屑于去搬动一砖一瓦。
这类人常常在饭局上、交流中口若悬河,为你规划出一系列看似完美的合作方案。“我们下周约个时间,我把某某总约出来,一起聊聊这个事。”“你这个商业模式太棒了,回头我让我的团队出个详细的分析报告。”这些话听起来令人振奋,让你感觉遇到了知音和贵人。然而,当“下周”变成了“下下周”,当“回头”变成了“永不回头”,你就会发现,他们所有的承诺都只是社交辞令,是维系其“人脉广、能力强”人设的道具。这种言行不一,不仅浪费了你的时间和期待,更严重的是,它会腐蚀圈子内的信任基础。
要检验这一点,其实并不难。从小事上观察,从细节处着手。他是否会准时赴约?他答应分享给你的一个资料,是否真的发到了你的邮箱?他承诺帮你引荐一个人,是否有后续的跟进?一个连小事都无法信守承诺的人,你很难指望他在大事上能一诺千金。反之,那些言出必行,哪怕只是答应帮你留意一个信息,都会认真记下并及时反馈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你投入时间和情感去深交的伙伴。他们的可靠性,构成了人脉网络中最坚实的节点。
一个人真实品性的最终体现,不在于他如何对待比他强的人,而在于他如何对待那些看似对他“无用”的人。在EMBA的社交场合,很多人都懂得向上管理、对有权势者笑脸相迎,但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服务人员、下属或背景普通同学的态度,才是他们人品的照妖镜。
要警惕那些典型的“势利眼”。他们见到头衔显赫的校友,会立刻换上谦卑热情的面孔,极尽奉承之能事;而转身面对餐厅的服务员、活动的志愿者或是职位较低的同学时,则可能变得颐指气使、冷漠甚至轻视。这种巨大的反差,暴露了他们极度功利的社交观——人不是人,而是被贴上价值标签的工具。他们今天可以因为你的地位而追捧你,明天也同样会因为你失去光环而鄙夷你。与这样的人建立关系,无异于在沙滩上建楼,根基极其不稳。
真正拥有格局和修养的企业家,恰恰相反。他们懂得尊重每一个人,因为他们深知,商业生态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个环节的贡献者。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我们常被教导要具备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首先就体现在对他人的基本尊重上。一个能真诚地对保洁阿姨说“谢谢”,能耐心听取年轻同学想法的人,其内心往往更加丰盈和平和。他们构建的人脉网络,是基于人格魅力的吸引,而非赤裸裸的利益捆绑,这样的网络,才更具韧性和生命力。
总而言之,在EMBA这个精英汇聚的圈子里,识别“伪人脉”是一项关乎社交效率与质量的必修课。我们需要擦亮眼睛,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
重申本文开头的目的,进入EMBA学习,构建人脉固然重要,但其核心绝非是收集名片的数量,而是建立有深度、有信任、能共鸣的优质连接。与其将精力耗散在与大量“伪人脉”的无效社交上,不如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将时间投资在那些真正值得交往的人身上。
对此,我的建议是:首先,成为你想结交的那种人。自己先做到真诚、守信、乐于分享,自然会吸引到同频的人。其次,保持耐心和平常心,真正的友谊和信任需要时间来沉淀,切忌急于求成。最后,将识别人脉的技巧内化于心,用它来保护自己,筛选出值得信赖的同行者,共同在商业乃至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在数字化社交时代,“伪人脉”呈现出了哪些新的形态和识别方法,但这背后的识人智慧,却是永恒不变的。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