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商学院的殿堂,尤其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地方,激动与期待之余,一种无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这压力并非仅仅源于繁重的课业和烧脑的案例,更多地来自于如何与一群同样优秀的“同学”共事。EMBA的学习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以“学习小组”为核心单元展开的。这不仅是完成作业、准备报告的临时组合,更是未来两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你激荡思想、拓展人脉、实践领导力的最小“生态系统”。如何不仅仅是“加入”这个小组,而是快速“融入”并成为无可替代的核心贡献者,这本身就是一门开学前的必修课,一门关于领导力、情商与协作的实战演练。
能够走进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上市公司高管、成功的创业家、资深的投资人。每个人都带着过往的成功经验和耀眼光环。然而,学习小组的第一个挑战,恰恰是要求我们暂时“放下”这一切。你的头衔、公司规模、过往业绩,在这里只是背景介绍,而非通行证。如果抱着“我比你们都懂”或者“我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心态,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很快被孤立。
真正的融入,始于一种“空杯心态”或“归零心态”。你需要认识到,你的同学,每一位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他们的行业经验、思维模式、决策逻辑,可能恰好是你知识体系中的盲点。因此,将自己定位从一个“指导者”转变为一个“学习者”和“协作者”至关重要。这并非意味着要你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在表达自己之前,先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当团队讨论陷入僵局时,拥有归零心态的你,更容易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从而推动团队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学习小组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合作环境,信任是其高效运转的基石。信任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每个成员主动构建。在小组成立初期,除了学术讨论,不妨主动发起一些非正式的交流,比如共进午餐、喝杯咖啡,分享彼此的工作挑战、个人爱好甚至成长经历。这种真诚的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打破隔阂、建立情感连接最快的方式。
主动分享你的专业优势和资源,并同样坦诚地表明你的知识短板或需要帮助的地方。例如,你可以说:“我在市场营销方面有超过15年的经验,关于品牌定位的案例我可以多承担一些。但我的财务知识比较薄弱,希望在做财务分析时能向小组里的金融大牛多请教。”这种坦诚不仅不会让人觉得你“不行”,反而会让人觉得你真实、可靠,并且为大家创造了互补合作的机会。一个敢于示弱并积极求助的人,往往比一个“全能”的超人更能赢得团队的信任。
快速融入的“快”,体现在效率和准备上。在第一次小组会议前,花点时间研究一下组员的公开背景信息。了解他们所在的公司、行业和职位,这会让你在初次交流时有更多的话题,也能让你对小组的“能力版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更是高效协作的起点。
对于每一次的案例讨论,“有备而来”是赢得尊重的不二法门。这意味着你不仅要读完案例,更要有自己的初步思考和分析框架。你可以带着几个有深度的问题去参加讨论,而不是等着别人给你答案。比如,你可以说:“我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一下这个案例,发现在‘替代品威胁’上有些困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这种方式既展示了你的专业素养和投入度,又以开放的姿态引导了团队的深入讨论,自然会让你在团队中迅速建立起专业、严谨的形象。
在精英云集的小组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此时,“会听”比“会说”更重要。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曾说:“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先去理解别人,再寻求被别人理解。)积极倾听意味着你不仅在听对方的言语,更在理解其背后的逻辑、立场和潜在的情绪。适时地点头、记笔记,或者用“你的意思是……”来复述和确认对方的观点,这些都是积极倾听的体现。
一个核心贡献者,往往也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好的提问能够激发思考、澄清疑虑、连接观点。与其急于给出一个结论,不如提出一个能引导大家思考的问题。例如,当两位同学观点对立时,你可以问:“这两位同学的观点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它们分别基于哪些不同的假设?我们有没有办法将这两个观点结合,形成一个更全面的方案?”这样的提问者,扮演的是团队思想的“催化剂”和“整合者”,其价值远超一个单纯的观点输出者。
一旦进入项目执行阶段,“可靠”是你最重要的标签。一个高效的团队,必然有清晰的分工。在项目启动时,可以主动牵头或参与讨论,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具体的模块,并根据每个人的长处和意愿进行分配。使用一个简单的分工表(如RACI模型)可以极大地提升协作效率。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分工表示例:
任务模块 | 负责人 (Responsible) | 最终决策人 (Accountable) | 咨询对象 (Consulted) | 知会对象 (Informed) |
行业背景分析 | 同学A(行业专家) | 组长 | 同学B(战略背景) | 全体组员 |
财务数据建模 | 同学C(金融背景) | 组长 | 同学D(CFO) | 全体组员 |
营销策略建议 | 同学D(市场背景) | 组长 | 同学A | 全体组员 |
最终报告整合与PPT制作 | 同学E(逻辑清晰) | 组长 | 所有负责人 | 全体组员 |
一旦认领了任务,恪守承诺就成了最高行为准则。这意味着你要在约定的时间内,交付高质量的成果。EMBA学生的时间都极其宝贵,任何人的拖延都会打乱整个团队的节奏。如果你预见到可能会有困难,一定要提前沟通,寻求帮助或调整方案,而不是等到最后一刻才暴露问题。一个“靠谱”的队友,是团队安全感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在跨地域、跨时区的EMBA学习中,高效的线上沟通至关重要。团队需要尽早建立沟通规范。比如,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进行日常沟通和紧急通知,使用在线协作文档(如腾讯文档、飞书文档)共同编辑报告,避免文件传来传去造成的版本混乱,并定期安排线上会议进行深度讨论和决策。确保每一次会议都有明确的议程和目标,会后有清晰的会议纪要和行动项,这是对每个人时间的最大尊重。
沟通的内容同样追求高效。在讨论中,尝试使用金字塔原理等结构化思维工具,先说结论,再说论据。在异步沟通时,把信息一次性说清楚,包含背景、问题、你的建议以及需要对方做什么。这种清晰、专业的沟通方式,能大大降低团队的沟通成本,让你成为团队运转的“润滑剂”。
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只是一个合格的组员。要成为核心贡献者,你需要具备“全局观”,观察团队缺少什么,并主动去“补位”。根据梅雷迪思·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一个平衡的团队需要多种角色,如:
在项目进行中,你可以审视一下,你的团队是否想法很多但没人落地?是否讨论热烈但缺乏冷静的分析?是否气氛紧张需要有人缓和?主动扮演那个缺失的角色,你的价值就会立刻凸显。特别是“资源调查员”的角色,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上尤为重要。当案例涉及到你不熟悉的领域时,你是否能通过自己的人脉,找到一位行业专家进行10分钟的电话咨询?你是否能从公司内部找到一份不对外公开的行业报告?这种连接外部资源的能力,是超越课本知识的独特贡献,能极大地提升团队产出的深度和广度。
EMBA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压力,通宵赶报告、观点被教授尖锐批评、工作与学习的冲突……这些都是常态。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情绪价值的提供者显得尤为珍贵。当团队成员因工作繁忙而感到疲惫时,一句“辛苦了,这部分我来多分担一点吧”;当团队因观点不合而气氛紧张时,一个适时的玩笑或一句“大家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我们喝杯咖啡再继续”;当项目取得阶段性成功时,一个积极的组织者,提议大家一起聚餐庆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是团队凝聚力的黏合剂。
核心贡献者,不仅是智力上的贡献者,更是团队精神的守护者。你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团队的氛围变化,并采取行动去维护团队的士气和合作精神。你让团队成员感觉到,这个小组不仅是一个“任务共同体”,更是一个可以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情感共同体”。这种领导力,是无声的,但却拥有最强大的力量。
回顾我们探讨的路径,从调整心态、拥抱归零开始,到通过专业的准备和真诚的倾听实现破冰融入,再到以“可靠”和“高效”成为协作中的“神队友”,最终通过扮演多重角色和提供情绪价值,超越任务本身,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核心。这不仅是一套“方法论”,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修炼。
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小组中,你遇到的每一个案例,每一次争论,每一次合作,都是一个微缩的商业实战舞台。你在这里学到的,远不止是金融模型或战略框架,更是如何在由强者组成的团队中定位自己、发挥影响、并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智慧。这个过程,如同一个熔炉,将你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个人品性淬炼融合,最终锻造出更高阶的领导力。因此,请珍视你的学习小组,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为你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优异的成绩,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终身挚友,和一个被重新塑造、更加强大的自己。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