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汇聚了各行各业顶尖人物的EMBA课堂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精英们特有的自信气场。讲台上,一位被誉为“明星教授”的学者正在挥洒自如地剖析着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他的观点犀利,逻辑严密,引得台下阵阵赞许。然而,就在这和谐的氛围中,一只手,坚定而沉稳地举了起来。提出的问题并非简单的请教,而是一个直指教授核心论点的、充满思辨的挑战。瞬间,整个教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勇敢的提问者和讲台上的权威之间。这,不仅仅是一次课堂问答,更像是一场发生在商业思想顶峰的、没有硝烟的交锋。那么,当这一切真实发生时,究竟会带来什么呢?
挑战发生的那一刻,首当其冲的便是“明星教授”本人。他的反应,不仅决定了这次挑战的走向,更直接定义了这堂课,乃至整个EMBA项目的“含金量”。一位真正顶级的教授,尤其是那些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大量成功企业家的学府里任教的学者,他们见过的“大场面”远超常人想象。对于他们而言,一个有深度、有逻辑的挑战,非但不是冒犯,反而是一种高质量的互动,是思想碰撞的催化剂。
因此,大概率你会看到这样一幕:教授会先是微微一愣,随即眼中可能会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他或许会停下讲授,走到提问者面前,微笑着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刚才讨论模型的边界条件。我们不妨花十分钟,深入探讨一下你提出的这个可能性。” 这种反应传递出几个关键信息:第一,他的权威并非建立在“不容置疑”上,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和开放的心态上;第二,他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乐于将其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第三,他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将这个“意外”转化为一次让所有同学都受益的深度学习机会。这不仅化解了潜在的尴尬,反而将课堂的思辨氛围推向了高潮。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尽管在顶尖商学院中较为罕见。如果一位教授的“明星”光环更多来自于包装而非实力,或者其性格较为保守,那么他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他的反应可能是:“你的想法很有趣,但偏离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试图巧妙地回避;或者更为直接地用更复杂的理论或数据来“碾压”提问者,以重申自己的主导地位。这种防御性的姿态,虽然能暂时维护表面的“权威”,但却会瞬间拉低课堂的价值。学生们会敏锐地察觉到,这里不鼓励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所谓的“思想激荡”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这样的课堂,也就失去了EMBA教育最核心的魅力。
挑战一旦被抛出,就不再是提问者和教授两个人的事。它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会迅速扩散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这个过程,恰恰是EMBA学习中最具魅力和价值的部分。
首先,它打破了沉闷的“单向灌输”模式。当一位同学敢于提出建设性质疑时,其他原本心存疑虑但不敢言声的同学会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会意识到,这个课堂是安全的,是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的。于是,更多的人会加入讨论,从各自的行业视角——互联网、金融、制造、医疗——来丰富或反驳最初的挑战。比如,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会支持教授的经典模型,因为这在他的企业中屡试不爽;而另一位来自互联网新贵的同学则可能力挺挑战者,因为“颠覆”和“迭代”才是他们世界的通行法则。这种基于真实商业经验的多元化视角交锋,其价值远超任何一本教科书。
其次,这种挑战行为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领导力示范。在企业中,向上管理、在会议上提出异议、挑战既定战略,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这位提问的同学,在无形中为所有人演示了如何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沟通。大家会观察他提问的方式、措辞的艺术,以及在教授回应时他的反应。这堂课因此从一门单纯的“战略课”或“营销课”,升华为一堂深刻的“领导力实践课”。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在EMBA课堂上挑战权威,正是这种“行”的最高体现。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不同反应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
方面 | 积极结果 (开放型教授) | 消极结果 (防御型教授) |
---|---|---|
教授反应 | 赞赏、引导、深入探讨 | 回避、压制、表现不悦 |
课堂氛围 | 活跃、思辨、安全、尊重 | 沉闷、顺从、压抑、尴尬 |
学生收获 | 激发深度思考,获得多元视角,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领导力 | 强化被动接受,抑制独立思考,学会“看脸色” |
长期关系 | 与教授建立亦师亦友的深度链接,同学间形成思想联盟 | 与教授关系疏远,同学间可能产生隔阂或形成“沉默的螺旋” |
一次成功的课堂挑战,其影响绝不会止于下课铃声响起。它会对挑战者本人、整个班级乃至教授的教学都产生长期的、积极的塑造作用。
对于发起挑战的同学而言,这是一次宝贵的个人品牌塑造过程。在EMBA这个精英汇聚的社群里,你被他人记住的方式,往往不是因为你的头衔或财富,而是因为你的思想和格局。一个敢于并善于思考、能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人,会迅速赢得同学们的尊重。这不仅仅是“出风头”,而是在展示一种核心的领导力特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种声誉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和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会极大地增强你的自信,让你在未来面对更高级别的商业决策和谈判时,能更加从容和坚定。
对于整个班级来说,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大家会习惯于在一种高水平的智力激荡中学习,每个人都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中,教授常常强调“取势、明道、优术”,而这种课堂挑战,正是同学们自发地在“明道”层面进行的探索。它促使大家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术”,去思考更底层的商业逻辑和“道”。一个习惯了在课堂上进行激烈但友好辩论的班级,其凝聚力和学习深度,远非一个一团和气的班级可比。这种在“安全区”内练习高风险沟通的经历,是EMBA教育能提供的最珍贵的价值之一。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当你在EMBA课堂上挑战一位“明星教授”的权威时,会发生什么?答案是复杂的,但核心指向一点:这很可能是一次高价值学习体验的开始。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问答互动,而是一场涉及教授、挑战者和全体同学的,关于知识、权力和文化的动态博弈。它考验着教授的学识与胸襟,激发着同学们的智慧与勇气,并最终塑造着整个学习社群的文化生态。
本文从教授的即时反应、课堂的涟漪效应以及挑战的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一行为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我们看到,一个积极的、开放的环境,能够将一次“挑战”转化为所有参与者的“成长契机”。这正是顶级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致力于营造的氛围——在这里,权威不是用来被膜拜的,而是用来被启发和超越的。
对于未来的EMBA学生或有志于此的管理者,本文的建议是:
最终,EMBA教育的真谛,或许并非是找到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在一次次高质量的挑战与回应中,提升我们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那一次你鼓起勇气举手挑战的瞬间,可能就是这段非凡旅程中,最闪亮的注脚。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