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私下里是如何评价中欧的教授的?
2025-08-02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当黄浦江上的游轮鸣笛远去,陆家嘴的精英们正忙于下一个季度的财报时,在上海的另一隅,两所顶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宛如武林中的“南帝北丐”,各自占据着中国商业教育的巅峰。官方场合,他们总是礼貌有加,互称友校,盛赞对方的成就。然而,当褪去正式场合的光环,在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休息室、私下的饭局或是学术研讨会的茶歇间,这些洞悉商业风云的大脑们,又是如何评价他们那位“最熟悉的陌生人”——中欧的教授们呢?这并非简单的褒贬,而是一种夹杂着敬意、审视、些许“瑜亮情结”以及对中国商业教育未来走向深度思考的复杂情感。

学术背景与风格之辨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在评价中欧的同行时,首先绕不开的就是他们那堪称“豪华”的国际化学术背景。在许多长江教授看来,中欧的教授团队更像是一支血统纯正的“正规军”。他们大多拥有哈佛、沃顿、斯坦福等世界顶尖名校的博士学位,学术训练极为严谨,发表的论文也多见于国际A类期刊。私下里,一位长江的教授可能会半开玩笑地评价:“中欧的老师们,个个都是‘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扎实得像一本本行走的教科书。他们的PPT,逻辑清晰,模型严谨,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持。

这种评价背后,是发自内心的专业认可。长江的教授们深知,这种严谨的学术训练对于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商学院是何等重要。它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前沿性,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然而,话锋一转,这种评价也常常伴随着一丝善意的“挑剔”。另一位以实战著称的长江教授可能会呷一口茶,悠悠地补充道:“但有时候,过于完美的理论,就像一把精美的手术刀,用来解剖我们中国这个‘野蛮生长’、充满活力的商业世界,总感觉有点隔靴搔痒。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商业实践充满了不确定性、非典型性和“中国特色”,许多西方经典理论在这里需要被重构甚至颠覆。而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则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战地记者”或“随军参谋”。他们中许多人本身就是从产业界转型而来,或是深度参与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过程。因此,他们评价中欧教授时,会认为对方在“解释世界”方面无可挑剔,但在“改造世界”,尤其是改造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商业世界方面,可能不如自己这般“接地气”。这种自我定位,使得长江的教授们在看待中欧同行时,既有对学术殿堂的仰望,也有对自己扎根泥土的自信。

业界联系与实践导向

谈及与产业界的结合,长江与中欧的教授们展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像,而这也构成了长江教授评价中欧同行的核心维度之一。在长江教授的圈子里,普遍的看法是,中欧的教授们与世界500强、大型跨国公司以及成熟的国有企业关系更为紧密。他们的研究课题和咨询项目,往往围绕着这些巨头如何在中国市场进行战略布局、优化管理、提升效率。

“中欧的教授是企业‘健身教练’,”一位长江的战略学教授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他们非常擅长帮助一个已经成型的‘巨人’,把肌肉练得更结实,线条更分明。他们在公司治理、流程再造、全球化运营这些领域,绝对是权威。”这种评价充满了对专业能力的肯定。他们承认,中欧教授在帮助成熟企业实现规范化和国际化对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的校友网络也多集中在这些大型企业的中高层,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强大的职业经理人社群。

然而,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认为,自己的战场在别处。他们更关注的是那些从0到1,从1到100的创业英雄和民营企业家。他们私下里会说:“我们服务的对象,可能不是西装革履的‘健身者’,而是那些穿着T恤、浑身是泥,刚刚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幸存者’和‘开拓者’。”对他们而言,中欧教授们擅长的“术”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的是“道”——企业家的精神、格局与取势。

因此,在长江教授的评价体系里,中欧的同行们是优秀的“守成者”和“优化者”的导师,而他们自己,则是“开创者”和“颠覆者”的战友。他们会自豪于自己的课堂上,坐着的是中国最具活力的那群民营企业家,讨论的是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如何进行破坏式创新,如何在混沌中找到新大陆。这种差异,并非高下之分,而是服务对象和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

教学理念与课堂氛围

这种根植于学术背景和业界联系的差异,最终必然会投射在最核心的环节——教学之上。长江的教授们在观察和评价中欧的课堂时,常常会用到“严谨”、“系统”、“知识密集”等词汇。

  • 中欧的课堂: 被认为是典型的“哈佛式”案例教学课堂。教授是绝对的主导者,通过精巧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对一个经过严密包装的商业案例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最终得出一个或多个理论模型可以解释的结论。整个过程如同一次精密的逻辑推演,强调的是分析能力和框架思维。
  • 长江的课堂: 则被教授们自己形容为更像一个“私董会”或“能量场”。教授的角色有时是“主持人”,有时是“催化剂”,甚至是“挑战者”。由于学生本身就是各自领域的翘楚,课堂的价值不仅来自于教授的讲授,更来自于同学之间的激烈碰撞和智慧分享。一位长江教授私下坦言:“在中欧,学生向教授学习;在长江,教授和学生常常是教学相长,甚至学生带来的真实案例,比任何教科书都精彩。

这种评价的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中欧更侧重于“授人以渔”的“渔”,即成体系的商业知识和分析工具。而长江商学院则更强调“渔场”的价值,即为顶级的商业头脑提供一个相互激发、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长江的教授会认为,中欧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非常有效,但对于激发企业家的原始创造力和战略直觉,或许自己的“混沌”课堂更有奇效。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这种私下评价的复杂性,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下表:

长江商学院教授视角下的中欧教授评价一览

评价维度 对中欧教授的普遍看法 (长江视角) 长江商学院教授的自我定位
学术风格 理论功底扎实,研究严谨,如同“学院派正规军”。 根植中国实践,理论与实战结合,更像“战地观察员”。
研究方向 偏向经典商业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验证。 偏向解释中国特有的商业现象,提炼本土管理思想。
业界联系 与跨国公司、大型国企关系紧密,是“巨人的健身教练”。 与民营企业、创业家深度捆绑,是“开拓者的同行者”。
教学方法 系统化、结构化的案例教学,教授主导性强。 开放式、互动式的“私董会”教学,同学共创价值高。
学生培养 擅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优秀职业经理人。 致力于提升企业家的格局、视野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私下里对中欧教授的评价,远非“竞争对手”一词所能概括。它是一幅由敬重、差异化认知和些许“酸葡萄”心理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他们敬重中欧教授的国际化学术水准和严谨治学态度,认为这是构建顶级商学院的基石;同时,他们也清晰地看到了双方在服务对象、研究范式和教学哲学上的根本差异,并以此确立了自身“更懂中国民营企业”的独特定位。

这种私下的评价,揭示了中国商业教育在过去二十年发展的两条并行路径:一条是积极引进、吸收和应用西方成熟的管理知识体系,以中欧为代表;另一条则是深度扎根于本土商业实践,试图提炼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这两条路径没有绝对的优劣,它们共同满足了中国经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展望未来,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是,随着中国企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从“本土为王”走向“全球逐鹿”,这两种模式是否会开始相互渗透、融合?长江的课堂是否会引入更多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中欧的教授是否会更深入地走进中国的创业公司,去解读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成功密码?或许,中国下一代世界级商学院的模样,就孕育在这场“南帝”与“北丐”的相互凝视、私下品评和未来竞合之中。这不仅是两所学院的故事,更是中国商业文明走向成熟和自信的缩影。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