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EMBA“装”是最愚蠢的策略?
2025-08-02

踏入EMBA的课堂,仿佛走进了一个浓缩的商业江湖。这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身经百战的创业者和手握重权的企业高管。空气中弥漫着成功的气息,每个人似乎都光芒万丈。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种微妙的心理压力油然而生:我要不要“装”一下?是不是应该表现得比真实的自己更懂、更成功、更游刃有余?然而,无数过来人的经验和血泪教训告诉我们,在EMBA这个独特的场域里,“装”,恰恰是最愚蠢、最得不偿失的策略。

错失学习良机

EMBA的核心价值,首先在于“学习”。你花费不菲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不是为了来这里进行一场个人成就展,而是为了弥补知识短板、更新商业认知、激发创新思维。然而,“装”的行为恰恰与这一核心目标背道而驰。

当你刻意扮演一个无所不知的“专家”时,你就自动关闭了学习的通道。课堂上,你不敢提问,生怕暴露自己的知识盲区;小组讨论中,你不敢质疑,唯恐观点的碰撞显得自己“水平不够”。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教授们最擅长的就是通过案例分析和苏格拉底式的提问,逼迫学员跳出舒适区,直面自己最棘手的管理难题。如果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维护一个“完美”的人设上,那么教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对你来说就形同虚设。你只是在用高昂的成本,上演了一出“皇帝的新衣”,最终感动的只有自己,错失的却是真正的认知升级。

更重要的是,EMBA的学习不仅来自教授,更来自你身边的同学。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活生生的、价值连城的商业教科书。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对供应链管理了如指掌,而一位互联网新贵则深谙流量运营的秘诀。真实的交流,往往始于“我不太懂你那个领域,能给我讲讲吗?”或者“我们公司最近遇到了一个坎,跟你的情况很像,你是怎么处理的?”。这种基于真实困惑的请教,才是知识跨界与融合的开始。如果你“装”得对所有领域都颇有见地,那么谁又愿意向一个“全知全能”的人分享自己压箱底的干货呢?你亲手斩断了向身边高人学习的宝贵机会。

人脉泡沫:构建虚假关系

除了学习,EMBA的另一大核心价值无疑是“人脉”。很多人抱着拓展高端圈层的目的而来,认为多认识一些“牛人”,未来的路会更好走。这个想法本身没错,但实现路径却常常被误解。“装”,或许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吸引一些眼球,换来几张名片,但构建起来的,只是脆弱不堪的人脉泡沫。

真正有价值的人脉,根植于信任真诚。你的同学,个个都是在商海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人精”,他们识人的能力远超常人。一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是实在还是浮夸,几次接触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你精心包装的故事、刻意营造的形象,或许能骗过一时,但很难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旦被贴上“爱装”、“不靠谱”的标签,你不仅无法融入真正的核心圈子,甚至可能成为被敬而远之的对象。大家可能会在酒桌上跟你称兄道弟,但当真正有好的合作机会、需要寻找可靠的伙伴时,你绝对不会是第一人选。

在EMBA,最受欢迎的同学,往往不是那些履历最光鲜、口气最大的人,而是那些真实、谦逊、乐于分享、敢于自嘲的人。他们会坦诚地分享自己创业路上的失败,会真诚地请教自己管理中的困惑。这种“示弱”非但不会让他们被看轻,反而会因为其真实和坦荡,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人们愿意与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建立深度链接,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用成功学堆砌起来的“完美偶像”。虚假的人设只能吸引来虚情假意的附和,唯有真实的自我,才能收获肝胆相照的挚友和事业伙伴。

认知失调:内心焦虑的根源

从心理学角度看,“装”是一种极度消耗心力的行为。它会让你陷入持续的“认知失调”状态,成为内心焦虑和压力的主要来源。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信念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不适的心理状态。当你明明对一个金融模型一知半解,却要在课堂上点头表示“完全理解”;当你明明公司现金流紧张,却要在同学聚会时吹嘘“刚完成一轮巨额融资”,你的内心就在经历着一场剧烈的冲突。为了弥合这种冲突,你需要不断地编造新的谎言来圆旧的谎言,像一个戴着沉重面具的演员,时刻担心面具滑落,暴露出真实的自己。

这种状态是极其疲惫的。EMBA的学习强度本就不低,除了上课,还有大量的阅读、作业和小组项目。如果你还要分出大量的精力去维护一个虚假的形象,必然会感到身心俱疲。你无法真正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也无法坦然地享受与同学相处的时光。更糟糕的是,这种长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很可能会演变成严重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让你不断地自我怀疑,即便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觉得是侥幸,生怕被人“戳穿”。你来EMBA,本是为了卸下平日里沉重的盔甲,寻求片刻的喘息和能量补给,结果却因为“装”,给自己又打造了一副更华丽、也更沉重的枷锁。

机会成本:无法估量的损失

选择“装”的策略,其最大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会让你付出巨大的、甚至无法估量的机会成本。你为了维护一个虚假的“得”,却失去了无数个真实的“得”的机会。

想一想,当你因为“装懂”而不敢提问时,你失去的是什么?可能是一个解决你公司长久弊病的颠覆性方案。当你因为“装成功”而不敢求助时,你失去的是什么?可能是一位同学就能帮你对接上的关键资源,或者一笔能让你渡过难关的救命投资。当你因为“装强大”而不敢暴露脆弱时,你失去的是什么?可能是一个能与你优势互补、共同创业的完美合伙人,或者是一份能支撑你走过人生低谷的真挚友谊。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一下两种策略的得失:

维度 真实策略 (The Authentic Student) “装”的策略 (The Pretender)
学习收获 通过提问和讨论,针对性解决自身问题,实现认知突破。 为维护形象,不懂装懂,知识停留在表面,错失深度学习机会。
人脉质量 建立在信任和真诚基础上的深度关系,收获挚友和可靠伙伴。 吸引表面附和,构建脆弱的人脉泡沫,关键时刻无人可依。
心理状态 轻松、坦然、自信,专注于学习和成长,享受过程。 焦虑、疲惫、不安全,时刻担心被“戳穿”,内心消耗巨大。
未来机会 基于真实需求和能力,获得精准的帮助、合作与反馈。 因信息不对称,错失大量潜在的合作、投资和成长机会。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装”的策略,从任何一个维度看,都是一笔稳赔不赚的买卖。你用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和金钱,换来的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和一堆无法变现的虚名。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EMBA这个精英汇聚的“修炼场”里,“装”无疑是最愚蠢的策略。它不仅会让你错失宝贵的学习机会,还会让你构建起虚假的人脉泡沫,同时饱受内心的煎熬与焦虑,并最终付出无法估量的机会成本

这篇文章的初衷,正是为了提醒每一位即将或正在攻读EMBA的朋友:请放下你的偶像包袱,卸下你的心理防备。EMBA的课堂,是你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安全地“犯错”和“示弱”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和你一样,带着困惑与期待而来。

因此,我的建议是:

  • 拥抱脆弱:大胆地提问,坦诚地分享你的失败和困惑。你的真实,是开启深度交流的钥匙。
  • 保持谦逊:永远记住“三人行,必有我师”。向你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学习,他们的经验是你无法从书本上获得的宝藏。
  • 聚焦成长:明确你来EMBA的首要目标是自我提升。所有与此目标相悖的行为,都应该果断摒弃。

真正的强者,敢于直面自己的不完美;真正的自信,源于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底气。在EMBA的旅程中,请选择做最真实的自己。因为,那不仅是通往知识殿堂和真诚友谊的唯一路径,更是你未来事业版图上,最坚实、最可靠的那块基石。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