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身经百战的企业家,口袋里揣着最新的财务报表,脑子里盘算着下一轮的市场扩张,却被要求坐下来,品读《理想国》,探讨莎士比亚笔下的人性挣扎时,一种奇妙的错位感油然而生。这似乎是两个平行世界:一个是充斥着数字、模型和效率的商业世界,另一个则是充满了思辨、情感和终极关怀的人文世界。然而,越来越多的顶级商学院,尤其是EMBA项目,正在将这两个世界连接起来。人们不禁要问:在商言商,EMBA的人文课程,到底有什么用?难道这只是精英教育附庸风雅的点缀,还是一场昂贵的“心灵马杀鸡”?
答案或许远比想象的要深刻。如果说传统的商科教育是在教授“术”,即如何赚钱、如何管理、如何竞争的技巧与方法,那么人文课程则是在探寻“道”——企业为何存在、商业的意义为何、以及作为一名领导者,该如何面对复杂的伦理困境与人性的幽深。当商业竞争从产品、价格、模式的较量,逐步升级到认知、格局和愿景的比拼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商业的尽头,原来是哲学。
对于许多EMBA学员来说,他们早已不是初入职场的“小白”。他们是企业的掌舵者或核心高管,在各自的领域里,关于管理的“术”——财务、营销、战略、运营——早已烂熟于心,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在他们这个层面,单纯的技能提升已经遇到了瓶颈,因为他们面临的挑战,往往不再是“如何做(How)”的问题,而是“为何做(Why)”的问题。
这正是人文课程价值的起点。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商业问题的标准答案,但它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坐标系。哲学教会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商业假设。例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真的是万能的吗?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吗?当我们在课堂上与苏格拉底、康德进行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们学会了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这种思想的深度,远比多学一个财务模型要重要得多,它决定了一个领导者能走多远,能看到多高的风景。
正如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的,培养的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商界领袖。这里的“人文关怀”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课程与实践。通过引导学员们思考商业的本质与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在帮助他们构建内在的“定盘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技术会迭代,模式会过时,但基于深刻理解人性和社会规律的“道”,却能帮助企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这是一种从“优秀”迈向“卓越”的必经之路。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就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归根结底,商业是关于人的生意,管理是关于人的艺术。无论是面对员工、客户、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深刻地理解人性,都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多维的,甚至是矛盾的,它无法被简化为任何一张资产负债表或KPI考核表。
人文课程恰恰是洞察人性的最佳棱镜。读一部文学巨著,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安德烈公爵的骄傲与迷惘,娜塔莎的天真与成长,皮埃尔的笨拙与求索。这些鲜活的人物,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情感的全部光谱:爱、恨、嫉妒、恐惧、希望、救赎。当你理解了人性的幽微与伟大,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你的团队为何会内耗,你的用户为何会为某个看似不理性的功能而狂热,你的谈判对手为何会执着于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共情能力,是任何管理工具都无法替代的。
同样,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关于人性与组织的“案例库”。罗马帝国为何由盛转衰?其内部的权力斗争、阶层固化、文化变迁对今天的企业组织有何启示?研究汉武帝的“推恩令”,或许能为解决大型集团的“诸侯”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这些来自历史的智慧,能让领导者在处理复杂的组织关系和权力动态时,多一份从容和远见。他们不再仅仅是一个“指令下达者”,而是一个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潜能的“人心捕手”。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定义为“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时代。黑天鹅事件频发,灰犀牛风险潜伏,过去赖以成功的经验和模型,可能在一夜之间失效。在这样的迷雾中航行,最需要的不是一张精确的地图(因为地图已经过时),而是一个可靠的罗盘和一种在黑暗中辨别方向的能力。
人文教育,正是为了打造这个“心智罗盘”。它训练的不是在已知条件下寻找最优解的能力,而是在信息不完备、规则不清晰、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相对正确判断的智慧。
“我的企业,究竟为何而存在?”这个问题,在创业初期可能无暇顾及,但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便会成为萦绕在每个创始人、CEO心头的终极拷问。仅仅是为了赚钱吗?如果是,那么当利润增长放缓,甚至面临亏损时,团队的凝聚力又在何方?企业的社会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人文课程,特别是其中的伦理学和哲学部分,直接将这些“大问题”抛到了学员面前。它迫使这些在商场上习惯了“计算”的头脑,开始进行“思考”。思考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不再是写在墙上、挂在嘴边的标语,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经营哲学。一个真正思考过“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领导者,在做决策时,其考量的维度会完全不同。
考量维度 | 纯粹利润最大化思维 | 融入人文关怀的思维 |
---|---|---|
决策目标 | 短期财务回报,股东利益至上。 | 长期可持续发展,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员工、客户、社会、环境)。 |
面对裁员 | 视为优化成本的数字操作。 | 视为对个体和家庭产生重大影响的艰难抉择,会考虑更人性化的安置方案。 |
看待环境 | 成本项,合规即可。 | 企业公民的责任,是实现基业长青的必要条件,可能投入研发进行绿色创新。 |
企业文化 | 强调执行、效率、狼性。 | 强调信任、尊重、成长,将“人”视为目的而非工具。 |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高尚”,更是商业上的“高明”。在今天,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品牌的价值观,优秀的员工也更愿意为有使命感的公司奋斗,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也日益成为资本市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尺。一个拥有清晰且正向价值观的企业,本身就构建了最坚固的护城河。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与坚守,离不开领导者深厚的人文素养。
回到最初的问题:EMBA的人文课程到底有什么用?
它的用处,不在于提供一张可以直接套用的“武功秘籍”,而在于对商业领袖进行一次深刻的“心法”重塑。它将企业家们从日常琐碎的“术”的层面,提升到对商业本质、人性规律、社会责任的“道”的思考。它让商业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财富的游戏,更是一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修行。
它用哲学的深刻,对抗商业的浮躁;用历史的厚重,对抗决策的短视;用文学的共情,对抗管理的冷漠。 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未来商业领袖的核心能力。在一个算法和人工智能愈发强大的时代,人类领导者最后的、也是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恰恰在于我们的同理心、创造力、决断力以及定义意义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深植于博大精深的人文土壤之中。
因此,当下一位EMBA学员在品读经典、激辩哲学时,我们应该看到的,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一位未来的商业巨匠,正在为他即将建造的商业帝国,奠定最坚实、也最深刻的基石。长江商学院等前沿院校的探索,正是在回应这个时代的呼唤:为商业注入灵魂,培养出真正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新一代的商界领袖。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