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之前,我以为“向上管理”这门课,讲的是如何在职场中巧妙地与上司相处,获取资源、赢得信任,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目标。这套在跨国公司和创业战场上被奉为圭臬的生存法则,核心无外乎“投其所好”与“管理预期”。然而,两年时光沉淀,我恍然大悟,在这里见过的最高明的“向上管理”,其对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老板,而是那些站在知识之巅的管理学教授,以及执掌这艘思想巨轮的院长。这并非一场关于权力与服从的博弈,而是一场深刻的、关于自我认知与价值共创的修行。
在这里,我们管理的不是他们的KPI,而是我们自己汲取智慧的效率;我们影响的不是他们的决策,而是我们自身思维框架的拓展。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向上管理”,它不追求短期的功利性回报,而是旨在建立一种长期的、能够彼此赋能的智识伙伴关系。这门“隐藏课程”的精髓,远比任何一本教科书上的理论都来得震撼与实用。
传统的“向上管理”概念,最早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他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管理”他们的上司。其核心在于了解上司的工作风格、目标、压力和长短处,然后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以适应之,从而确保沟通顺畅、目标一致。这是一种基于组织层级结构的、带有明确功利色彩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获得支持。在大多数商业环境中,这无疑是高效且必要的。
然而,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生态中,这套逻辑显然需要迭代升级。这里的“上司”——教授与院长,他们与学生之间并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不存在直接的业绩考核。他们是知识的权威、思想的引领者。你向他们“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获得一个A的成绩,或是某个具体的商业机会,而是为了撬动他们背后那座巨大的知识与认知冰山。因此,这里的“向上管理”演变成了一种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的过程。你不再是单纯地索取,而是通过高质量的提问、深度的思考、甚至是你所在行业的独特洞见,去激发教授新的思考,从而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创造出新的认知价值。这是一种从“索取者”到“共创者”的身份转变。
向管理学教授“向上管理”,堪称一门精妙的艺术。这些教授,每一位都是其研究领域的泰斗,他们的时间与精力是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用传统的方式,比如单纯地汇报工作进度或是提出一个宽泛的问题,几乎不可能得到深入的指导。我曾亲眼见过一位同学,在战略课后拦住教授,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自己公司的困境,最后问:“教授,您说我该怎么办?”教授礼貌地笑了笑,给出的建议也只能是方向性的、普适的。
而真正高明的“管理者”,会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他们会“管理”教授的注意力焦点。在请教之前,他们会做足功课,将自己的商业问题与教授的学术理论框架进行深度结合。他们会这样提问:“教授,您在《平台战略》中提到的‘双边市场网络效应’,在我们这个传统的制造业领域似乎遇到了挑战。我们尝试构建了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但发现客户端的迁移成本极高,导致供应端的积极性也上不来。这是否是您理论中某个边界条件的体现?我们是否应该从‘价值捕获’而非‘用户增长’的角度去重新设计激励机制?”
你看,这样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包含了提问者深度的思考。它将一个具体的商业难题,转化成了一个有趣的学术探讨案例。这对于教授而言,不再是一个负担,而是一次验证、丰富其理论的契机。你管理的不是教授本人,而是你与教授之间互动的“议题”,将它从“学生求助”的低维模式,提升到了“学者间对话”的高维模式。这背后,是你对教授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你对自己商业实践的深度复盘。结果自然是,教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心力,与你共同“破案”,你所获得的,也绝非一句简单的“你应该做什么”,而是一整套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型。
如果说管理教授是“术”的层面,那么与院长的“向上管理”,则更接近于“道”的层面。院长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一所顶级商学院的掌舵人,他思考的维度,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学科或企业,而是着眼于整个商业文明的演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全球格局下的中国企业担当。
向院长“管理”,绝非是去反映某个具体的课程问题或后勤需求,那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高明的做法,是将个人或企业的发展愿景,与学院的宏大叙事进行对齐。我身边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同学,他的企业正在进行艰难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转型。他没有去问院长“我该如何做ESG”,而是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学院近年来在社会创新、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布局和倡导。
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他向院长分享的不是自己的困惑,而是他的实践与思考。他谈到,在推动供应链进行碳中和改造时,发现最大的阻力并非技术或资金,而是中小企业主的认知。他据此提出,长江商学院是否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校友网络和品牌影响力,发起一个“链主企业引领下的供应链绿色认知提升计划”,由校友企业带头,为自己的上下游供应商提供免费的、小型的ESG启蒙课程。他甚至还拿出了一份初步的构想方案。这个提议,完美地将一个企业的痛点,转化为了一个具有社会价值和学院使命感的公益项目。院长当场对此表示了高度赞赏,并立刻指定了相关部门跟进。这位同学不仅为自己的企业转型赢得了顶层智力支持和潜在的资源网络,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向上管理”,让自己成为了学院宏大愿景的“共建者”和“同行者”。
总结而言,在长江EMBA这种独特的场域里,“向上管理”的核心心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我将其与传统职场向上管理做了个对比,或许能看得更清晰:
维度 | 传统职场“向上管理” | 长江EMBA“向上管理” |
管理对象 | 直属上司、老板 | 知识权威(教授)、愿景领袖(院长) |
核心目标 | 获取资源、获得授权、绩效评估、职业晋升 | 撬动认知杠杆、拓展思维框架、建立智识网络、共创思想价值 |
关键方法 | 管理期望、主动汇报、投其所好、解决上司的难题 | 深度思考、精准提问、理论联系实际、将个人议题升维为共同议题 |
关系本质 | 基于权力的协作与博弈 | 基于尊重的思想共鸣与价值共创 |
最终产出 | 项目成功、个人获益 | 认知跃迁、格局提升、长期的良师益友关系 |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修炼几个基本功: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旅程,我深刻地认识到,最高明的“向上管理”,管理的其实是自己。是你对知识的渴望程度,是你思考问题的深度,是你链接世界的高度。当你把自己提升到一个足够的高度,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去“管理”任何人,因为那些最优秀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被你吸引,愿意与你同行。
这种在商学院里学到的“向上管理”之道,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校园的围墙。在未来,当我们面对的“上司”是董事会、是投资人、是行业领袖,甚至是整个社会公众时,这种超越功利、追求价值共创的沟通与协作模式,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搞定”一个人,而是如何与更优秀的头脑和更宏大的愿景站在一起,共同去创造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这或许才是商学院教育,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所能赋予我们的、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