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办公室,跳动的KPI数字和不断涌现的竞争对手,像两座大山压在王涛(化名)心头。作为一家独角兽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曾是资本的宠儿,是“风口”的代名词。然而,当公司规模突破千人,当增长曲线开始放缓,他发现自己过去赖以成功的“十八般武艺”——用户增长、快速迭代、A/B测试——似乎开始失灵。迷茫中,他做了一个让身边很多人不解的决定:去长江商学院读EMBA。这个决定,也引出了一个在互联网圈和商学院圈都颇具争议的话题:当这些习惯了“快”与“变”的互联网高管,一头扎进以经典管理理论和传统行业案例为主的商学院课堂,这究竟是一场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商业的“降维打击”,还是一次在商业本质规律面前的“被颠覆”?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高管们带着他们独特的“武器”进入了EMBA课堂。这种武器,就是被外界神化许久的“互联网思维”。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是一种根植于骨髓的、关于商业模式、用户关系和组织形态的全新认知。他们习惯于将一切问题都数据化,从用户的每一个点击、每一次停留中寻找优化的可能;他们崇尚“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惧怕试错,坚信产品和市场是在一次次碰撞中打磨出来的;他们更懂得如何构建一个平台,连接供需两端,利用网络效应实现指数级增长。
当这种思维被带入一个汇聚了制造业、房地产、金融、零售等各行各业精英的EMBA课堂时,其“降维打击”的效应便开始显现。在案例讨论中,当传统企业家还在纠结于渠道成本、品牌溢价时,互联网高管可能会一针见血地提出:“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建立一个D2C(Direct-to-Consumer)社区,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在分析一家陷入困境的传统零售企业时,他们可能会抛开复杂的财务报表,直指核心:“这家公司的核心问题是用户粘性不足,我们应该先建立会员的数字化档案,用内容和互动来盘活私域流量。”这种视角,对于许多常年沉浸在自身行业逻辑里的传统企业家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上,这种“打击”并非单向的碾压,而是一种积极的催化。互联网高管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潮的概念,更是经过市场残酷验证的实战方法论。他们会分享如何用A/B测试来决定一个包装设计的最终稿,如何通过数据埋点来优化用户体验路径,如何用社群裂变的方式低成本获客。这些具体而微的操作,让“数字化转型”这个宏大而空洞的词汇,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成为了课堂上最鲜活的“移动案例”,他们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维度,也迫使传统行业的同学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商业壁垒。
然而,如果故事仅仅是互联网高管们去“开蒙启智”,那就过于简单化了。硬币的另一面,是他们自身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的“被颠覆”。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伴随着资本的催熟和时代的红利,其过程堪称“野蛮生长”。高管们可能在某个领域,如产品、技术或营销上是顶尖高手,但对于一个成熟企业所必需的系统性管理知识,却往往存在巨大的短板。
当他们坐进EMBA的课堂,这种“被颠覆”感会来得异常猛烈。当金融学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资本结构、估值模型和风险对冲时,一些习惯了“烧钱换增长”的高管可能会惊出一身冷汗,第一次系统地思考:公司的钱到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当组织行为学教授剖析企业文化、领导力与激励机制时,那些信奉“扁平化管理”和“工程师文化”的高管或许会恍然大悟,明白为何公司大了,团队的执行力反而下降了,内耗变得严重。这些经典的、被时间验证过的商业理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知识结构上的盲区。
这种“被颠覆”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深层次的,是来自同学的“同侪压力”和视野冲击。听着邻座的制造业大佬谈论着如何管理一条横跨数国的复杂供应链,如何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国际贸易摩擦;听着身边的金融家分析宏观经济周期对产业投资的影响,自己引以为傲的“用户增长”模型似乎瞬间变得单薄起来。他们开始意识到,商业世界远比一个APP的生命周期要宏大和复杂。过去他们认为“慢”的传统行业,其实蕴含着穿越经济周期的智慧和韧性。这种从“唯快不破”到“快慢结合”的认知转变,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颠覆和成长。
那么,这趟EMBA之旅,究竟是“降维打击”还是“被颠覆”?答案或许是:这是一个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整合的价值重塑过程。它既不是简单的“我来教你”,也不是纯粹的“我来学习”,而是一个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化学反应。
互联网高管带着“术”的优势而来,他们精通增长的技巧、流量的玩法、产品的逻辑。而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全球视野和中国洞察的平台,提供的是“道”的修炼。这个“道”,包括了战略的格局、财务的逻辑、组织的规律和领导的艺术。当“术”的锐利与“道”的厚重相结合,一个领导者的能力才算真正完整。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原本只会一两招独门绝技,威力无比,但现在通过学习内功心法,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一招一式都有了章法和根基,能够应对更复杂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EMBA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场”。在这个场域里,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精英们进行高强度的思想碰撞。互联网高管的“降维打击”激发了传统企业家的创新焦虑和转型动力,而传统企业家的“被颠覆”体验,则为他们补上了商业常识和系统管理的关键一课。真正的价值,诞生于这种跨界交流之中。一个做消费品的同学可能会受到启发,开始布局私域流量和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定制;而一个互联网高管,也可能从一个做重资产的同学那里,学到对现金流的敬畏和对风险的控制。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看看一位典型的互联网高管在就读EMBA前后的思维模式对比:
维度 | 读EMBA前 (互联网视角) | 读EMBA后 (整合视角) |
战略思维 | 聚焦赛道,追求风口,信奉“唯快不破”,以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为核心目标。 | 关注产业周期和宏观经济,思考商业模式的护城河,追求可持续的、有利润的增长。 |
管理模式 | 推崇扁平化、去中心化,依赖工程师文化和自驱力,管理相对粗放。 |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匹配不同的组织架构,懂得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工具,重视企业文化和领导力的系统建设。 |
资源整合 | 核心资源是流量、数据和VC投资,整合方式偏向线上和资本层面。 | 视野扩展到全产业链,懂得整合政府、产业、金融、人才等多元资源,线上线下结合,软硬实力并重。 |
风险认知 | 最大的风险是“错过风口”或“增长停滞”,对财务、法务、合规等系统性风险认知不足。 |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理解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关注政策、法律、市场等多维度风险,并建立预案。 |
回到最初的问题,互联网公司高管读长江EMBA,既不是一场简单的“降维打击”,也不是一次彻底的“被颠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场自我重塑与价值融合的深度旅程。他们带着颠覆者的姿态而来,却以谦卑学习者的心态满载而归。
在这个过程中,“降维打击”是他们输出价值、贡献智慧的方式,而“被颠覆”则是他们吸收养分、补全短板的必然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完成从一个“单项冠军”到一个“全能领袖”的蜕变。在今天这个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时代,任何单一的思维模式都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未来的商业领袖,必须既懂互联网的“快”,也懂传统产业的“稳”;既能玩转流量,也能读懂财报;既有创新的锐气,也有守成的智慧。
对于这些高管而言,EMBA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系统理论和多元视角,与自己企业飞速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在动态中找到那个最佳平衡点。这或许是他们未来需要持续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也是这趟求学之旅赋予他们的、最重要的使命。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