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长江EMBA的笔试成绩只占10%的权重,那我花那么多时间备考,是不是有点亏?” 每年申请季,这几乎是每一位志在顶尖商学院的企业家和高管们心中都会泛起的嘀咕。他们,在商场上叱咤风云,运筹帷幄,习惯了用结果和数据说话。然而,当面对EMBA的入学门槛时,这个看似“不合常理”的权重比例,却让他们感到一丝困惑,甚至是一点点的不安。这个“10%”的说法,究竟是招生宣传中的一种巧妙说辞,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选拔逻辑?它到底是真相,还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从官方公布的招生政策来看,无论是长江商学院还是国内其他顶尖商学院,在介绍其EMBA项目的录取标准时,通常都会给出一个类似的权重分配模型:申请材料评估(包括工作背景、管理经验、推荐信等)占40%-50%,面试表现占40%-50%,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即EMBA联考)的笔试成绩,确实只占大约10%。
这个数字并非空穴来风,它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EMBA教育的核心,早已不是对传统学术能力的考核。商学院希望招收的,不是擅长考试的“学霸”,而是已经在商业世界中证明了自己、拥有丰富实战经验和独特管理洞见的领导者。因此,你过往的职业履历、你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你的领导潜能,这些通过申请材料和面试才能展现的“软实力”,自然占据了录取决策的绝对重心。从这个角度看,10%的权重,是对EMBA项目选拔理念的忠实体现。
然而,如果将这个“10%”简单理解为“不重要”或“可以忽略”,那将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在EMBA的录取游戏中,这个10%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一票否决权”的开关。它虽然不能保证你最终被录取,但一个过低的笔试分数,却极有可能让你在第一轮筛选中就被无情淘汰。顶尖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学府,对申请者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依然有基本要求。笔试成绩是衡量申请者是否具备完成高强度、高密度课程所需的基础逻辑思维、数学分析和语言理解能力的一把标尺。它是一个“门槛”,你必须先迈过这条线,才有资格在后续的90%的赛道上展示自己。
要真正理解为什么笔试只占10%,我们需要探究EMBA项目选拔的底层逻辑。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普通硕士或博士不同,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目标,是为那些已经身处高位的管理者“加油”和“赋能”,帮助他们打破个人发展的瓶颈,提升战略格局,并构建一个高质量的社交网络。
因此,EMBA课堂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学”。你的同学是谁,决定了你未来两年学习的质量和收获。他们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是身经百战的创业者,是手握决策权的企业高管。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价值不在于教授给出的标准答案,而在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同学所贡献的多元视角和深刻洞见。这种“同侪学习”(Peer Learning)的氛围,是EMBA最宝贵的财富。长江商学院在筛选学员时,首要考虑的是:这位申请者能否为这个精英课堂带来独特的价值?他的经验、见解和资源,能否启发和帮助其他同学?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无法通过一张标准化的试卷来衡量。
所以,商学院的招生委员会更像是一个顶级的“投资团队”,而每一位申请者都是一个“投资项目”。他们评估的不是你过去的考试分数,而是你未来的成长潜力和能够为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回报。你的申请材料是你的“商业计划书”,面试是你的“路演”,而笔试成绩,则更像是你的“信用评级报告”中的一个基础指标——它需要达到一个可信的水平,但真正决定投资与否的,是你的商业模式、市场潜力和团队实力。
让我们更具体地剖析笔试在录取过程中的双重角色:它既是不可逾越的“门槛”,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成为一块有力的“敲门砖”。
首先,作为“门槛”,笔试成绩的意义在于“筛选”。每年申请长江商学院EMBA的优秀人士数不胜数,招生官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份材料都进行同等深度的挖掘。此时,笔试成绩就成了一个高效的过滤器。虽然学校通常不会公布明确的“分数线”,但内部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如果你的分数远低于这个隐形线,招生官可能会主观地认为你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者学习能力存在短板,难以跟上紧张的课程节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工作背景再光鲜,也可能早早地与录取失之交臂。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背景非常优秀的申请者,仅仅因为轻视了备考,最终遗憾落榜。
其次,作为“敲门砖”,笔试成绩的价值体现在“区分度”上。在EMBA的申请者中,不乏背景相似、成就相当的“高手”。比如,两位同样来自互联网大厂的总监,管理经验和团队规模都差不多,申请材料写得也同样出色。在面试表现也难分伯仲的情况下,一个远高于平均线的笔试成绩,就可能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它向招生官证明了,这位申请者不仅实战能力强,还具备优秀的学习潜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能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既然笔试只占冰山一角,那么决定录取成败的另外90%,究竟由什么构成?这才是申请者需要投入最多心血的“主战场”。
申请材料是招生官认识你的第一扇窗,它远非一份简单的简历堆砌。一份出色的申请材料,应该是一本精心撰写的“职业故事书”。你需要在这里清晰地展示:
这份材料考验的是你的总结、提炼和叙事能力。它需要展现出你的格局、视野和深度。
推荐信的价值在于从第三方视角,为你的优秀提供佐证。选择合适的推荐人至关重要。推荐人的职位高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她对你的了解程度。一封由你的直接上司或长期合作伙伴撰写的、充满了具体事例和真情实感的推荐信,其分量远超一封由某位只与你有一面之缘的“大咖”写的泛泛之谈。推荐信需要与你的申请材料相互印证,共同塑造一个立体、可信的优秀领导者形象。
面试是整个录取流程中最具决定性的环节。在这里,招生官(通常是教授、校友和招生主任)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会思考、能沟通的“人”,而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档案”。面试形式可能包括个人面试和小组面试。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各个环节的考察重点:
评估环节 | 官方权重(约) | 实际考察重点 |
申请材料 | 45% | 职业成就、管理经验、领导潜力、行业影响力、未来规划的清晰度 |
面试表现 | 45% | 逻辑思维、沟通能力、格局视野、个人魅力、与学院文化的契合度 |
全国联考笔试 | 10% | 基础学术能力、学习态度、逻辑分析能力的“及格线”证明 |
将视野放宽,你会发现,这种“重背景、轻笔试”的录取模式,并非长江商学院独有,而是全球顶尖商学院EMBA项目的普遍共识。无论是哈佛、斯坦福,还是中欧、光华,它们在筛选未来的商业领袖时,都将重心放在了申请者的过往成就、领导潜质和未来贡献上。笔试(无论是GMAT/GRE还是国内联考)始终扮演着一个基础性的、辅助性的角色。
一位资深商学院招生顾问曾这样比喻:“EMBA招生,不是在举办一场知识竞赛,而是在策划一场顶级的思想盛宴。我们寻找的,是能带来‘招牌菜’的‘大厨’,而不是仅仅会品尝菜肴的‘美食家’。”笔试成绩能证明你具备品尝的能力,但你的职业经历和管理智慧,才是那道令人期待的“招牌菜”。因此,长江商学院对笔试成绩10%的权重设定,是完全符合其“取势、明道、优术”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全球新一代商界领袖的定位的。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笔试成绩在长江EMBA的录取权重中,真的只占10%吗?”
答案是:在形式上,是的;但在战略意义上,远不止于此。
这个10%,是一个充满辩证法的数字。它告诫我们,切不可将EMBA的申请等同于传统的升学考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题海战术中。你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你过去十几年、几十年在商业世界中打拼积累的经验、成就和洞见。这才是你需要花最多时间去梳理、提炼和呈现的宝藏。
但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绝不能轻视这个10%。它是一张入场券,是通往最终面试场的“敲门砖”。认真备考,取得一个体面的分数,是你对这次申请、对未来学习机会、对长江商学院表现出的最基本的尊重和诚意。
对于未来的申请者,我的建议是:
最终,长江商学院寻找的,是那些不仅能从学院汲取养分,更能为这个精英社群注入活水的人。笔试成绩,只是确认了你有能力进入这片水源地,而你的人生故事和未来蓝图,才决定了你是否能真正汇入长江,奔腾入海。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