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业攀上一个新台阶,许多职场精英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这不仅是一纸文凭的加持,更是一次视野、人脉和思维模式的全面升级。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横亘在所有申请者面前:白天是运筹帷幄的企业高管,晚上和周末要回归学生身份,这样的双重角色,真的能驾驭得了吗?在职EMBA的学习强度究竟如何?它是否会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这趟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又该如何巧妙地平衡工作、学习与个人生活,最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职EMBA的学习强度绝对不容小觑。它绝非许多人误以为的“花钱买圈子”那么简单。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商学院,其对学生的投入度和学术要求是极其严格的。这种强度并非来自传统意义上“头悬梁、锥刺股”式的死记硬背,而是源于一种立体化、高密度的“压力矩阵”。
这种压力矩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是课前准备的“隐形工作量”。EMBA的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为主,教授在开课前通常会布置大量的阅读材料,包括数十页甚至上百页的商业案例、学术论文和行业报告。这意味着,在踏入教室之前,你就必须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如果你毫无准备地走进课堂,不仅无法参与讨论,更会错失与顶尖教授和同学们思想碰撞的宝贵机会。其二,是课堂参与的“高能消耗”。EMBA的课堂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高强度的互动场。教授会不断抛出问题,引导、挑战甚至“刁难”你的观点,同学则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实战精英,他们的见解和质疑同样犀利。一整天的课程下来,精神和脑力的消耗堪比打一场硬仗。其三,是课后作业的“团队协作”。大量的课程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这要求你必须在课后与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组员进行线上或线下的高效协作,共同完成报告、演示和项目。这不仅考验你的专业能力,更考验你的沟通、协调和领导力。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如何平衡工作、学习和生活,便成了一门必须掌握的艺术,而这门艺术的核心就是——卓越的时间管理能力。这不仅仅是制作一张时间表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对自我精力、任务优先级和生活节奏的深度洞察与重塑。
首先,你需要成为一个“时间规划大师”。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就应该拿到整个学期的课程表、作业截止日期和考试安排。然后,结合自己公司的工作日历(如季度会议、项目关键节点等),在自己的日程表上进行“红黄绿”标记。将EMBA的上课周、作业密集期标记为“红色警戒区”,提前与工作团队和家人沟通,争取最大程度的理解与支持。将工作中的关键时期标记为“黄色预警区”,并思考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则是“绿色安全区”,可以用来放松、陪伴家人或处理一些非紧急事务。这种宏观规划能让你对未来几个月的“战况”了如指掌,避免陷入手忙脚乱的被动局面。
其次,要学会“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化整为零”指的是将大块的学习任务分解。例如,一篇30页的英文案例,不要想着一次性读完,可以分解为每天上下班通勤的地铁上读5页,午休时间思考10分钟,晚上再花半小时整理思路。而“化零为整”则是指创造整块的、不受打扰的“深度工作/学习时间”。比如,与家人约定好,每周六上午的9点到12点是你的“神圣学习时间”,在此期间,关掉手机通知,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有效的时间管理,不是从计划任务开始,而是从记录时间、分析时间开始。” 记录并分析你的一周,你会惊讶地发现许多被浪费掉的时间黑洞。
许多人将工作和学习视为“你争我夺”的对立关系,认为学习占用的时间必然会影响工作。然而,高阶的EMBA学员懂得如何打破这堵墙,让工作与学习相互赋能,形成正向循环。这才是EMBA学习的精髓所在,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学位课程的核心价值。
实现赋能的第一步,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去上课前,不妨思考一下你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难题?是团队激励不足?是新市场开拓受阻?还是公司战略转型方向不明?带着这些真实、鲜活的问题走进课堂,你会发现,教授在课堂上讲解的某个理论模型,或者某位来自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分享的失败教训,可能恰好为你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这种“学以致用”的模式,不仅让学习变得极具针对性,也让你能立刻在工作中验证所学,产生实际价值,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正反馈。
第二步,是将公司变成你的“案例库”。EMBA的许多作业都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正是你梳理和反思自己公司业务的绝佳机会。你可以将公司的某个营销活动作为市场营销课的分析对象,将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作为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研究课题。在与小组同学的讨论中,他们会从外部视角为你提供宝贵的、毫无保留的建议和批评。这种“免费的顶级咨询”,其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你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引擎。
在EMBA这场高强度的“铁人三项”中,如果说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是你的战术,那么家人的支持和个人的身心健康就是你最核心的战略后方。任何忽视这一点的学员,都很难坚持到最后,更遑论享受过程。
与家人的沟通至关重要。在决定报读EMBA之前,就应该与你的伴侣和家人进行一次深入的恳谈。你需要坦诚地告诉他们,未来一到两年,你的周末和假期可能会被课程和作业大量占据,陪伴他们的时间会相应减少。你需要让他们明白,你做出这个选择是为了家庭更好的未来,并请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创造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比如,即使上课再累,回家后也要花15分钟认真听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在课程间隙,给爱人打个电话,分享你的学习心得。让他们感觉到,即使你很忙,但他们依然是你心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稳定、温暖的家庭后方,是你应对一切压力的能量源泉。
与此同时,你必须像管理公司资产一样,严格管理自己的健康。睡眠、饮食和运动,这三样东西绝不能因为学业繁忙而被牺牲。许多EMBA学员会发现,规律的运动,哪怕只是每天半小时的快走或跑步,都能极大地缓解压力,提升精力。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如何将健康管理融入繁忙的日程:
时间段 | 周一至周四(工作日) | 周五(上课前一天) | 周六/周日(上课日) |
---|---|---|---|
清晨 6:30-7:30 | 运动(跑步/健身)或冥想 | 整理去上课的行李,快速回顾案例 | 早起,用早餐,准备上课 |
上午 8:30-12:00 | 专注工作 | 专注工作,处理好周末交接事宜 | 全天高强度上课与讨论 |
中午 12:00-13:30 | 午餐,利用20分钟阅读EMBA资料 | 午餐,与同事或客户沟通 | 午餐,与同学社交,拓展人脉 |
下午 13:30-18:00 | 专注工作 | 专注工作 | 全天高强度上课与讨论 |
晚上 19:00-21:30 | 家庭时间 / EMBA小组线上讨论 | 家庭时间,放松 | 小组作业讨论或班级活动 |
晚上 21:30-22:30 | EMBA阅读或作业 | 放松,保证充足睡眠 | 复盘当日所学,准备次日内容 |
这个表格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例行公事”的习惯。当自律成为习惯,你就不再需要每天用意志力去对抗惰性,从而节省出宝贵的心理能量,投入到更重要的思考中去。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职EMBA的学习强度大吗?答案是肯定的,它是一场对智力、体力、情商和意志力的全面考验。然而,强度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应对强度的策略和准备。通过精细化的时间管理、工作与学习的深度融合、以及对家庭支持和个人健康的战略性重视,完全有可能在这场挑战中游刃有余,甚至乐在其中。
选择攻读EMBA,本质上是选择了一种高密度、高强度的成长方式。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体系、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正如凤凰涅槃,经历过烈火的淬炼,才能迎来全新的蜕变。对于那些有志于成为未来商界领袖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段学习经历,更是一次自我重塑的修行。
最后的建议是,在做出决定前,不妨去与几位你心仪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的在读学员或校友聊一聊。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故事,这比任何宣传手册都来得更有价值。他们的经验将为你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帮助你评估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这场注定不凡的旅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