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叮咚”一声,你被满怀期待地拉入一个崭新的群聊,群名赫然是“长江商学院EMBA202X级同学群”时,心中涌起的或许是一种精英圈层的归属感和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这个汇集了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商业翘楚的数字空间,仿佛一个等待开启的宝藏。然而,随着日复一日的信息流淌,你开始疑惑: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精英群”,究竟是一个碰撞思想、链接资源、挖掘机遇的信息金矿,还是一个充斥着项目推广、产品促销、人情投票的广告集散地?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其最终形态取决于群体的文化、成员的共识以及管理者(通常是班委)的智慧。它既是后EMBA时代人脉网络在数字世界的延伸,也是商业社会最真实、最直接的投影。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这枚硬币的两面,探寻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EMBA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无疑是其背后高质量、高密度的人脉网络。而同学间的群聊,正是这个网络的数字化激活器和催化剂。与普通的社交群组不同,EMBA群的成员都经过了商学院的严格筛选,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共享了一段高强度、高投入的学习经历。从戈壁挑战的挥汗如雨,到课堂案例的激烈辩论,这种共同体验构建了超越一般商业关系的信任基础。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所言:“在这里,你提出的问题,可能五分钟内就会得到某个领域上市公司CEO的亲自解答,这种效率和质量是任何外部咨询都无法比拟的。”
这个群聊因此成为一个高效的“信息与资源交换中心”。当你面临一个棘手的法律问题时,群里或许就有顶尖律所的合伙人;当你需要了解某个新兴行业的动态时,可能就有该行业的先行者为你指点迷津。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认知和经验的共享。一个看似随意的提问,可能引发一场小型的“云端头脑风暴”,不同背景的同学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这种跨界交流所产生的火花,其价值远超于群聊本身,它可能催生新的商业合作,甚至孕育出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便是其作为“信息金矿”最闪亮的一面——精准、高效、可信。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EMBA同学本身就是一群商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导者,他们背后的企业、项目和产品,都有着强烈的推广需求。当一个群聊聚集了如此众多的潜在高端客户、合作伙伴和投资者时,它自然而然地会成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广告发布平台”。于是,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群里充斥着各种“软广”与“硬广”。
从自家公司新品发布求转发、新店开业求捧场,到为子女、朋友或某个评选活动拉票,再到赤裸裸的项目路演、股权融资信息,这些内容逐渐稀释了群聊的有效信息浓度。起初,大家或许会出于同窗情谊点赞、转发,但当这类信息泛滥成灾时,便会引起部分同学的反感和“信息屏蔽”。群聊的打开率开始下降,有价值的讨论被淹没在广告的海洋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EMBA学员曾半开玩笑地抱怨:“我每天至少要花十分钟清理我们班级群里的各种投票和团购链接,感觉自己像个‘数字清洁工’。”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商业逐利本性与社群情感维系之间的天然矛盾。
一个EMBA群聊最终走向“金矿”还是“集散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群规”与“文化”之间的博弈。成文的群规是底线,而无形的文化则是方向。一个成熟的班级,其班委或核心成员会及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建立一套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群公约。例如,明确规定商业广告的发布时间和频率,或者设立专门的“项目与资源对接”子群,将商业信息与日常交流进行物理隔离。这不仅能保持主群的纯净度,也能让有商业需求的同学在专属空间里进行更高效的对接。
比成文规则更重要的是群聊文化的塑造。这种文化源自于商学院的价值观,也体现在每一位成员的日常言行中。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和对人文关怀的强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学员。一个崇尚“分享、互助、共赢”文化的群聊,成员在发布信息前会更多地思考:“我这条信息能为同学们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我能从同学们身上获得什么利益?”。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即便是商业信息,也往往会以“案例分享”、“行业洞察”等更具知识性的形式出现,从而实现商业目的与价值贡献的统一。文化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核心成员的引领,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维护。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这两种倾向,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审视:
维度 | 作为“信息金矿”的特征 | 作为“广告集散地”的特征 |
内容质量 | 行业深度分析、管理经验分享、前沿趋势探讨、高质量问答。 | 产品促销、项目路演、投票链接、个人品牌过度包装。 |
互动模式 | 基于问题的深度讨论,思想碰撞,互助解决实际困难。 | 点赞、转发等浅层互动,信息单向流动,缺乏有效反馈。 |
核心价值 | 认知提升与信任构建,催生长期、深度的合作。 | 短期利益与流量变现,可能消耗同窗情谊。 |
情感链接 | 分享生活点滴、事业感悟,成为情感支持系统。 | 交流功利化,人际关系变得脆弱和事务性。 |
在“金矿”与“广告”的二元对立之外,我们常常忽略了EMBA群聊更深层次的价值——它是一个情感链接的孵化器。EMBA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浓缩的人生修行,充满了挑战与压力。同学们共同面对过堆积如山的案例、通宵达旦的小组作业,也在一次次拓展活动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群聊,正是这种友谊在课后得以延续和升温的重要载体。
在这里,大家分享的不仅仅是商业信息,更多的是生活的喜怒哀乐。一张家庭旅行的照片,一段对子女教育的感慨,一次创业失败后的反思,或是一场大病初愈后的感恩……这些看似“无用”的信息,却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群聊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正是这些真实、鲜活的情感互动,构筑了坚实的信任基石。有研究表明,最稳固的商业合作关系,往往建立在深度的人际信任之上。从这个角度看,群聊中每一次真诚的情感交流,都是在为未来的商业合作“浇筑地基”。它让“同学”这个身份超越了“人脉”,回归到“朋友”的本质。
回到最初的问题:EMBA同学间的群聊,究竟是信息金矿还是广告集散地?答案是:它既是,也不是,它最终成为什么,取决于我们希望它成为什么。
这个小小的数字空间,是EMBA价值延伸的一个缩影,它内含着巨大的潜能,也伴随着现实的挑战。它是一座需要所有“矿工”共同维护和挖掘的富矿,如果任其野蛮生长,就极有可能退化为一片价值贫瘠的广告牌。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信息、资源、商业机会和情感支持的精妙平衡。
为了让这座金矿持续产出高价值的“矿石”,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商学院背景(如长江商学院这类强调人文精神的院校)的EMBA群聊在文化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以及数字化工具的演进(如企业级社交软件的应用)如何影响这类精英社群的生态。最终,如何善用这些数字工具,让其服务于人脉的深度维系和个人与集体的共同成长,将是每一位EMBA学子需要持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