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来自长江商学院的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里,标题清晰地写着“录取通知”时,我的心跳并没有如预演过无数次的那样瞬间加速。指尖划开屏幕,点开附件,熟悉的Logo和“恭喜您”的字样映入眼帘。我深吸一口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一种奇异的平静感笼罩了我。没有振臂高呼,没有立刻向家人报喜,甚至没有一丝泪光。脑海中盘旋的只有一个问题:这,就是全部了吗? 拿到这张梦寐以求的EMBA录取通知书,我为什么,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
回想起来,那份最终的喜悦,或许早已被漫长而艰辛的申请过程分解、稀释,并提前“预支”了。备考的每一个深夜,当家人都已入睡,我还在台灯下啃着厚厚的逻辑与管理学教材,每一次模拟测试分数的提升,都带来过一阵短暂的欣喜。那种感觉,像是长跑运动员在途中得到的清泉,虽不足以庆祝胜利,却足以支撑着跑向下一个补给点。
准备申请材料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为了写好那几篇关键的个人陈述(Essay),我不得不将自己十数年的职业生涯彻底复盘。那些成功的项目、失败的教训、艰难的抉择、高光的时刻……都被一一翻出,擦拭干净,重新审视。每一次的梳理,都是一次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对话。当我最终清晰地勾勒出自己的职业轨迹和未来蓝图时,那种自我认知的清晰感所带来的满足,远比一纸通知书来得更具体、更深刻。过程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奖励。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抵达谬误”(Arrival Fallacy),由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一旦达到某个重要的目标(如升职、结婚、或拿到录取通知),就会获得持久的幸福。然而,当真正抵达终点时,那份快乐却往往短暂得令人错愕。我的平静,或许正是对这一谬误的亲身体验。真正的成长与收获,早已在攀登山峰的每一步中完成,登顶的那一刻,看到的风景固然壮丽,但内心的感受更多是“我终于到了”的释然,而非“我赢了”的狂喜。
说实话,这种平静并非首次出现。它与年轻时考上理想大学、或拿到第一份世界500强Offer时的激动心情,已截然不同。那时的我,更需要外界的标签来定义自己的价值,每一次成功都是对“我很优秀”的外部验证,喜悦中夹杂着一种被认可的虚荣。而立之年过后,尤其是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我对“成就”的定义早已悄然改变。
如今的我,更看重的是能否解决一个棘手的商业问题,能否带领团队穿越周期,能否创造出真正被市场需要的价值。成就感不再来源于一个“结果”或一个“身份”,而是来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能力”。长江商法院的EMBA,对我而言,不再是一个需要向世界炫耀的标签,而是一个获取新知、升级认知、链接未来的工具和平台。它是我为了迎接下一场更艰巨战役而磨砺的兵器,拿到它,就像战士出征前领到精良的装备,内心是笃定的、专注的,而非喧闹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这种心态的变化:
维度 | 年轻时的成就(如考上大学) | 当下的EMBA录取 |
---|---|---|
情感反应 | 狂喜、激动、需要与人分享 | 平静、笃定、内心确认 |
关注焦点 | 结果的达成,外界的认可 | 过程的收获,未来的可能性 |
成功定义 | 获得一个令人羡慕的“标签” | 获得一个提升能力的“工具” |
未来视角 | “我成功了”,一个阶段的结束 | “挑战要来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
在那份平静之下,涌动着的是一股更为沉重和复杂的情绪——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思考。这张录取通知书,不仅仅是一张入学门票,它更像一份沉甸甸的契约。它意味着未来至少两年,我必须在繁重的工作、家庭的责任和高强度的学习之间,寻求一个艰难的平衡。
一想到即将面对的课程、案例、小组讨论,以及那些需要牺牲掉的周末和假期,喜悦的情绪便迅速被一种“准备战斗”的紧迫感所覆盖。这笔高昂的学费投资,不仅是金钱上的,更是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投入。它要求我必须以最高的效率、最强的决心去汲取知识、拓展人脉,否则就是对这次机会的巨大浪费。这种由机遇转化而来的压力,让庆祝变得有些奢侈。我没有时间激动,因为我需要立刻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不负这次选择。
换句话说,这张通知书开启的不是一场庆功宴,而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远征。它像一位严肃的向导,指着远方云雾缭绕的山峰对我说:“路途艰险,你准备好了吗?” 在这种审视下,任何轻浮的激动都显得不合时宜。我的大脑已经自动切换到了“任务模式”,开始规划如何调整工作节奏、如何与家人沟通、如何预习第一门课程。这份冷静,其实是对未来挑战的最高敬意。
最后,还有一个微妙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对未来圈层的审视与敬畏。长江商学院汇聚的是一群怎样的同学?他们是各个行业的领军者、是身经百战的创业家、是手握决策权的企业高管。在申请过程中,我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校友们的风采。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早已超越了“考上EMBA”这个行为本身。
因此,拿到录取通知书,感觉不像是“我成功挤进了一个精英圈子”,更像是“我终于获得了与这些牛人坐下来一同学习的资格”。喜悦中夹杂着一丝忐忑和谦卑,甚至是一种健康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我开始思考:在这样一群人中,我能贡献什么?我的见解是否足够独特?我能否跟上他们的节奏?
这种敬畏感,将单纯的激动情绪,转化为了更具建设性的内省和动力。它让我意识到,录取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这个高手如云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的跃迁。这份冷静,源于对新环境的尊重,和对自己即将开启的蜕变之旅的清醒认知。我不是去接受加冕的,我是去拜师学艺、切磋武艺的。
所以,当我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拿到长江EMBA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为什么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这个问题时,我找到了答案。那份平静,绝非源于不在乎,恰恰相反,它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在乎。
这份看似“不激动”的平静,其实是一种更稳定、更持久的内在力量。它告诉我,人生的很多重要时刻,或许都不是以烟花绽放的形式出现,而是像一颗种子落入土壤,安静,却蕴含着破土而出的无穷力量。真正的故事,并非从拿到通知书开始,而是从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与一群卓越的同路人共同思考、辩论、探索未来的那一刻,才真正拉开序幕。
而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收起那份通知书,泡上一杯茶,然后,开始预习我的第一份案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