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仍然能清晰地记起那个瞬间——当时钟的短针决绝地指向“4”,窗外的天空依然是深沉的墨蓝,而我们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的一个学习小组,正围坐在堆满资料、咖啡杯和笔记本电脑的桌前,眼中交织着疲惫与亢奋。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思维高速运转后特有的焦灼气息。那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完成作业而熬的夜,它更像一场浓缩的、高强度的自我修行与团队淬炼,其意义早已超越了那份即将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本身。
那个夜晚,成为了我们这群在商场上各自为战的“老兵”们,一段无可替代的共同记忆。它像一束光,不仅照亮了那个黎明前的教室,也照亮了我们对商业、对团队、乃至对自我认知的全新路径。这束光,温暖而有力,至今仍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闪烁。
我们面临的作业,是长江商学院一门核心课程《战略管理》的期末大作业:为一家陷入困境的传统制造企业,设计一套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与全球化市场拓展方案。这并非纸上谈兵的理论阐述,而是要求我们基于真实的市场数据、财务报表和地缘政治风险分析,构建出可落地执行的战略路径,并附上详尽的财务模型预测与风险控制预案。其复杂度和工作量,远超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想象。
最初的几个小时,讨论几乎陷入僵局。我们的团队成员构成堪称“豪华”也堪称“复杂”:一位是掌管着数十亿资产的投资公司CFO,对数字和风险极为敏感;一位是战功赫赫的互联网公司市场VP,满脑子都是增长黑客和用户体验;还有一位是深耕制造业多年的实体企业家,对生产线和供应链的理解深入骨髓;而我,则在企业文化与组织发展领域有些心得。每个人都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出发,带着强烈的个人经验和思维定式,试图说服对方。CFO强调财务稳健,认为市场VP的方案过于激进,会拖垮现金流;市场VP则觉得CFO的思路过于保守,会错失转瞬即逝的市场窗口;而实体企业家则不断提醒我们,任何“酷炫”的线上方案,如果不能与笨重的线下生产体系有效结合,都是空中楼阁。
那时的会议室,仿佛一个微缩的“战场”,充满了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博弈。争论、质疑、甚至是否定,都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激烈上演。然而,这正是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设计的精髓所在——它强迫我们将自己从日常工作的“权威”角色中剥离出来,重新成为一个学习者,去倾听、理解并接纳来自不同维度的声音。正是这种高压下的思维碰撞,像无数细小的火花,最终点燃了创新的燎原之火。我们开始意识到,单一维度的完美,在复杂的商业现实面前是多么脆弱。只有将这些看似矛盾的观点进行深度整合,才能形成真正有穿透力的解决方案。
任何团队的成长,都绕不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塔克曼(Bruce Tuckman)提出的经典模型:组建期(Forming)、风暴期(Storming)、规范期(Norming)和执行期(Performing)。我们的那个夜晚,就是这个理论最生动的现场演绎。最初的几个小时,无疑是激烈的“风暴期”,每个人都在捍卫自己的专业领地,团队的能量消耗在内耗之中。
转折点大约出现在凌晨一点。在又一轮激烈的争论后,房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那位一直比较沉稳的实体企业家大哥,默默地给大家续上热水,然后缓缓开口:“我们这样争下去,天亮了也出不来一个字。我们是不是忘了,我们现在不是CFO、VP或者老板,我们是一个团队,唯一的KPI就是这份作业。我们能不能先放下自己的身份,真正站在这家‘濒死’企业的CEO角度想一想?”这番话如同当头棒喝,让我们瞬间清醒。是啊,我们被各自的“成功经验”束缚住了。
那一刻起,团队的化学反应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我们进入了“规范期”。我们迅速重新分工,不再是基于过去的职位,而是基于当下的任务模块和个人兴趣。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规则:任何人提出观点,必须同时提出至少一个潜在风险和解决方案;任何人否定一个观点,必须同时提出一个更优的替代方案。 这个规则,有效地将批判性思维导向了建设性方向。CFO开始主动帮助市场VP构建更具想象力的财务模型,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市场VP也开始思考如何用数据化的方式,向CFO证明其市场方案的可行性。我则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引导大家进行了一场“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模拟,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充分听取和尊重。
到了凌晨三点左右,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执行期”(Performing)。整个团队像一台精密协作的机器,高效运转。有人负责搜集最新的行业研报,有人埋头搭建复杂的Excel模型,有人则挥笔疾书,将碎片化的观点整合成逻辑清晰的报告章节。那是一种令人沉醉的“心流”状态,疲惫感被强大的集体成就感所取代。我们不再是几个独立的精英,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拥有共同目标的有机生命体。这种从磨合到融合的体验,远比任何一本管理学教科书都来得深刻。
如果说,完成一份高质量的作业是这次熬夜的“表层目标”,那么我们每个人内心获得的成长,则是更宝贵的“深层收获”。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常常强调“取势、明道、优术”。“术”的层面,我们通过这次作业,无疑掌握了更多分析工具和战略框架。但那个夜晚,真正让我们受益匪SHEN的,是对“道”的体悟——关于领导力、信任和脆弱性的认知升华。
我们学到的第一课是“情境领导力”。在那个夜晚,团队的领导者并非固定一人,而是在不同阶段动态切换。在梳理战略框架时,有战略咨询背景的同学自然成了主导;在进行财务测算时,CFO同学接过了指挥棒;而在团队陷入僵局时,那位企业家大哥用他的人生智慧扮演了“破冰者”和“粘合剂”的角色。这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真正的领导力并非源于职位,而是源于在特定情境下,你是否能为团队贡献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与管理学家肯·布兰佳(Ken Blanchard)的“情境领导理论”不谋而合,即领导者需要根据下属的成熟度和任务情境,灵活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
第二课,是关于“建立深度信任”。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习惯于用职业化的面具保护自己。但在凌晨四点的那个疲惫、坦诚的环境里,我们卸下了所有防备。我们看到了彼此的知识盲区,也看到了对方在压力下的坚持与智慧。当你看到一位平时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大佬,为了一个数据抓耳挠腮,甚至虚心向你请教一个他不懂的互联网术语时,一种超越职业关系的、基于人性的信任便悄然建立。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米·埃德蒙森(Amy Edmondson)提出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概念,在那个夜晚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安全感,我们才敢于暴露自己的“无知”,敢于提出看似“愚蠢”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创新的源泉。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户洒在我们布满血丝的脸上时,那份长达五十多页的报告终于完成了。我们没有欢呼,只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教学楼,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那一刻,我们相视一笑,彼此的眼神里,多了一些在开学初不曾有的东西——那是共同战斗过的“战友情”。
几天后的课堂展示,我们小组的方案获得了教授和同学们的高度评价。教授的评语是:“这不仅是一份逻辑严谨、数据扎实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张力和团队的灵魂。”这句评价,是对我们那个夜晚最好的褒奖。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团队协作的认知。下面这个表格,或许可以粗略地概括这种变化:
特征 | EMBA项目前的团队协作认知 | 那个夜晚之后的团队协作认知 |
---|---|---|
沟通模式 | 礼貌但有距离,以效率为导向,偏重信息传递。 | 坦诚且深入,以共识为目标,注重思想碰撞与情感链接。 |
信任基础 | 基于职位和过往履历的“能力信任”。 | 基于共同经历、性格理解和脆弱性展示的“深度信任”。 |
冲突解决 | 倾向于回避、妥协或权威压制,追求表面和谐。 | 乐于直面并建设性地解决,视冲突为创新的催化剂。 |
成果归属 | 认为是个人贡献的简单加总,一份“拼凑”的作品。 | 认为是集体智慧的化学反应,一个“涌现”出的有机整体。 |
这次经历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我们各自的企业管理实践中。那位CFO回到公司后,开始推动跨部门的“联合作战室”,鼓励财务人员走出办公室,去理解业务前线的炮火声。那位市场VP则更加重视在团队内部建立“允许失败”的文化,激发更多自下而上的创新。而我,也更加坚信,一个卓越的组织,其根基必然是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连接。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日子,那个为了小组作业而奋战到凌晨四点的夜晚,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坐标之一。它让我们这群习惯了掌控与成功的商业人士,重新体验了作为学生的纯粹、作为战友的赤诚。我们收获的,远不止一份优秀的作业,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和一套升级了的协作心法。
这个夜晚,生动地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不远万里、不惜重金来读一个顶级的EMBA项目?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新技能,或是拓展人脉。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域”,一个高压、多元、安全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我们得以直面自己的认知局限,打碎固有的思维藩篱,并在与一群同样优秀的人的深度碰撞中,完成一次刻骨铭心的自我重塑与认知升级。
或许,未来的商业世界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但每当想起那个凌晨四点的夜晚,想起那束照亮教室的光,我们心中便会多一份笃定和勇气。因为我们知道,无论面对多么艰巨的挑战,只要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共同点燃思维的火花,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战胜的。这,或许就是那个夜晚,以及整个长江商学院EMBA学习之旅,赋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