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渐渐褪去,在一间雅致的茶室里,几位毕业多年的企业家正围坐一堂。他们并非在闲聊家常或是追忆往昔,空气中弥漫的,是一种专注而审慎的氛围。桌上摊开的不是酒杯,而是几份项目计划书和财务报表。这,就是一场典型的长江商学院EMBA校友间的“复盘”会。对于外界而言,EMBA的价值或许在于一张金字招牌和一张强大的人脉网;但对于身在其中的人来说,毕业,仅仅是另一段学习旅程的开始。那么,这些站在商业世界浪尖的精英们,在离开校园后,真的还会定期聚在一起,进行这种深刻而又耗费心神的“复盘”吗?答案远比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要丰富和深刻得多。
“复盘”一词,源于围棋术语,指对弈者在下完一盘棋后,重新在棋盘上走一遍,分析对弈过程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在商业领域,它被引申为一种系统性的事后反思和总结方法。它不是简单的“秋后算账”,更不是“甩锅大会”,而是一种旨在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智慧、优化未来决策的结构化学习过程。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中,这种思维方式早已通过无数个商业案例的解构与分析,深深地植入到每一位学员的思维模式中。
因此,毕业后的“复盘”并非一项刻意为之的“活动”,而是EMBA学习模式的自然延伸。在课堂上,他们复盘的是哈佛经典案例、是教授引导下的商业模型;毕业后,他们复盘的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热气腾腾的商业实战。无论是公司一次成功的融资、一个失败的产品发布,还是一次艰难的组织架构调整,都成为了校友圈子里最宝贵的“活案例”。这种复盘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是因为它抓住了企业家群体最核心的需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持续迭代认知,避免重复犯错。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可以创造未来。”而创造未来的前提,正是深刻理解过去。
长江EMBA校友的“复盘”实践,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形态。它既可以是私密的,也可以是开放的;既可以是小范围的深度剖析,也可以是大范围的趋势探讨。这些形式灵活地适应着校友们不同的需求和场景。
最常见也最深入的形式,当属小范围的“私董会”(私人董事会)。通常由5到10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校友组成。他们定期聚会,每次聚焦于其中一位成员当前面临的最棘手的商业难题。这位“案主”需要毫无保留地陈述问题背景、决策过程和困境,而其他成员则扮演着“临时董事”的角色,运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通过提问、质疑、建议等方式,帮助“案主”进行360度的深度“复盘”。这种基于高度信任的坦诚交流,往往能带来颠覆性的认知突破。一位从事消费品行业的校友曾分享:“有一次,我为一个新品牌的市场推广策略苦恼不已,在私董会上被一位做互联网的同学问了几个关于用户数据和留存的问题,瞬间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自己还停留在传统的渠道思维里。”
除了这种私密的形式,校友会或行业分会组织的各类论坛和沙龙,则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复盘”。例如,当某个行业出现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或者发生标志性商业事件(如某家明星公司的崛起或衰落)时,相关的校友组织便会迅速邀请事件的亲历者、资深观察家和行业专家,共同举办一场专题研讨会。这就像是对一个宏观或中观层面的商业案例进行集体“复盘”。在这种场合,讨论的焦点或许不是某个具体企业的得失,而是整个行业的趋势、挑战与机遇。这种集体智慧的碰撞,帮助校友们“取势、明道、优术”,始终保持对宏观环境的敏锐洞察力。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复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模拟一次小型私董会的流程:
环节 | 主要内容 | 目标 |
1. 案主陈述 (Presentation) | “案主”校友详细介绍其公司近期遇到的一个具体挑战,包括背景、目标、已采取的行动、遇到的困难和结果。 | 确保所有参与者对问题有全面、一致的理解。 |
2. 澄清式提问 (Clarifying Questions) | 其他校友仅能提出事实性、澄清性的问题,帮助完善信息,不能提出建议或评论。 | 挖掘被“案主”忽略或未清晰表达的关键信息。 |
3. 诊断与剖析 (Diagnosis & Analysis) | “案主”退后一步,静听其他成员的讨论。成员们开始分析问题的根源,探讨决策背后的假设是否成立。 | 剥离表象,直击本质。从不同视角提供诊断。 |
4. 献计献策 (Brainstorming Solutions) | 成员们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 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思路,打破“案主”的思维定式。 |
5. 案主反馈与行动承诺 (Feedback & Commitment) | “案主”回归,分享自己从讨论中获得的核心启发,并提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 将洞见转化为行动,并形成闭环。 |
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些日理万机的企业家们,愿意投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这种有时甚至会“揭开伤疤”的“复盘”活动呢?其核心驱动力在于两个关键词:信任与价值。
首先是基于“同学情”建立的深度信任。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通过严格的筛选,将一群在各自领域已经取得卓越成就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在课堂上共同学习,在戈壁挑战赛上并肩作战,在海外模块中同吃同住,这种经历锻造了远超普通商业伙伴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是进行有效“复盘”的基石。因为真正的“复盘”需要绝对的坦诚,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和失败。在纯粹的商业环境中,这种坦诚往往是奢侈的。而在一群知根知底、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同学”面前,企业家们更能卸下防备,进行真诚的交流。这种“安全”的交流环境,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宝贵资源。
其次,是对“终身学习”和“价值共创”的极致追求。对于这个层次的企业家而言,单纯的资源置换或信息交换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追求的是更高维度的认知提升和智慧碰撞。每一次成功的“复盘”,都是一次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产生的价值远大于个体思考的总和。一位参与者获得的启发,可能会在下一次聚会中,以另一种形式回馈给另一位成员。这种知识和智慧的循环与增值,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向反馈系统。它让校友网络从一个静态的“通讯录”,变成一个动态的、不断生长的“智慧共同体”。这正是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在毕业后最生动的体现。
尽管“复盘”文化在长江EMBA校友圈中蔚然成风,但它同样面临着现实的挑战。维系一个高质量的“复盘”小组或社群,是一场关于时间、信任和执行力的持续博弈。
最大的挑战无疑是时间。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他们的日程表通常被排得满满当当,要协调多位成员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长达数小时的深度交流,其难度可想而知。很多“复盘”小组的约定,常常因为某个成员临时的紧急公务而被迫改期或取消。这要求组织者具备极强的协调能力和奉献精神,也要求所有参与者对这项活动有高度的认同感和承诺。
其次,信任的维护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校友们各自事业的发展,原先的“无利益冲突”边界可能会变得模糊。同学的公司可能会进入上下游产业链,甚至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如何在商业版图的变化中,继续维持“复盘”所必需的坦诚和开放,是对这份“同学情”的考验。这需要小组成员间有明确的规则和君子协定,比如严格的保密协议、利益冲突时的回避原则等,以保护这个珍贵的交流空间。
最后,从“复盘”到执行的鸿沟同样不容忽视。一场酣畅淋漓的“复盘”可能会带来醍醐灌顶的顿悟,但如果这些洞见不能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实际行动,那么“复盘”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何将外部的群体智慧,有效地传递和贯彻到自己的组织内部,克服企业原有的惯性和阻力,是对企业家本人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巨大考验。成功的“复盘”不仅要在“会上”有高质量的输入,更要看“会后”能否带来真正的改变。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校友,毕业后还会定期组织‘复盘’吗?”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其形式和内涵远比想象中要丰富。它已经超越了一种简单的社交活动,演变成一种根植于校友圈层的、独特的学习与成长生态。
从私密的“私董会”到开放的行业论坛,从对个人决策的微观剖析到对产业趋势的宏观洞察,“复盘”文化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这些商界精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长江商学院教育理念的延续,更是校友网络真正价值的体现——这个价值不在于你认识谁,而在于你能和谁一起,持续地、坦诚地、深刻地共同进化。
展望未来,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的增加,这种基于信任的深度“复盘”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或许,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更高效地组织和记录“复盘”过程,或者如何将这种“复盘”机制更系统地引入到校友会的官方组织架构中,使其惠及更广泛的校友群体。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其核心始终不变:在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支持下,不断反思过去,从而更好地创造未来。这,或许就是EMBA教育所能赋予一个人的、最宝贵的毕业礼物。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