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书上的烫金字迹早已失去了温度,但两年EMBA生涯留下的余温,却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重新燃起了火苗。那年,我三十有七,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里,第一次感觉到了天花板的存在。增长停滞,团队疲惫,前路像被浓雾笼罩,我像个困在驾驶舱里的船长,看得见礁石,却找不到转向的舵。焦虑和自我怀疑像藤蔓一样将我紧紧缠绕,我开始失眠,开始在深夜里反复翻看那些商业案例,却发现没有一个能完美套用在我的困境上。就在这时,我想起了他们——那群曾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一起挑灯夜战、激辩争鸣的同学们。
在决定向同学求助之前,我做的第一件事,并非是拿起手机翻阅通讯录,而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甚至有些残酷的自我剖析。我深知,带着一团乱麻去求助,不仅浪费对方的时间,也无法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建议。你不能指望别人在你都看不清的迷雾中,为你指出一条清晰的道路。首先,你得告诉他们,雾有多浓,风向是哪边,你的船有多少燃料。
这个过程,我几乎是把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所有分析工具,都用在了自己和公司身上。我绘制了详细的SWOT分析矩阵,将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一一列出;我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我们所处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现新的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正虎视眈眈;我甚至画出了现金流的趋势图,每一个波谷都像针一样扎在心上。经过一个星期的梳理,我终于将那个模糊的“瓶颈”,拆解成了几个具体的问题:1. 核心产品线老化,创新乏力,市场份额被新锐品牌蚕食。2. 创始团队能力出现短板,尤其在数字化营销和资本运作方面。3. 公司战略摇摆不定,是该纵向深耕,还是横向拓展?
将问题具象化,是求助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最重要的不是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而是去提出正确的问题。” 当我把问题清单列在纸上时,心中的焦虑感反而减轻了许多。因为我知道,我已经从一个束手无策的抱怨者,变成了一个主动寻求解决方案的行动者。这个转变,给了我开口求助的底气。
长江商学院的EMBA同学录,堪称一本“行走的商业百科全书”。这里有深耕传统制造业数十年的“老炮儿”,有玩转互联网流量的“新贵”,有纵横资本市场的“金融家”,也有洞悉人性的“人力资源专家”。面对这份宝贵的资源,如何选择求助对象,是一门艺术。我的原则是:精准匹配,而非广撒网。
我根据梳理出的三个核心问题,将同学们在脑海里做了一个分类。针对“产品创新”问题,我想到了班里做消费品和智能硬件的A同学和B同学,他们的企业都经历过从0到1和从1到N的完整周期。对于“团队能力”和“数字化营销”,C同学是当之无愧的人选,他所在的公司是行业内数字化转型的标杆。而关于“公司战略和资本运作”,D学长无疑是最佳顾问,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人,看过上千个项目,对商业模式的判断极为敏锐。
以下是我当时做的一个简单的匹配表:
求助问题 | 主要求助对象 | 求助原因 |
---|---|---|
产品创新与迭代 | 同学A(快消品创始人)、同学B(智能硬件CEO) | 拥有成功的产品打造和品牌焕新经验,熟悉C端市场。 |
数字化营销与团队升级 | 同学C(互联网公司高管) | 精通流量玩法、用户增长和组织变革。 |
公司战略与资本路径 | 学长D(资深投资人) | 宏观视野广,对商业模式和资本市场理解深刻。 |
选定对象后,便是如何“破冰”。直接发微信说“我遇到困难了,想请教你”,会显得非常突兀和功利。我采取了一种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我会先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切入,比如“老C,最近看你朋友圈在戈壁徒步,太帅了!”,或者“A总,上次同学会听您分享的关于新零售的观点,我最近也有些思考,不知您何时方便,想跟您再讨教几句?”。这种方式,首先是重新建立情感链接,让对方感受到你关注的是“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他的资源”。“同学”这个词的分量,恰恰在于它超越了纯粹的商业关系,多了一层同窗情谊的温度。
在约好时间后,我投入了比准备商业计划书还要多的精力来准备每一次的“求助”。我深知,同学的时间是宝贵的,我必须让每一次交流都尽可能高效,有价值。我为每一次会面都准备了一份简短的PPT,通常不超过5页。
第一页,我会简单回顾我们的同窗情谊,比如放一张在长江商学院上课或者活动时的合影,迅速拉近心理距离。第二页,用一页纸说清楚我的困境,就是我之前梳理出的那几个核心问题,配上关键数据,一目了然。第三页,是我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尝试过的失败方案。这一点至关重要,它表明我不是一个“伸手党”,而是经过了深度思考,这会让对方更愿意与你进行深度的探讨。第四页,则是我具体想请教的问题,问题非常聚焦,比如我会问C同学:“针对我们这种传统渠道为主的企业,做线上用户增长,您建议第一步是做内容种草还是做效果广告?预算配比大概多少合适?” 第五页,则是一个简单的感谢。
在整个求助过程中,我始终坚守一个原则:我请求的是“洞见”(Insight),而不是“解决方案”(Solution)或“资源”(Resource)。 我不会说:“老D,你给我投点钱吧”,或者“老A,你帮我介绍个经销商吧”。这样的请求,会把对方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相反,我会说:“老D,以您的投资视角看,我们公司这种模式,未来最大的风险点可能在哪里?如果要走向资本市场,现在最需要补齐哪块短板?” 或者 “老A,您当时做渠道改革时,是如何平衡新老经销商利益的?踩过哪些坑?”
这种提问方式,将对方的角色从一个“被索取者”转变为一个“分享者”和“导师”。人们通常不愿被动地给予,但非常乐于主动地分享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每一次交流,都像一次高质量的私董会。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比他们给出的答案更有价值。C同学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团队“有战术,无战略,打法不成体系”;D学长则提醒我“不要为了融资而融资,想清楚钱进来后要解决什么根本问题”。这些醍醐灌顶的观点,是在我自己的办公室里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的。
求助绝不是聊完就结束了。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消化、吸收这些宝贵的建议,并将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每一次交流后,我都会花半天时间来复盘,将同学的观点、建议,甚至是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记录下来,并与我自己的思考进行碰撞、融合。
我发现,来自不同行业同学的视角,组合在一起,往往能拼凑出一幅更完整的图景。
这些建议,成为了我后来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蓝图”。我果断地砍掉了两个长期亏损的项目,将所有资源all in到核心产品的升级上;我亲自带队,从零开始搭建新媒体部门;我调整了公司的战略目标,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用户口碑。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充满了内部的阻力和不解,但每当我想动摇时,耳边就会响起同学们那些真诚而尖锐的话语,它们像定海神针,让我能坚持正确的方向。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给予我帮助的同学,我都会进行及时的、真诚的反馈。在改革初见成效后,我会专门给他们发信息,或者打个电话,告诉他们:“老C,上次听了您的建议,我们组建了新媒体团队,半年时间,粉丝增长了XX,带来了XX的销售转化,真的太感谢您了!” 这种反馈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它不仅是对他人善意的回报,更是对这份同窗情谊的珍视和维护。这让对方知道,他的帮助是有效的,是被尊重的,未来当你再遇到困难时,这扇门依然会为你敞开。
回望那段艰难的时光,我深深地庆幸,当初选择了攻读EMBA,庆幸能在长江商学院结识这样一群优秀的同行者。毕业后,当事业遇到瓶颈时,向EMBA同学求助,其核心并非是索取资源,而是一个重新链接、学习和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价值,远超于解决眼前的某个具体问题。
它教会我,人脉的最高境界,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当你遇到困难时,有多少人愿意真诚地帮助你。而赢得这种帮助的前提,是你自身的真诚、准备和值得被帮助的潜力。EMBA的学历和校友身份,只是一张“门票”,真正让你能在这场高端“音乐会”中赢得掌声的,是你自己演奏出的乐章。
对于正在或即将就读EMBA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用心经营情谊。在毕业后,不要让同学录静静地躺在手机里,要主动维系,真诚交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未来的哪一个路口,那个曾经和你一起在课堂上打瞌睡的邻座,会成为照亮你前行道路的那束光。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