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长江EMBA,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2025-08-04

当那本印着烫金校徽的毕业证书终于被郑重地放入书房的展示柜,当微信群里此起彼伏的祝贺与调侃渐渐归于平静,当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重新回到熟悉的轨道上时,一个问题总会在某个深夜,伴着一杯威士忌或一盏清茶,悄然浮上心头:这两年多的时光,投入了数百万的学费和无法估量的时间精力,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旅程中,最大的遗憾,究竟是什么?

这并非一个否定其价值的诘问。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收获巨大,才会对那些“本可以更好”的瞬间耿耿于怀。遗憾,往往是价值的另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是失败,而是更高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微小缝隙。对于每一位从长江走出的精英而言,这份遗憾更像是一种清醒的复盘,是留给未来自己以及后来者的,一份无比珍贵的备忘录。

时间分配的艺术缺憾

对于EMBA学员来说,时间是最奢侈的资源,没有之一。在入学之初,几乎每个人都雄心勃勃,誓要将课程、社交、家庭与事业完美平衡。然而,现实往往是一场与“帕金森定律”和“墨菲定律”的残酷搏斗。遗憾,首先就源于这场搏斗中不可避免的妥协与牺牲。你以为自己是时间管理大师,但很快就会发现,在每月连续四天的密集课程、海量的阅读材料、复杂的小组作业、跨地域的同学聚会以及公司突发的紧急会议面前,你的时间颗粒度被无情地碾碎。

说实话,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选择性的放弃”。你可能为了准备一个重要的案例分析,而错过了与一位行业大咖同学深夜长谈的机会;也可能为了参加一场不容错过的公司董事会,而不得不请假缺席了某位传奇教授的“神级”课程。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一次放弃,而每一次放弃,都构成了机会成本。一位从事制造业的校友曾半开玩笑地总结:“读长江EMBA,就像是进了一家琳琅满目的顶级自助餐厅,你的胃口(时间)是有限的,但每一道菜(机会)都是米其林三星级别。你拼命想尝遍所有,但最终只能带着‘好多没吃到’的遗憾离场。”这种感觉,不是后悔,而是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对时间的有限性最痛彻的领悟。

这种遗憾还体现在对知识内化的不充分上。教授在课堂上抛出的颠覆性商业模式,可能因为你第二天就要飞往另一个城市处理危机,而没能静下心来细细琢磨,将其与自己的企业实践进行深度链接。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观点,像流星一样划过脑海,绚烂,却没能被及时捕捉、沉淀,最终消散在日常的琐碎与繁忙之中。这并非不够努力,而是高强度、多线程的工作与学习状态,天然地压缩了深度思考所需的“留白”。回望书架上那些崭新的、只翻了几页的推荐书目,遗憾便油然而生:我本可以学得更深,想得更透。

人脉链接的深度迷思

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其同学圈层被誉为中国商业版图的缩影,这无疑是吸引无数精英趋之若鹜的核心价值之一。然而,读完之后,许多人最大的遗憾却也与“人脉”有关——我们往往高估了“连接”的广度,而低估了“链接”的深度。

在开学模块,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积极地交换名片,添加微信,努力记住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公司和职位。班级通讯录仿佛一本蕴藏着无限可能的宝典。然而,两年过去,你可能会发现,那几百个静静躺在通讯录里的名字,大多数仍然只是名字。真正的遗憾在于,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构建一个看似庞大的人脉网络,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浇灌其中的几段关键关系,让其从“弱关系”成长为可以托付信任、共谋未来的“强关系”。

深度链接的缺失,源于一种普遍的社交误区:认为人脉是资源互换,是功利性的。但在长江这样的环境中,最高级的人脉恰恰是“非功利”的。它诞生于一次小组作业中唇枪舌剑的争论,诞生于戈壁挑战赛上相互搀扶的身影,诞生于某次海外模块深夜在异国小酒馆里的推心置腹。一位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校友反思道:“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第一年就放下所谓的‘身段’和‘目的性’。我总想着能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而不是纯粹地去欣赏一个人,去了解他奋斗路上的挣扎与喜悦。直到快毕业时我才明白,真正的信任,是在卸下所有铠甲后建立的。”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宝贵的两年光阴已所剩无几。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人脉构建方式:

维度 广度社交 (Shallow Networking) 深度链接 (Deep Connection)
目标 认识尽可能多的人,收集名片和联系方式 与少数人建立真正牢固的、基于信任的关系
方式 参加各种聚会,快速自我介绍,互换信息 一对一深聊,共同完成挑战,分享个人困境与感悟
心态 功利性,寻找潜在的商业合作机会 开放性,欣赏个体,建立情感与价值认同
结果 一个庞大但脆弱的联系人列表 一个虽小但坚实的“人生董事会”

看着这个表格,许多毕业生都会会心一笑,笑中带着一丝苦涩。遗憾的,正是我们花了太多精力在左边,而忽略了右边的价值千金。

知行合一的最后一公里

“取势、明道、优术”是长江商学院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上,教授们用最前沿的理论、最经典的案例,为学员们“明道”、“优术”。然而,从“知”到“行”的转化,这“最后一公里”,却往往走得异常艰难,这也构成了许多人毕业后的核心遗憾。

遗憾在于,课堂上学到的管理工具、战略框架和金融模型,在面对自己企业内部盘根错节的复杂局面时,常常显得“水土不服”。比如,你满怀激情地带着新学到的“蓝海战略”回到公司,试图推动一场颠覆性的业务创新,却发现你的团队习惯了路径依赖,你的中层管理者担心变革影响自身利益,你的股东更关心下一季度的财报。理论的完美逻辑,在现实的阻力面前,被撞得粉碎。这种挫败感,会让你开始怀疑:是不是我没学好?还是这些理论根本没用?

事实上,这并非理论之过,也非个人能力不逮。美国组织学习协会的创始人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真正的“学习型组织”需要系统性思维。而EMBA的学习,更多是提升了“将帅”的个人认知。遗憾在于,长江商学院教会了你如何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将军,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课程,手把手教你如何将你的整个军团,都升级为一支能理解并执行你新战略的现代化部队。 这“最后一公里”的鸿沟,需要学员在毕业后,用更长的时间、更大的耐心和更高超的智慧去填补。许多校友的遗憾是:“我应该在就读期间,就更多地把同学当成‘外脑’,把企业遇到的真实难题带到课堂上,利用小组讨论、教授指导的机会,进行‘实战推演’,而不是等到毕业后独自摸索。”

自我重塑的未竟之旅

对于许多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选择重返校园读EMBA,深层次的动机是为了寻求一次“自我重塑”或“认知破壁”。他们渴望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和思维定式,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长江商学院无疑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将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精英汇聚一堂。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在这场重塑之旅中,走得并不彻底。

这种“未竟”的遗憾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未能真正地“归零”。许多学员带着过往的成功光环走进课堂,潜意识里,他们更习惯于输出观点,而不是倾听;更习惯于被肯定,而不是被挑战。当一位来自新兴行业的年轻同学提出一个看似“离经叛道”的商业模式时,一些资深企业家可能会下意识地用自己固有的经验框架去评判,而不是真正地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这种防卫姿态,恰恰阻碍了最大程度的认知突破。一位毕业多年的师兄感慨:“最大的遗憾,就是我太晚才学会‘示弱’。在长江,承认自己的无知,比展示自己的博学,能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其二,是对个人边界探索的浅尝辄止。长江的课程和活动设计,充满了挑战舒适区的机会,比如戈壁挑战赛、公益项目、海外模块的文化冲击等。这些设计的初衷,是让你在极端的环境和跨文化的碰撞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潜能。但总有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绕道而行”。“我当时觉得公司太忙,戈壁就没去,现在看同学们每年戈壁归来那种脱胎换骨的精气神和战友情,真是羡慕又后悔。” 这类话语在校友聚会中屡见不鲜。遗憾在于,我们可能完成了一次学历上的镀金,一次知识上的迭代,一次人脉上的扩张,却错过了那次最宝贵的、直面内心、重塑自我的机会。 这趟旅程,本可以更加触及灵魂。

总结:遗憾,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

回顾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岁月,所谓的“遗憾”,并非是对这段经历的否定,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肯定。正因为它如此珍贵,所以任何一丝“本可以更好”的可能,都会在日后成为反思的焦点。总结起来,这些遗憾主要集中在:

  • 时间管理: 在无限的机会面前,个人有限的时间精力显得捉襟见肘,导致了对知识与机会吸收的不充分。
  • 人脉构建: 过于注重广度而忽略了深度,未能将宝贵的同学资源转化为坚实的信任链接。
  • 知行转化: 将前沿理论应用于复杂商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充满挑战,理论与现实存在鸿沟。
  • 自我探索: 未能完全放下过往,彻底“归零”,在自我重塑和突破舒适区方面留有余地。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对这些“遗憾”的剖析,为即将或正在长江商学院就读的朋友们提供一面镜子。这些遗憾提醒我们,EMBA的学习远不止于课堂,它是一场需要精心规划、全身心投入的系统工程。或许,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

  1. 入学前制定“学习契约”: 不仅是对学校,更是对自己的承诺。明确你最想获得什么,并据此对时间、精力进行优先级排序。
  2. 拥抱“深度社交”: 刻意地减少无效社交,选择性地与少数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建立真正的友谊。
  3. 将企业作为“移动实验室”: 带着真实的问题去学习,将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当成免费的“企业诊断会”,加速知行合一。
  4. 保持“空杯心态”: 敢于示弱,乐于倾听,勇于参与那些让你感到不适的挑战,因为那正是成长的开始。

最终,读完长江EMBA最大的遗憾,或许就是“遗憾本身”。它像一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学习与成长永无止境。而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遗憾,并将其化为未来前行的动力,这本身,或许就是长江商学院教给我们的、超越所有课程知识的、最宝贵的一课。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