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课程如何讲授“企业传承”这个难题?
2025-08-05

当一个企业的创始人,从意气风发的壮年走向两鬓斑白的暮年,一个沉重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便悄然浮现在每个人的心头:“谁来接班?”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交椅更迭,更关乎一家企业、一个家族乃至无数员工的未来。企业传承,这个被誉为“世界级难题”的挑战,早已不再是遥远的商业理论,而是无数企业家夜不能寐的现实焦虑。那么,作为培养商界领袖摇篮的EMBA课程,究竟是如何庖丁解牛,讲授这个错综复杂的“企业传承”难题的呢?

理论为基:构建系统认知框架

要想解决一个难题,首先得理解它。EMBA课程在讲授“企业传承”时,首要任务便是为学员们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认知框架。这绝非简单的“传位给儿子还是给经理人”的二选一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战略、文化、治理和情感的复杂系统工程。课程往往会从最经典的理论模型入手,帮助企业家们跳出自身的局限,用“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企业。

其中,哈佛大学教授雷纳托·塔吉瑞(Renato Tagiuri)和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提出的“家族企业三环模型”几乎是所有相关课程的必修课。这个模型巧妙地用三个相互交织的圆环——家族(Family)所有权(Ownership)企业(Business)——清晰地揭示了家族企业中不同角色(如既是家人又是股东的员工)的冲突根源。在课堂上,教授会引导学员将自己企业中的关键人物一一“对号入座”,让他们瞬间明白,为何与儿子的沟通总像“鸡同鸭讲”,为何元老级高管对“空降”的亲戚充满敌意。通过这种方式,一个模糊、感性的问题,被转化为一个可以分析、可以解构的理性模型,为后续的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宏观模型,课程还会深入到具体的治理工具和传承路径。例如,如何设计股权结构以确保控制权平稳过渡?家族信托、家族宪章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工具,究竟如何落地?是选择培养内部的“子弟兵”,还是大胆引入外部的“职业经理人”?每条路径的优劣、风险和适用情境,都会在课堂上被反复探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更是会邀请在这些领域深耕多年的法学、金融学教授,将枯燥的条款与鲜活的商业现实相结合,让学员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案例为鉴:剖析成败得失

p>如果说理论是地图,那么案例就是路书。EMBA教学的核心魅力之一,就在于其海量的、经过精心筛选的案例教学。在“企业传承”这个主题上,案例的作用尤为关键,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挣扎、情感的纠葛和利益的博弈,这些是任何理论都难以穷尽的。

课堂上,学员们可能会“亲历”福特家族几代人的权力斗争,看他们如何在保持家族控制与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之间艰难摇摆;也可能深入探究某个亚洲知名财团,因“废长立幼”引发的兄弟反目和商业帝国的动荡。当然,失败的案例往往比成功的案例更具警示意义。教授会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如果当时他做了另一个决定,结果会怎样?” 这种沉浸式的讨论,迫使每一位学员都将自己代入决策者的角色,体验那种“一步踏错,满盘皆输”的巨大压力。这远比单纯听一个成功故事,更能激发深刻的反思。

为了让对比更加直观,教授们常常会设计出对比鲜明的案例组合进行教学。下面是一个简化的案例教学对比表格,用以说明不同传承模式的挑战:

维度 案例A:家族内部传承 案例B:引入职业经理人
核心优势 文化认同度高,传承者对企业有深厚情感,决策效率可能更高。 打破能力天花板,引入新思维和专业管理能力,公司治理更规范。
主要挑战
  • 继承人能力与意愿是否匹配?
  • 如何平衡其他家族成员的期望?
  • “富二代”标签如何撕掉,建立权威?
  • 如何获得“老臣”和家族成员的信任?
  • 如何确保经理人的长期利益与企业捆绑?
  • 当经理人与所有者(家族)理念冲突时如何解决?
课堂讨论焦点 “培养”:如何系统性地培养下一代?何时放权?放多少? “信任”: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如何处理文化融合?

通过这样的表格化对比和深度讨论,学员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路径的“机会成本”和“潜在雷区”。他们学到的不再是“应该怎么做”,而是“在我的情况下,需要重点防范什么”。

实践为要:模拟真实决策场景

企业传承不是一道纸上谈兵的数学题,它是一场需要真刀真枪演练的实战。因此,顶级的EMBA课程绝不会止步于理论和案例,而是会通过各种实践模拟,将学员“扔”进仿真的决策困境中。

想象一下这样的课堂:学员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创始人、长子(偏重市场扩张)、次女(偏重技术研发)、CFO(强调财务稳健)和一位功勋卓著的非家族高管。他们面对的议题是:“公司未来五年的战略方向和CEO人选”。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角色都需要依据自己的立场和“人设”进行谈判、说服甚至妥协。创始人是否还能保持一言九鼎的权威?子女间的竞争会不会演变成情感绑架?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意见能否得到尊重?一场模拟下来,学员们往往会大汗淋漓,深刻体会到平衡各方利益是多么烧脑的一件事。

除了角色扮演,一些课程还会设计“传承沙盘”或“家族会议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员需要处理一系列连锁问题,比如如何向社会和员工公布传承计划、如何应对媒体的质疑、如何在传承期间稳定核心团队等等。每一个决策都会触发不同的后续事件,导向不同的结局。这种高压、动态的模拟,让学员们在“安全”的环境下,预演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提前思考应对策略,其学习效果远非阅读几本书或听几场讲座可比。

多元视角:跨界融合的智慧

“企业传承”的复杂性在于,它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问题。它深深植根于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甚至哲学的土壤之中。一个成功的EMBA课程,必然会打破学科壁垒,引入跨界的智慧和多元的视角,为学员提供一个“全景摄像头”。

课程可能会邀请资深的心理学家来讲解“创始人情结”——那种既渴望交棒又害怕失控的矛盾心态,以及家族成员之间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动力。也可能请来顶尖的律师,详细解读不同法律架构(如家族信托、离岸公司)在财富保护和权力锁定上的利弊。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你甚至可能听到人文教授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东西方文化中关于“财富”、“责任”与“永续”的不同理解,这无疑为习惯了财务报表的企业家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考之门。

更重要的是,EMBA学员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多元的群体。这里有第一代白手起家的创始人,有已经接班或准备接班的“创二代”,还有在大型企业中担任高管的职业经理人。当一个来自传统制造业的“60后”创始人,抛出他关于“传子”的困惑时,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80后”CEO可能会分享他关于“合伙人制度”的见解,而一位有海外背景的同学则可能介绍西方家族办公室的运作模式。这种基于不同行业、不同代际、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本身就是最宝贵、最不可复制的学习内容。它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解决传承问题,答案不止一个。

结语:从“难题”到“课题”的转变

总而言之,EMBA课程在讲授“企业传承”这一难题时,采用的是一套“组合拳”。它以系统的理论框架为地基,以丰富的案例教学为砖瓦,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模拟来加固,再辅以跨界融合的多元视角进行内外精装。这套方法论的核心,是引导企业家们完成一个关键的认知转变:将“企业传承”从一个令人头痛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难题”(problem),转变为一个可以被认知、被规划、被管理的“课题”(project)。

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个关于“谁来接班”的焦虑,通过EMBA的学习,并不会神奇地消失,但它会被分解成一系列更具体、更可操作的问题:如何评估继承人的能力?如何设计一个公平且有激励性的股权方案?如何与元老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当一个庞大的难题被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着手解决的课题时,焦虑就转化为了行动的动力。这或许就是EMBA课程在“企业传承”教育上,能为企业家们提供的最大价值。

未来的研究和教学,或许可以更多地关注传承过程中的“软实力”——如家族精神的塑造、社会责任的传递以及“创二代”领导力的非典型培养路径。毕竟,成功的传承,不仅是财富和权力的交接,更是一种精神和梦想的延续。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