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打拼多年,当管理经验、人脉资源和行业洞察都积累到一定厚度时,许多精英人士会将目光投向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这不仅是一次系统性的知识升级,更是一次高质量的圈层拓展。然而,通往顶尖商学院的道路上,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让不少申请者感到纠结:在报考EMBA的过程中,那场分秒必争的笔试和那次面对面的深度交流——面试,究竟哪个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更像一场复杂的博弈,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层层剖析。
咱们先聊聊笔试。很多人,尤其是在工作岗位上“荒废”了应试技巧多年的管理者,一听到“考试”两个字,头皮就有点发麻。但其实,EMBA的笔试并非要将你拉回到高考考场,它的核心目的在于筛选和奠基。
说白了,笔试是一道硬性的“门槛”。商学院需要通过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工具,来快速评估申请者是否具备完成高强度、高密度课程学习的基本素养。这些素养通常包括:
因此,笔试更像是一块“试金石”,它检验的不是你记忆了多少公式,而是你的思维底层操作系统是否足够强大。它确保了未来课堂上的同学,至少在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上,处在一个相对齐平的起跑线上。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定量分析都感到吃力,那么在讨论公司财务战略时,他不仅自己跟不上,还可能拖慢整个小组的进度。所以,笔试成绩是商学院用来衡量你“硬件”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如果说笔试是敲门砖,那么面试就是那场决定你是否能登堂入室的“终极对决”。特别是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学府而言,它们寻找的绝不仅仅是会考试的“学霸”,而是能够为整个社群带来巨大价值的未来领袖。面试,正是这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考察申请者“软实力”与“综合价值”的平台。
面试官们(通常是学院教授、招生主任甚至杰出校友)想看到的,是笔试成绩单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关注的是:
可以说,面试是一场深度的“价值匹配”过程。学校在评估你,你也在展示自己。一场成功的面试,是你将自己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浓缩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进行的一次精彩的“路演”。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取势、明道、优术”和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院校,面试官会格外看重申请者的价值观、使命感以及未来能为社会创造的增量价值。这些,是任何标准化考试都无法衡量的。
那么,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互补的博弈关系。把它们看作是“或”的关系是片面的,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与”和“且”的关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补位”。
打个比方,EMBA的录取过程就像一场选秀。笔试是海选,主要作用是快速淘汰掉不具备基本功的选手,确保进入下一轮的都有一定的“唱功”。而面试则是决赛,评委们要看的不仅是你的唱功,更是你的台风、原创能力、观众缘和未来的商业潜力。海选表现平平,但若决赛中一鸣惊人,依然有机会逆风翻盘;反之,海选第一名,若决赛时表现拉胯,同样可能被淘汰。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
评估维度 | 笔试 (Written Test) | 面试 (Interview) |
核心目的 | 筛选 (Screening) - 评估基础学术能力,确保学习资格。 | 甄选 (Selection) - 评估综合素质与潜力,寻找最匹配的候选人。 |
考察内容 | 逻辑、数学、语言等硬技能 (Hard Skills)。 | 领导力、沟通、格局、动机等软实力 (Soft Skills)。 |
评估性质 | 标准化、客观、“资格线”。 | 个性化、主观、“天花板”。 |
扮演角色 | 门票,是入场券。 | C位之争,是决定最终排位的关键。 |
这种博弈关系意味着,优异的笔试成绩可以为你赢得一张宝贵的面试入场券,尤其是在你的工作背景不是那么“闪闪发光”的时候,它能证明你的学习能力。而一份极其亮眼的履历和一场堪称完美的面试,则可能让招生委员会对你略低于平均线的笔试成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会判断,你的实践智慧和行业影响力,足以弥补你在标准化测试中的些许不足。这正是顶尖商学院招生灵活性的体现——他们寻找的是“最合适”的人,而非“最高分”的人。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笔试和面试的重要性,其权重天平会因申请者个体的不同而发生倾斜。
对于那些来自传统制造业、工程技术背景,或者长期在体制内工作的申请者,他们的管理实践经验可能非常扎实,但在商业理论、战略思维的表述上可能稍显朴素。对于他们而言,面试就是展示自己“实干家”本色,讲述自己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实价值的最佳舞台。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力量。同时,他们可能需要花更多精力准备笔试,以证明自己具备快速切换到学术频道的学习能力。
而对于另一类申请者,比如来自金融、咨询、互联网等领域的精英,他们可能天生就擅长逻辑分析和数据解读,笔试对他们来说或许游刃有余。然而,正因为身边的同类竞争者都非常优秀,他们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如何在众多相似的背景中,展现自己独特的思考、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及与众不同的领导风格,就成了致胜的关键。仅仅复述简历上的项目经历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展现出超越项目本身的洞察和反思。
所以,聪明的申请者不会去问“哪个更重要”,而是会问“对我来说,应该如何分配精力和策略”。你需要对自己进行一次诚实的SWOT分析:我的优势(Strengths)在哪里?劣势(Weaknesses)是什么?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又分别是什么?然后,用笔试的准备去弥补短板,用面试的策略去放大优势。这是一个动态调整、扬长补短的过程。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报考EMBA,笔试和面试哪个更重要?”
结论是:面试的重要性,总体上略高于并最终决定于笔试。笔试是基础,是资格赛,它决定了你是否能进入决赛圈;而面试是核心,是总决赛,它最终决定了你是否能被录取,以及你能进入哪个层级的商学院。
对于有志于报考EMBA的各界精英,我的建议是:
最终,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它们都是商学院为了描绘出一个完整、立体的你而设置的工具。你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两个窗口,让学校看到一个既有扎实“硬功夫”,又有卓越“软实力”,且对未来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领导者。当你能做到这一点时,录取决非难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