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EMBA期间,最挑战你既有认知的一门课是什么?
2025-08-05

踏入商学院EMBA课堂之前,我曾无数次设想过自己将要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名在商业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管理者,我以为最艰难的会是那些布满复杂公式的金融衍生品课程,或是烧脑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我自信满满,准备好了用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去“碰撞”理论知识。然而,现实却以一种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真正颠覆我、挑战我、甚至重塑我认知体系的,并非任何一门“硬核”的商科课程,而是一门看似“务虚”的人文选修课——《领导力与人文智慧》。

从“术”到“道”的转变

在EMBA的学习初期,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工具论”倾向。我们渴望学习立竿见影的“术”:如何构建更优的财务模型、如何设计更具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如何运用最新的营销理论去抢占市场。每一堂课,我们都在脑中飞速计算着它的“投资回报率”(ROI),思考着如何将学到的框架和工具立刻应用到自己的企业管理中。这种思维模式,务实、高效,也是我们过去赖以成功的基石。

然而,《领导力与人文智慧》这门课的出现,彻底打乱了我们的节奏。课堂上,教授不讲波特五力模型,不谈现金流折现,而是引导我们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人性的挣扎,分析《史记》里项羽与刘邦的成败根源。起初,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心中充满了困惑与不适。“这有什么用?” 这个念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在商场这个以结果为导向的世界里,讨论几千年前的哲学命题,似乎是一种奢侈甚至浪费时间的行为。我们习惯了寻找“标准答案”,而这门课却总是在引导我们走向更复杂的、没有唯一答案的思辨迷宫。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以往我们过度沉迷于“术”的层面,即解决“how”的问题,却很少去思考“道”的层面——那个关乎“why”的根本性问题。我们知道如何做大一个企业,但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的终极目标仅仅是利润最大化吗?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除了具备高超的管理技巧,更应该具备怎样的胸怀、格局与世界观?这门课,正是强迫我们从日常琐碎的管理事务中抽离出来,去触碰那些更宏大、更本质的命题。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我们的管理能力,而是我们的认知边界和思维底层。这种从“术”到“道”的攀升,是痛苦的,因为它要求我们放弃一部分确定性,去拥抱更广阔的未知。

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

商业决策往往追求清晰与果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内做出“是”或“否”的判断。长此以往,我们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在处理战术层面的问题时或许高效,但在面对战略层面、尤其是与“人”相关的复杂问题时,则显得捉襟见肘,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人文课程最大的挑战,就是用“灰色地带”的魅力,来瓦解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黑白世界”。当我们讨论古希腊悲剧中,英雄人物的“必然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时,我们发现,没有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可以去评判。当我们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既看到了其改革的魄力与远见,也看到了其推行过程中的急躁与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了复杂的社会后果。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多维度的,充满了矛盾与张力。

这种认知上的冲击,直接投射到了我的管理实践中。过去,在面对一个表现不佳的员工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能力不行”或“态度有问题”,继而启动绩效改进计划(PIP)或者直接淘汰。但学习了人文课程后,我开始思考更多维度的可能性:是不是公司的文化让他感到压抑?是不是岗位设置与他的天性相悖?他的家庭是否正经历变故?我开始理解,管理并非一道冰冷的数学题,而是一门充满温度的艺术。正如哲学家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所言,在人类事务中,完美的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做的,是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善”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与选择。这种拥抱模糊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最优解的能力,远比任何一个管理模型都来得重要。

“无用之用”的巨大价值

“学这个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在课程初期几乎是所有同学的共同心声。大家习惯了用“有用性”来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一个能直接提升效率、增加利润的知识,就是“有用”的;反之,那些陶冶情操、拓展视野的知识,则被归为“无用”之列。这正是我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一点,学院前瞻性地将人文课程融入顶级的商科教育,其深意正在于此。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曾提出一个“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观点。一棵因为长得歪歪扭扭、无法做成木材的“无用之树”,反而能免遭砍伐,长成参天大树,为人提供荫蔽。人文社科知识,恰恰就是这棵“无用之树”。它不能直接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但它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个人的底层价值观、思维框架和精神气质。它让我们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不忘思考商业的伦理边界;它让我们在关注效率和增长的同时,也懂得关照人性的温度与尊严。

这种“无用之用”的价值,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愈发凸显。当企业面临的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去往何方”的战略抉择时;当领导者需要面对的不再是简单的业务指令,而是复杂的社会舆论、文化冲突和伦理困境时,深厚的人文素养将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它能赋予领导者一种超越商业利益本身的大局观和历史感,使其决策更具远见和可持续性。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维度 功利性思维 (Utilitarian Thinking) 人文性思维 (Humanistic Thinking)
决策依据 数据、模型、ROI、效率 价值观、伦理、历史观、人性洞察
时间视野 短期、季度、年度报表 长期、跨代、历史周期
核心目标 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 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人的福祉
看待“人”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 完整的人 (Human Being)
面对复杂性 寻求简化、寻找唯一解 拥抱模糊、接受多重解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人文教育的“无用”,恰恰在于它作用于更底层、更长远的层面,这正是成为一个卓越领导者不可或缺的“大用”。

总结与展望

回顾整个EMBA的学习旅程,如果说财务、战略等课程是为我这辆“战车”更换了更强劲的发动机、更坚固的装甲,那么《领导力与人文智慧》这门课,则是彻底重置了我的“导航系统”。它挑战了我对“学习”和“价值”的既有定义,让我深刻体会到:

  • 从“术”到“道”的升维: 真正的领导力,不仅在于精通管理的“术”,更在于彻悟商业与人生的“道”。
  • 拥抱复杂与不确定性: 打破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学会在灰度中决策,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能力。
  • 理解“无用之用”: 那些看似与商业无关的人文素养,恰恰是塑造企业家精神格局和远见的基石。

这门课的挑战,不在于知识的难度,而在于它要求我们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维定式。它让我明白,一个企业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其领导者的认知高度和视野宽度。对于所有行走在商业道路上的管理者而言,我由衷地建议,在埋头钻研商业技能的同时,不妨也抬头仰望星空,从文学、历史、哲学这些“无用”的智慧中,汲取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未来的商业竞争,或许不再仅仅是产品和模式的竞争,更是领导者认知与格局的竞争。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