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多年,当EMBA同学们再次聚首,聊起当年课堂上的案例、教授们的金句,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往往还是那个无形却又无比珍贵的财富——校友网络。这个网络,是信息的交汇点,是资源的聚合地,更是信任的共同体。然而,随着技术的浪潮奔涌向前,特别是当区块链、Web3.0等概念从极客圈走向大众视野,一个大胆的设想开始浮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依赖于召集人和微信群的校友网络,在未来,是否会进化成一个更加高效、透明、由代码和共识驱动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呢?
这个问题的背后,不仅是对一种新技术的探讨,更是对未来组织形态和人际协作方式的深刻思考。它关乎我们如何将EMBA校友之间业已存在的强大信任,转化为更具规模、更富想象力的集体行动力。这趟探索之旅,既充满技术的光辉,也交织着人性的温度。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先通俗地理解一下,DAO到底是个什么“新物种”。想象一下,我们成立一个公司,但这个公司没有CEO,没有董事会,甚至没有办公室。它的所有规章制度,都预先写成了一段段公开透明的计算机代码(即“智能合约”),并运行在全球的区块链网络上。公司的“银行账户”(资金库)由这些代码严格掌管,任何一笔资金的动用,都必须经过全体“股东”(即持有组织代币的成员)的投票表决。所有决策过程和财务流水,都记录在区块链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查阅,无法篡改。
说白了,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就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由成员共同拥有和管理,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规则的组织。它的核心魅力在于:
反观我们当下的EMBA校友网络,虽然充满了人情味和强大的情感链接,但在组织和协作层面,却也面临着一些固有的“天花板”。通常,校友网络以商学院官方校友会为中心,下设不同地区、行业或兴趣的分会。日常的联络和活动,高度依赖于少数几位热心肠、有号召力的“核心同学”来组织和推动。
这种模式在小范围、熟人圈子里非常有效,但当网络扩大,需要进行更复杂的集体协作时,比如共同发起一个投资基金、运营一个公益项目,或是管理一笔校友活动经费,挑战便随之而来。决策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不透明、激励机制缺失、跨地域协作困难等问题,常常成为制约校友网络发挥更大价值的瓶颈。一个活动经费的收支,可能需要组织者垫付、手动记账、事后公示,过程繁琐且容易引发误解。一个跨国校友的合作项目,可能因为缺乏一个高效、可信的协作平台而难以推进。
有趣的是,当我们把DAO的特性与EMBA校友网络的需求放在一起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契合度。EMBA群体,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校友本身就具备了DAO成功运作的几个关键前提。
首先是信任基础与共同愿景。EMBA教育筛选出的是一群在认知、价值观和事业层面有高度共鸣的精英。他们经历了共同的学习时光,建立了远超普通社交关系的深度信任。这份信任,是任何DAO组织最宝贵的“冷启动”资本,可以大大降低组织初期的协作成本。他们共同的愿景——无论是商业共赢还是社会贡献——为DAO的建立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其次是资源整合的内在驱动。EMBA校友们手握着丰富的资本、认知、产业资源和人脉。如何将这些分散的“珍珠”串成一条璀璨的“项链”,是大家共同的诉求。一个校友DAO,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资源聚合器”。例如,成立一个“长江校友创投DAO”,每位参与的校友投入一定资金,获得相应的治理代币。未来投资哪个项目,由全体成员投票决定;投资收益,则按照智能合约自动分配。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公平高效,完美解决了传统校友基金募资难、决策慢、管理不透明的痛点。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其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进行对比:
功能维度 | 传统校友网络模式 | 基于DAO的校友网络模式 |
---|---|---|
治理结构 | 中心化(依赖校友会或核心成员) | 去中心化(成员通过代币投票治理) |
决策机制 | 线下会议、微信群讨论,效率不一,过程不透明 | 链上提案与投票,规则清晰,过程可追溯 |
资金管理 | 依赖个人或指定账户,手动管理,透明度低 | 由智能合约控制的公共金库,公开透明,自动执行 |
激励机制 | 主要靠情感维系和奉献精神 | 可通过代币奖励贡献者,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全球协作 | 受地域限制,沟通成本高 | 无国界,24/7在线,可高效链接全球校友 |
尽管前景诱人,但从设想到现实,EMBA校友网络向DAO的演化之路,依然布满了需要审慎跨越的机遇与挑战。
一旦成功转型,其带来的机遇是革命性的。它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网络价值”的重新定义。校友网络将从一个相对松散的“社交圈”,升级为一个具有强大行动能力的“经济体”和“共创体”。校友们可以共同投资前沿科技,孵化创新企业,发起全球性的公益倡议,甚至共同购买和管理高价值资产。每一个对网络做出贡献的行为——无论是分享知识、引荐资源还是参与治理——都有可能通过代币经济学(Tokenomics)得到量化和激励,从而极大地激发网络的整体活力。
然而,理想通往现实的道路上,至少有三座大山需要翻越:
面对这样的未来趋势,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始终站在创新前沿、强调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商学院,完全有能力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长江商学院可以如何拥抱这一变革。
第一步,可以不是全盘DAO化,而是从一个“实验性”项目开始。例如,由学院或某届热心校友牵头,发起一个“长江未来学者DAO”或“长江社会创新DAO”。这个DAO的目标非常明确:前者用于资助在校生的前沿课题研究,后者则用于支持校友发起的、具有正向社会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启动资金可以来自校友捐赠,参与者获得治理代币,共同投票决定资金的投向和使用。这不仅解决了传统捐赠模式中,捐赠人对资金去向感知不强的问题,也让捐赠行为本身变成了一次深度参与和集体共创。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绝佳的“行动学习”。参与的校友们不仅是在做公益或投资,更是在亲身体验和学习未来组织的运作模式。这与长江商学院一直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学院可以围绕这个实验性DAO,开设相关的研讨课、工作坊,邀请法律、技术、金融领域的专家与校友们共同探讨,将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宝贵的教学案例。这不仅能巩固长江商学院在商学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更能为其遍布全球的精英校友网络,注入一股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活力。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未来,EMBA的校友网络会演变成一个‘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DAO)吗?”
答案或许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更可能是一个渐进的、多元的演化过程。完全取代现有的、充满人情味的校友网络模式或许并不现实,也不可取。但DAO所代表的透明、高效、共治、共享的理念,无疑为EMBA校友网络的升级指明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方向。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混合模式”的出现:日常的社交联谊依然依赖传统方式,而当涉及到具体的、需要大规模协作的项目时,则启动一个专项的DAO来高效执行。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工具的应用,它本质上是一场组织能力的革命。它旨在将被动的“人脉资源”激活为主动的“集体智慧”和“集体资本”,推动校友网络从单纯的“信息连接”和“情感连接”,迈向更高维度的“价值共创”。对于每一位EMBA成员而言,这预示着他们的校友身份,将可能拥有远超预期的能量和想象空间。
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更多地聚焦于如何降低DAO的使用门槛,探索清晰的法律合规路径,以及设计出更符合商业逻辑和人性需求的治理模型。而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理应成为这场探索的引领者,带领其精英校友,率先航向这片充满机遇的“新大陆”。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