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EMBA的毕业典礼落下帷幕,香槟的气泡渐渐消散,厚重的学位证书被妥善珍藏,许多人心中都会涌起一个相似的问题:接下来呢?两年或更长时间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与社交,构建起一个由各行业精英组成的宝贵人脉网络。但这网络如同一个刚刚启动的引擎,需要持续的燃料和维护才能发挥其最大潜能。毕业,绝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阶段的起点。在这个阶段,如何将课堂上建立的“强关系”转化为生活与事业中持续流动的“活水”?答案或许就隐藏在那些看似轻松随意的校友“兴趣俱乐部”之中,比如在绿茵场上挥杆的高尔夫俱乐部,或是在山野间徒步的远征队伍。
EMBA课程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高效构建人脉的平台。在课堂上,你们是并肩作战、共同攻克商业案例的同学;在晚宴上,你们是举杯共饮、相谈甚欢的朋友。然而,这种在特定“场域”内建立的联系,虽然坚实,但往往还带有一层职业化、功能性的色彩。大家讨论的是战略、是市场、是融资,交流的身份首先是CEO、总监或创始人。
而兴趣俱乐部,则巧妙地为这种关系“卸了妆”。想象一下,在清晨的高尔夫球场,你和一位平时在金融界叱咤风云的校友,正为了一杆推球的力道而反复琢磨;或是在崎岖的山路上,你向一位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在这些场景下,你们的身份被简化了——不再是某某公司的老板,而是一个“球友”、一个“山友”。这种基于共同爱好和纯粹乐趣的互动,能够迅速穿透职业的壁垒,建立起一种更为真实、更为牢固的个人情感连接。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关系优势”理论所启示的,虽然EMBA同学属于强关系,但将这种关系置于一个全新的、非功利的“弱场景”中,反而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这种从“同学”到“队友”的转变,是人脉从二维走向三维的关键一步。
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曾分享过他的经历。他所在的公司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瓶颈,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他在参加校友徒步俱乐部活动时,与一位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校友在山间闲聊。在轻松的氛围中,对方从技术演进的趣闻聊到行业应用的实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竟让他茅塞顿开,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全新思路。他感叹道:“如果是在正式的商务会谈中,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聊到这个层面。但在山里,我们只是两个热爱自然的人,交流变得无比纯粹,也因此无比高效。”这种基于信任和情感的交流,其价值远超任何一场精心安排的商务会议。
EMBA的课堂汇集了不同行业的精英,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然而,课堂学习终究是结构化的、有边界的。教授们传授的是经过验证的理论框架和经典案例,同学们分享的是基于自身行业背景的经验与见解。毕业后,如何让这种跨界学习持续下去?兴趣俱乐部提供了一个完美的“非正式课堂”。
在徒步的漫漫长路上,你有大把的时间与身边的“行者”深度交流。你可能会从一位医疗器械企业家那里,了解到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也可能从一位快消品营销专家口中,学到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与Z世代消费者有效沟通。这些知识并非来自PPT或教科书,而是来自鲜活的实践和最前沿的思考。它们是零散的、即兴的,却往往如同珍珠,串联起来便能构成一幅完整的商业图景。这种学习方式,我们称之为“沉浸式认知”,它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更重要的是,兴趣俱乐部是催生“思维碰撞”的绝佳熔炉。当一群习惯了做决策、发指令的领导者,共同面对一个与商业无关的挑战——比如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或是在高尔夫比赛中制定团队策略——他们会展现出不同于办公室的另一面。你会观察到,不同人的决策风格、风险偏好和团队协作方式。一位以稳健著称的制造业老板,可能在户外活动中展现出惊人的冒险精神;一位在商场上雷厉风行的互联网新贵,或许在团队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服务意识。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能让你对“领导力”和“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反哺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中去。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最好的生意往往不是在会议室里谈成的,而是在饭桌上、咖啡馆里,或是在兴趣盎然的闲聊中“聊”出来的。兴趣俱乐部恰恰创造了这样一个“去商业化”的商业洽谈环境。在这里,没有人会开门见山地问“你有什么资源可以对接”,或者“我们公司有项业务,你感兴趣吗?”。这种刻意的商业社交,在EMBA的圈层里反而显得低效且不合时宜。
相反,机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萌发。在高尔夫球场上,从谈论彼此的球杆品牌,到聊起背后的供应链管理,再到发现双方在采购或渠道上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在徒步的篝火晚会上,大家分享着各自的创业故事和人生感悟,当一位校友谈及他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与困惑时,另一位从事投资的校友可能立刻就嗅到了其中的机遇。这种基于“信任前置”的商业模式,大大降低了合作的沟通成本和风险。因为你们已经通过共同的爱好,验证了彼此的品行、毅力和价值观——这些在商业合作中至关重要的软性指标。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其差异,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维度 | 正式商务社交 (如商务晚宴、论坛) | 兴趣俱乐部社交 (如高尔夫、徒步) |
核心目的 | 明确的商业目的,如寻求合作、拓展客户 | 共同的兴趣爱好,享受过程 |
交流氛围 | 相对正式、功利,带有预期和压力 | 轻松、自然、非功利,无压力 |
信任基础 | 基于职位、公司背景等“硬实力” | 基于共同经历、个人品行等“软实力” |
机会产生方式 | 主动出击,刻意寻找 | 无心插柳,自然浮现 |
关系持久性 | 可能因商业利益的结束而减弱 | 因共同爱好和情感连接而更持久 |
对于身处高位的EMBA学员和毕业生而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无休止的商业应酬是生活的常态。长此以往,身心健康难免会亮起红灯。兴趣俱乐部,尤其是像高尔夫、徒步这类户外运动俱乐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喘息空间”,是企业家进行自我关怀和压力管理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行走在山川湖海之间,还是专注于每一次挥杆的动作,都能让人暂时从繁杂的事务中抽离出来,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其著作《心流》中描述道,这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时间感会消失,自我意识会减弱,人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精神的瑜伽。与一群有着相似压力和人生阅历的校友共同进行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你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困惑,也可以在无言的陪伴中获得力量,这种“战友式”的减压效果,是独自健身或与家人度假所无法比拟的。
一个商学院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教授的知识和授予的学位,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和由此凝聚的校友网络。毕业后,校友们如何继续感知、践行和传承母校的文化?兴趣俱乐部正是这样一个生动的载体。例如,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取势、明道、优术”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关怀。那么,一个徒步俱乐部就可以组织一场重走“玄奘之路”的戈壁挑战,让校友们在极限环境下亲身体悟“理想、行动、坚持”的力量,这正是对学院精神最深刻的践行。
这些俱乐部活动,如同一个个流动的“长江课堂”,它们将学院的价值观内化于校友的每一次互动之中。同时,一个活跃、多元、充满正能量的校友俱乐部生态,本身就是商学院品牌形象的最佳展示。它向未来的申请者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这里,你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人脉,更是一个终身学习、持续成长、彼此扶持的温暖社群。校友俱乐部的繁荣,是衡量一所商学院软实力的重要标尺,也是其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EMBA毕业后加入校友兴趣俱乐部,其好处是多维度且深远的。它绝非简单的休闲娱乐,而是EMBA价值链的自然延伸和关键一环。它能够: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EMBA毕业只是一个开始。课堂教育为你画出了人脉网络的蓝图,而兴趣俱乐部则是你亲手为这张蓝图添上生动色彩、构建坚实结构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一位EMBA毕业生而言,我们提出的建议是:不要让你的校友通讯录静静地躺在手机里。主动去发现、去加入,甚至去创建一个你感兴趣的俱乐部。这不仅是对你个人EMBA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更是开启人生下一段精彩旅程的智慧之举。
未来,或许可以有更深入的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来量化参与不同类型兴趣俱乐部对校友职业发展、创业成功率以及个人幸福感的具体影响。但这无需等待学术报告的证实,每一位投身其中的EMBA校友,都已在每一次挥杆、每一次攀登中,亲身验证了它的无穷价值。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