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间教室里,坐满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他们是身经百战的创始人、叱咤风云的企业高管、眼光独到的投资人。在各自的领域,他们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此刻,他们被剥离了所有的头衔与光环,重新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学生。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微妙的客气、礼貌的疏离和隐藏在微笑背后的审视。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这些“王者”放下盔甲,熔化彼此之间的坚冰,真正融合成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这正是顶级商学院面临的共同挑战,而长江商学院的“开学模块”,则为此提供了一份堪称经典的答案。
这个精心设计的开篇之作,并非简单的迎新会或课程介绍,而是一场深刻的、多维度的“破壁”之旅。它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环节,巧妙地引导着每一位新同学,从相识、相知到深度信任,为未来几年的学习与共创,奠定了最坚实的地基。
长江商学院“开学模块”的第一个杀手锏,就是创造一个完全沉浸式的环境,强制性地将所有人从他们熟悉的世界中“剥离”出来。这并非简单的换个地方上课,而是一次彻底的身份重塑。模块的地点常常选择在远离都市喧嚣的度假村、拓展基地,甚至是颇具挑战性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手机信号时好时坏,日常工作的纷扰被物理隔绝,曾经的董事长、CEO、总裁,都只有一个统一的标签——长江XX期的同学。
这种环境的“归零”效应是立竿见影的。当外部的身份标签失效时,人们开始用最原始、最真实的方式重新认识彼此。你不再关心对方的公司有多大规模,而是关心在团队任务中他是否可靠;你不再在意对方的社会地位,而是在意在小组讨论时他的观点是否真诚、富有洞见。正如一位校友所言:“在开学模块的那几天,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我只是一个努力想和团队一起完成任务的普通组员。那种纯粹的感觉,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了。” 这种身份的平等化,是打破壁垒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更重要的是,这种沉浸式体验往往伴随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共同挑战。无论是户外拓展中的高空项目,还是需要彻夜奋战的商业模拟,这些活动都将所有人置于一个“共患难”的情境中。一起流汗、一起熬夜、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绞尽脑汁,这种经历所催生的“革命友谊”,远比觥筹交错间的客套寒暄来得深刻和牢固。它让每个人都看到了彼此在压力之下的真实面貌——坚韧、脆弱、智慧、担当,这些立体而丰富的形象,迅速取代了之前那个扁平化的商业符号。
如果说沉浸式环境是提供了“破壁”的土壤,那么精心设计的团队活动就是那把锋利的“破冰斧”。长江商学院的开学模块,绝非一群人坐在一起做做游戏那么简单,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从分组的那一刻起,设计的匠心就已经开始体现。
分组往往遵循“最大化异质性”原则。学校会有意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甚至不同性格特质的同学混合编组。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从源头上打破了“同类相吸”的舒适圈,避免了金融的扎堆、互联网的抱团。在一个“大杂烩”式的小组里,每个人都不得不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去倾听、理解和学习来自其他成员的视角。这种跨界的碰撞,不仅能激发新奇的创意火花,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如何与“异类”高效协作,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宝贵的领导力训练。
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上,其复杂度和挑战性也是层层递进的。下面是一个简化的开学模块活动设计逻辑示例:
阶段 | 活动类型 | 核心目标 | 破壁效果 |
---|---|---|---|
第一阶段:初识与融合 | 趣味性团队游戏、户外拓展 | 打破陌生感,建立初步联系 | 通过肢体协作和共同欢笑,降低心理防线,建立基础好感。 |
第二阶段:协作与冲突 | 高强度商业模拟、案例竞赛 | 在压力下暴露真实协作模式,学习处理分歧 | 从“你好我好”进入“观点交锋”,在解决冲突中建立专业信任。 |
第三阶段:共创与升华 | 公益项目策划、团队文化展示(如晚会表演) | 超越任务本身,追求共同的价值和情感表达 | 从合作者升华为“战友”,形成独特的团队文化和情感纽带。 |
通过这样一套组合拳,同学们的关系在短短几天内经历了从陌生人到熟人,再到合作伙伴,最终到亲密战友的快速迭代。每一个任务,每一次讨论,都是一次深度的相互了解。大家看到了彼此的知识盲区,也见识了对方的才华横溢;看到了彼此的固执己见,也感受了对方的顾全大局。这种全方位的、高强度的互动,将原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建立的信任关系,浓缩在了开学模块的几天时间里。
如果说商业世界的连接更多是基于利益和价值交换,那么长江商学院的“开学模块”则致力于构建一种更为稳固的连接——情感链接。它深知,对于这些早已实现物质自由的企业家而言,精神层面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归属感,才是更稀缺、也更珍贵的资源。
为此,模块中特别设置了许多触及内心的环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生命之旅”(Life Journey)或类似的分享活动。在这个环节,没有商业计划书,没有宏大的战略,只有最真实的人生故事。同学们被鼓励在一个绝对安全和保密的环境中,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高光与至暗时刻、创业路上的艰辛与喜悦、家庭生活中的感悟与遗憾。当一位平时看起来无坚不摧的硬汉,哽咽着讲述自己早年创业失败、濒临绝境的经历时;当一位优雅从容的女企业家,坦诚自己为了事业与家庭平衡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时,整个场域的能量都变了。
这种“示弱”和“坦诚”,是最高级别的信任。现代领导力研究也表明,领导者适当展现自己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恰恰是建立团队心理安全感和凝聚力的关键。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里,这种分享创造了一种强大的共情磁场。同学们发现,原来光环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和挣扎。这种基于人性的理解,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大家的关系不再是“某总”和“某董”,而是“那个曾经和我一样迷茫过的兄弟”和“那个和我一样为孩子焦虑的姐姐”。这种深度的情感链接,一旦建立,就拥有了穿越时间的力量,成为日后彼此扶持、守望相助的基石。
在整个“破壁”过程中,教授和校友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引导者和氛围的营造者。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开学模块中,往往会放下学术的权威,以一种亦师亦友的姿态融入到学生当中。
他们会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用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大家深度思考;他们会在团队活动中,和同学们一起出谋划策,甚至一起接受“惩罚”;他们还会在晚上的围炉夜话中,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教授们的这种亲和与投入,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它告诉所有新同学:在这里,开放、平等、共创是主流文化。这种身体力行的引导,极大地加速了团队文化的形成。
校友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开学模块通常会邀请一些优秀的往届校友回来,以“过来人”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这种“传帮带”的机制,让破冰的过程不再仅仅局限于同一个班级内部,而是扩展到了整个长江商学院的生态系统。新同学看到的不仅是身边几十个优秀的同窗,更是背后一个由数万名精英组成的、有温度、有传承的强大网络。这种归属感,无疑是打破个体壁垒、融入集体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的“开学模块”之所以能够高效地打破同学间的壁垒,并非依赖于单一的某个环节,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多维度精心设计的结果。它通过创造沉浸式的“归零”环境来重塑身份,利用精心设计的团队任务来强制协作与磨合,借助深度的情感分享来建立人性链接,并由教授和校友扮演文化催化剂的角色。这一整套组合拳下来,成功地将一群背景各异的“强者”,在极短的时间内,熔铸成一个充满信任、凝聚力和情感温度的集体。
这个模块的成功,其核心在于深刻洞察了目标人群的深层需求——在商业成功之外,他们渴望真诚的交流、渴望精神的共鸣、渴望一个可以放下防备的“避风港”。“开学模块”精准地满足了这些需求,从而为整个商学院的学习之旅奠定了无价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交朋友,更是为了构建一个高信任度的学习场域,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域中,最深刻的洞见、最大胆的创新和最无私的互助才可能发生。
展望未来,这种“破壁”模式的智慧或许可以被更广泛地借鉴。在日益原子化的现代社会和组织中,如何快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深度链接,是一个普遍的难题。长江商学院的“开学模块”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本:真正的融合,始于身份的平等,成于共度的挑战,深于情感的坦诚,固于文化的传承。这或许是所有致力于打造高凝聚力团队的组织,都应该学习的一课。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