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踏入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尖学府的EMBA课堂,周围瞬间被一群星光熠熠的同学所包围。他们或是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或是手握重金的投资人,或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金融精英。在一次次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后小聚中,思想的火花激情碰撞,相似的雄心壮志让彼此引为知己。于是,一个看似完美的念头油然而生:“我们这么合拍,资源又互补,为什么不一起干票大的?”然而,无数创业故事的结局却在警示我们,这个看似顺理成章的想法,恰恰可能是通往失败最快的捷径。将同学情谊升级为合伙关系,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和脆弱得多。
EMBA课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场域,它自带一种“成功滤镜”。你看到的每一位同学,都已经被他们过往的履历镀上了一层金光。他们是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是优秀的企业主。这种由身份和成就构筑的“能力光环”,极易导致我们产生认知偏差,误以为他们在所有领域都同样出色,尤其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领域。
在企业里做到高管,证明的是一个人在成熟体系内的运营、管理和执行能力。这套技能更多是“从1到10”的优化和放大。而创业,尤其是早期创业,需要的是“从0到1”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这要求创始人能屈能伸,既能站在高处定战略,也能趴在地上干杂活;既要能与投资人谈笑风生,也要能亲自去处理最琐碎的客户投诉。你的同学在原来的岗位上可能指挥着上千人的团队,但他是否愿意为了一个早期产品,亲自去跑一百个种子用户并接受无情的拒绝?这种角色的巨大转换和对心态的极致考验,在EMBA的课堂上是无法被真实检验的。
在同学关系中,大家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是友谊的基石。然而,一家创业公司最忌讳的就是“绝对的平等”。公司需要一个明确的决策核心,一个在关键时刻能拍板、并为最终结果负全责的CEO。当一群同样优秀的EMBA同学走到一起,问题就来了:谁来当这个“老大”?
每个人都曾是自己领域里的权威,习惯了发号施令,拥有决策权。在创业初期,大家或许还能本着“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热情,凡事商量着来。但随着公司发展,分歧是必然的。当市场方向出现争议,当产品路线需要抉择,当资金紧张必须裁员时,如果缺乏一个清晰的决策机制和领导核心,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内部争论和权力博弈中,最终将公司拖垮。这种“群龙无首”或“人人都是龙”的局面,是EMBA同学合伙创业中最常见的“坑”。
股权分配是另一个巨大的雷区。基于同学情谊,大家很可能采取一种看似最公平的方式——平均分配。但这往往是日后矛盾的根源。创业合伙人的股权结构,应该综合考量多重因素,包括初始投资、全职投入时间、核心技能贡献、所带入的关键资源等等。一个兼职投入、只提供部分行业资源的同学,和一个全职投入、赌上身家性命的同学,如果拿着一样的股份,长期来看必然会导致心理失衡。下面的表格简单示意了这种复杂性:
考量维度 | 合伙人A (技术背景) | 合伙人B (EMBA同学, 销售背景) |
资金投入 | 20万人民币 | 50万人民币 |
时间投入 | 全职,996工作制 | 兼职,每周投入约10小时 |
核心贡献 | 产品研发、技术架构 | 早期客户资源对接、品牌背书 |
风险承担 | 辞去高薪工作,机会成本高 | 保留原有工作,风险较低 |
面对这样一张表,你还会觉得50/50的股权分配是“公平”的吗?处理不好,不仅公司办不下去,同学情谊也荡然无存。
EMBA同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丰富资源。你可能会想,A同学是地产大亨,能解决办公场地;B同学是投资圈红人,能搞定天使轮;C同学深耕供应链,能拿到最低成本。大家把资源拼凑起来,这公司岂不是天胡开局?
现实远没有这么美好。首先,同学的资源,不等于你的资源,更不等于公司的资源。这些资源是附着在同学个人身上的,调用它们需要消耗他多年积累的“人情债”。他是否愿意,以及愿意在多大程度上,为了一家前途未卜的初创公司去动用这些核心关系?其次,这些资源的使用是有成本和条件的,有时甚至是隐性的。今天他帮你一个大忙,明天当公司利益与他的个人利益或他朋友的利益产生冲突时,他会站在哪一边?这种捆绑,可能在未来成为公司发展的掣肘。
更重要的是,资源的“相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一位资深的创业导师曾说过:“创业初期,最宝贵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愿意付费买你的产品。” 同学能帮你介绍几个客户,但无法帮你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获客渠道;他能帮你引荐一位投资人,但无法保证你的商业模式能通过尽职调查。过度依赖合伙人的个人资源,会让你忽视打造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同建造在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华丽,实则根基不稳。当人情用尽,资源耗光,公司又该何去何从?
这是最扎心,也最现实的一点。与朋友合伙,意味着你们的关系将从纯粹的情感交流,变为情感与利益的高度混合体。当公司顺风顺水时,大家可以一起喝酒庆祝,分享成功的喜悦,友谊似乎得到了升华。但创业的常态是逆境和挣扎。
想象一下这些场景:公司现金流即将断裂,你需要和作为合伙人的好兄弟商量,下个月大家的工资都只发一半;他的一个亲戚在公司身居要职但能力平平,为了效率你必须辞退他;你认为应该把最后一点钱投入市场推广做最后一搏,他却认为应该投入研发打磨产品。这些纯粹的商业决策,一旦叠加了“同学”、“朋友”这层关系,就会变得异常艰难。你会担心伤害感情,他会觉得你不近人情。商业的冷酷逻辑和友谊的温情脉脉,在创业的压力锅里,很容易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最终两样都保不住。
此外,退出机制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合伙人总有一天会因为各种原因(家庭、健康、理念不合、找到更好的机会)而选择离开。如何处理一个想要退出的合伙人?他的股份如何作价回购?是用公司现金还是引入新投资人?如果公司当时正处在低谷,估值极低,他是否甘心“贱卖”自己曾经的心血?这些问题如果在创业之初没有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伙人协议》明确下来,那么在“散伙”的那一天,几乎必然会从商业纠纷演变成一场撕破脸皮的情感闹剧,不仅让多年的同窗情谊毁于一旦,甚至可能对簿公堂,让你在整个EMBA校友圈里都颜面尽失。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说,不要轻易和你的EMBA同学合伙创业?”
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并非一概而论地否定EMBA同学之间的合作潜力。事实上,成功的案例也确实存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轻易”二字是魔鬼。轻易地将课堂上的相见恨晚,等同于创业路上的同舟共济;轻易地被对方的光环和资源所吸引,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性格、价值观和工作方式的磨合;轻易地用同学情谊去替代严谨的商业契约,这都是对创业本身,以及对这份珍贵友谊的极大不负责。
选择创业合伙人,其重要性甚至超过选择人生伴侣。它需要理性、审慎的考察,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你收获的最高价值的,或许不应是一个“现成的”合伙人,而是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圈”和认知升级的平台。你的同学们,可以是你未来创业路上的智囊团、你的第一批体验官、你关键时刻的资源引荐人。保持一段恰当的距离,让友谊归友谊,商业归商业,或许才是对这份同窗情谊最好的呵护,也是对自己创业之路最负责任的态度。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