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企业家或高阶经理人,在事业的征途中攀上一个平台期,抬头仰望,看到的是更高远的山峰,也可能是迷雾笼罩的无人区。这时,将目光投向顶尖的商学院,比如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内心深处往往会涌起一个深刻的自问:我此行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解决一个当下棘手的“具体问题”,还是为了去寻找一种关乎未来的“可能性”?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实则触及了我们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乃至生命价值的根本思考。它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次出发前对自我、对未来的深度探索。
对于许多申请者而言,报考EMBA的初心,源于一个或多个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如同航行中的暗礁,清晰、具体,甚至已经给企业或个人职业生涯带来了实质性的困扰。它们可能是财务报表上的增长瓶颈,是市场扩张中的战略迷茫,是团队管理上的力不从心,或是面对数字化浪潮时的转型焦虑。这种诉求,是务实的,也是高效的。
在这种“问题导向”的驱动下,EMBA课程就如同一个装备精良的工具箱。你需要资本运作的知识?这里有顶尖的金融学教授为你系统梳理从估值到上市的全过程。你困于品牌营销的乏力?市场营销课程会通过经典的哈佛案例和前沿的数字营销策略,为你提供全新的弹药。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置,正是围绕这些企业经营中的核心痛点展开,其强调的“优术”,即优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技术,正是对这种需求的直接回应。在这里,学习不是漫无目的的知识摄取,而是一场精准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认知升级。
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路径并非仅仅来自课堂。你的同学,那些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本身就是一座座移动的案例库。当你还在为供应链的效率低下而苦恼时,邻座的同学可能已经成功地在他的企业中实施了革命性的改革。一次课间交流,一场小组讨论,甚至一顿晚餐的闲聊,都可能让你获得解决自身问题的“金钥匙”。这种基于现实问题的同侪学习(Peer Learning),其价值甚至不亚于教授的亲授。它将抽象的理论瞬间拉回地面,让你看到知识在不同场景下被应用的鲜活生命力。因此,抱着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而来,你几乎注定会满载而归。
然而,如果说解决“具体问题”是EMBA价值的“基石”,那么寻找“可能性”则是其价值的“穹顶”,它决定了你能抵达的最终高度。这种诉求超越了眼前的苟且,它关注的是诗和远方。它不再问“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问:“除了我正在做的事情,还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世界的下一个浪潮在哪里?我的人生还有哪些未被发现的剧本?”
寻找可能性,本质上是拥抱不确定性,并从中发现机遇的过程。这需要你暂时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固有的思维框架。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通过其独特的社群构成和课程设计,为这种“可能性”的生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里,你遇到的不仅仅是同行,更多的是来自科技、医疗、文化、投资等完全不同领域的“异类”。你可能会听到一位人工智能科学家对未来商业模式的颠覆性构想,也可能被一位文创产业的领军者讲述的品牌故事深深打动。这种跨界的思想碰撞,就像物理学中的粒子对撞机,能在瞬间激发出全新的认知火花,让你看到自己所在行业的边界之外,是一片广阔的星辰大海。这就是所谓的“认知破壁”。
此外,寻找可能性也意味着对“道”的探寻。长江商学院强调的“明道”与“取势”,正是对这种更高维度思考的引导。“明道”是探究商业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和普世规律,“取势”是洞察并把握宏观经济、技术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这已经超越了解决具体经营问题的“术”的层面。例如,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你可能不会直接学会如何提高利润率,但你可能会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组织行为,从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获得质的飞跃。通过海外模块的学习,你置身于全球创新的心脏地带,亲身感受不同的商业文明,这种冲击带来的视野提升,远非几份研究报告所能比拟。它让你从一个棋手,开始尝试像一个棋盘的设计者一样去思考。
事实上,将“解决问题”与“寻找可能性”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EMBA这段旅程中,它们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一条盘旋上升的螺旋阶梯,彼此交织,互为因果。
一个经典的场景是:你带着一个“具体问题”来到长江商学院,比如“如何为我的传统制造业公司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在课堂上,你学习了战略创新的理论框架(解决了“术”的困惑);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你了解到一位从事新能源行业的同学正在解决储能的技术难题。突然间,一个“可能性”被点燃了:你的制造业基础能否与他的新能源技术相结合,开创一个全新的“智能家居储能”市场?你看,最初那个具体的问题,成为了你探索可能性的起点;而探索到的可能性,反过来又为解决最初的问题提供了更高维度的答案。
这种融合,最终指向的是一种领导者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优秀的管理者善于解决问题,他们是组织内的“消防员”和“修理工”。而卓越的领导者,则是在所有人都没看到火灾隐患时,就设计出更安全的防火系统的人;他们更是在一片荒地上,能构想出未来城市蓝图的“建筑师”。EMBA的真正价值,就是催化这种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蜕变。它让你既能低头拉车,解决具体的业务难题;又能抬头看路,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聚焦到长江商学院,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恰恰是为这种“问题”与“可能性”的共舞而设计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理解其价值主张的两个层面:
维度 | 为解决“具体问题” (优术) | 为寻找“可能性” (明道、取势) |
---|---|---|
教授团队 | 拥有深厚行业经验和学术功底的教授,提供系统、前沿的商业知识与解决方案。 | 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洞察,引导学生思考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启发哲学层面的思考。 |
课程设计 | 聚焦金融、会计、营销、运营等核心商业模块,采用大量真实案例进行实战演练。 | 包含人文课程、领导力反思、海外学习模块,旨在拓宽视野,提升格局。 |
同学网络 | 可以找到能直接帮助解决业务难题的合作伙伴、供应商或客户,进行资源对接。 | 来自多元化背景的同学带来跨界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灵感,共同探索全新商业机会。 |
校友平台 | 庞大而活跃的校友网络,是解决企业发展中各类问题的强大“后援团”。 | 终身学习平台,持续提供前沿讲座与活动,帮助校友不断链接新趋势,发现新可能。 |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长江商学院的价值体系是立体而完整的。它既能满足你“求医问药”式的具体需求,也能支撑你“仰望星空”式的宏大愿景。它鼓励你带着问题来,更希望你带着更多的可能性离开。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报考长江EMBA,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还是为了寻找一种‘可能性’?”现在,答案已经清晰。这并非一个选择,而是一个起点和终点的关系。你完全可以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来,但这只是你踏入这扇大门的“门票”。真正的旅程,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被一个更大的世界所吸引,开始了一场关于可能性的无限探索。
最终,这段学习经历的最高价值,是实现个人领导力的蜕变——从一个被动应对问题的“解决者”,成长为一个主动定义问题、创造未来的“引领者”。你不仅学会了如何在现有的地图上找到最优路径,更重要的是,你获得了绘制新地图的能力和勇气。
因此,对于未来的申请者,我的建议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