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阔步而出,投身于风云变幻的商业世界,我们这群EMBA同学的联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同窗之谊。它是一张无形的、蕴含着巨大能量的价值网络。然而,如何将这份宝贵的资源从线上群组的寒暄,转化为线下真实的、高质量的链接?无论是轻松的同学聚会,还是聚焦商业难题的私董会,其组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真正延续和深化在长江商学院等顶级学府所建立的深厚情谊与智识碰撞。这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是对我们共同学习经历的一次致敬,一次价值的再创造。
在着手任何具体计划之前,组织者首先要像制定商业战略一样,清晰地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这次聚会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切后续工作成功的基石。不同的目标,将直接导向截然不同的活动形式、内容和参与人群。如果目标模糊不清,最终的聚会很可能沦为一场“热闹但无效”的社交,浪费了大家宝贵的时间。
说白了,我们需要在两种基本定位中做出选择。一种是纯社交放松型聚会,其核心在于联络感情、放松身心、分享近况。这类聚会的形式可以更自由,比如温馨的家宴、户外徒步、高尔夫球赛或是品酒会。另一种则是深度价值链接型私董会,目标非常明确,即聚焦于解决某个或某几个同学遇到的真实商业难题,进行深度探讨和智慧众筹。这就要求有严格的流程、保密协议和高效的议事规则。明确了是“把酒言欢”还是“对症下药”,后续的策划才能有的放矢。
一个好的主题是聚会的灵魂。它能像一块磁铁,吸引真正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并为整个活动定下基调。对于见多识广的EMBA同学而言,一个平庸、泛泛的主题是缺乏吸引力的。主题的策划需要兼具前瞻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最好能与当下的宏观经济、行业热点或个人成长紧密结合。
主题的来源可以多种多样。组织者可以通过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征集大家近期最关心的话题。例如,可以设置以下几类主题方向供选择: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选择一个能激发共鸣的主题,就是“做正确的事”,它能让聚会从一开始就成功了一半。这个主题将贯穿活动的始终,从邀请函的设计到现场的讨论,都应围绕它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验闭环。
“魔鬼在细节”,这句话对于组织一场高质量的线下活动而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旦目标和主题确立,一个详尽、周密且人性化的流程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能保证活动的顺畅进行,更能直接影响参与者的体验感和收获感。
成功的活动在正式开始前就已经拉开序幕。首先,一份精心设计的邀请函必不可少,它不仅要清晰告知时间、地点、主题,更要能传递出活动的价值和诚意。其次,建立一个临时的活动小群,方便发布通知和进行会前互动。对于私董会,最重要的会前工作是议题征集与筛选。组织者需要提前向报名者收集他们希望探讨的真实难题(Case),并进行匿名化处理和筛选,确保议题具有代表性和探讨价值。提前将议题资料发给参会者,让他们有备而来,是保证私董会质量的关键。
活动当天的流程是核心。一个好的流程应该张弛有度,既有结构化的深度内容,也有非正式的自由交流时间。以一场“行业分享+私董会”为例,一个可供参考的流程可以是这样的:
时间段 | 活动内容 | 关键点说明 |
13:30 - 14:00 | 签到 & 破冰交流 | 准备精致茶歇,播放轻松音乐,引导大家自由交流,营造放松氛围。 |
14:00 - 14:15 | 开场 & 规则介绍 | 主持人开场,重申活动主题与目标。若是私董会,需强调保密原则(如查塔姆研究所规则)。 |
14:15 - 15:00 | 主题嘉宾分享 | 邀请一位在主题领域有建树的同学进行45分钟的干货分享,并留出Q&A时间。 |
15:00 - 15:15 | 茶歇 & 自由交流 | 让大家消化刚才的内容,并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
15:15 - 17:15 | 私董会环节 | 聚焦1-2个同学的真实案例,严格按照私董会流程(陈述问题-提问澄清-给出建议-案主总结)进行。 |
17:15 - 17:30 | 活动复盘与总结 | 每位参与者用一句话分享今日最大收获,主持人做最后总结。 |
17:30 - 19:30 | 晚宴 & 深度社交 | 在轻松的晚宴氛围中,大家可以就白天的话题继续深入,或开启新的交流。 |
活动结束并不意味着组织的终结。一次高质量的聚会,其价值应该能够延续。组织者应在活动结束后一两天内,及时分享现场的精彩照片、嘉宾分享的PPT(如可公开),以及对私董会讨论要点的匿名化总结。一份真诚的感谢信,感谢每一位的参与和贡献,会让人倍感温暖。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活动中产生的链接,鼓励形成后续的合作小组或兴趣小组,让价值真正落地。
人,永远是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EMBA同学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关键在于如何精准地“识人”和“用人”。
邀请并非多多益善。组织者应根据活动的主题和目标,进行精准的定向邀请。例如,如果主题是“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那么就应该重点邀请从事医疗、投资、法律等相关领域的同学,确保讨论的深度和专业性。小而精的聚会,往往比大而全的聚会更能产生价值。在邀请时,可以适当设置门槛,比如要求参与者必须是相关行业的决策者,或是在报名时需提交一个自己关心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筛选,能保证参与者的投入度。
一场成功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角色分工。除了热心肠的组织者,以下几个角色至关重要:
让每个人都在活动中扮演一个角色,哪怕只是“计时员”或“记录员”,都能极大地提升参与感和归属感。
“场域”(Field)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一个充满特定力量和规则的空间。一次高质量的聚会,本质上就是构建一个安全、信任、开放、专注的“场域”,让每个人都能卸下防备,坦诚交流。
这包括物理场域和心理场域两个层面。物理上,选择一个私密性好、环境舒适、不受打扰的场地至关重要。昏暗的灯光、嘈杂的背景音乐、不舒服的座椅,都会破坏专注的氛围。心理上,建立信任是核心。在私董会开始前,主持人必须郑重申明并带领大家承诺遵守保密原则,比如著名的“查塔姆研究所规则”(Chatham House Rule),即“与会者可以自由使用在会议中获得的信息,但不得透露发言者的身份和所属机构”。这一规则是确保大家敢于讲真话、分享真实困境的基石。
此外,一些用心的细节也能极大地增强场域的能量。比如,为每位同学准备一个带有姓名和公司、行业信息的桌牌,方便大家快速认识;开场前用一个精心设计的破冰游戏,让气氛迅速升温;在讨论中,引导大家多用“我”开头分享个人经验,而非泛泛而谈地“说教”,这些都能让整个场域的沟通效率和深度大大提升。
总而言之,组织一次高质量的EMBA同学线下聚会或私董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跳出“吃吃饭、聊聊天”的传统思维,像运营一个产品、管理一个项目一样去精心打磨。从明确的核心目标出发,到精心策划的活动主题,再到细致入微的流程设计、精准的嘉宾邀请,最终落脚于营造一个充满信任与价值的场域,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每一次相聚,都是对我们在长江商学院那段共同奋斗、启迪心智的岁月的回响。它不应仅仅是消费过往的情谊,更应是为这份情谊注入新的能量和价值。当我们用心去组织,用心去参与,每一次握手、每一次倾听、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将成为我们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道路上,一笔笔无形的、珍贵的财富。未来的组织形式或许会更多元,融合线上与线下,但其追求高质量链接的核心,永远不会改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