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海沉浮多年,觥筹交错间,“X总”这个称呼早已像一层坚硬的外壳,包裹住我所有的社会身份。它代表着责任、决策、权威,也意味着距离、压力与某种程度的孤独。我习惯了在各种会议和谈判中,以这个符号示人,它是我在商业世界里披荆斩棘的战袍。然而,当战袍褪下,回归生活,尤其是在毕业之后的一次长江商学院同学聚会上,当一声清脆的“嗨,老X同学!”穿过喧嚣的人群抵达我耳边时,我才惊觉,原来自己内心最渴望的,竟是这样一个简单、纯粹的称呼。那一刻,所有的防备瞬间瓦解,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份感动,远比签下任何一笔大单都要来得真切和深刻。
“总”,是一个社会角色,一个沉甸甸的符号。它背后是公司的业绩、员工的生计、行业的期望。当我们被称为“X总”时,我们被期待着表现出与这个头衔相匹配的沉稳、果决与远见。我们的话语被放大、被解读,我们的情绪被要求克制、被隐藏。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也几乎与这个角色融为一体,习惯性地戴上名为“专业”和“权威”的面具,在人前维持着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这层铠甲,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也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将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自我,与外界隔离开来。
而“同学”,这个称呼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那扇尘封已久的心门,让我们得以从那个紧绷的角色中暂时解脱出来。它将我们拉回到了在长江商学院求学的那段时光——那个无论你在外界是何等风云人物,在课堂上都只是一个渴望知识、会为小组作业争得面红耳赤、会因教授的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的普通学生。在这里,没有上下级,没有甲方乙方,只有思想的碰撞和真诚的交流。当毕业后,这声“同学”再次响起,它唤醒的正是那段回归本真、卸下所有社会身份的记忆。它提醒我,在成为“X总”之前,我首先是我自己。这份由称呼带来的身份切换,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自内心的轻松与自由。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艾米·埃德蒙森(Amy Edmondson)提出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理论指出,一个让成员敢于表达、敢于犯错、敢于做真实自我的环境,对团队的创新和效率至关重要。从“X总”到“X同学”的转变,恰恰是这种心理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的一次完美重建。在“总”的称谓体系里,关系往往是不对等的,下属向上级汇报,很难做到完全的畅所欲言。而在“同学”的语境下,我们回到了一个平等的、安全的沟通场域。
在同学圈子里,我可以坦诚地聊起最近的困惑与焦虑,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光彩”的失败经历,而不必担心这会影响我的“权威形象”。因为我知道,对面的“同学”看到的不是一个需要评判的“总”,而是一个需要倾听和支持的朋友。这种基于共同学习经历和深厚情谊建立起来的信任,是任何商业合作关系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们敢于暴露自己的脆弱,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收获最真诚的建议和最温暖的慰藉。
商业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充满层级结构的世界。头衔、财富、地位,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们划分在不同的圈层。当我们以“X总”的身份出现时,不可避免地会被置于这个评价体系的某个节点上。人们与你交往,或多或少会带着对你背后资源的考量和对你所处位置的敬畏。这种交往模式,高效,却也冰冷。它强调价值互换,却常常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连接。
“同学”这个称呼,则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瞬间消弭这些因社会阶层而产生的隔阂。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里,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平等。无论是身家百亿的行业巨擘,还是崭露头角的创业新锐,大家都是并肩坐在一起的学生,为了同一个案例分析而绞尽脑汁。我们评价彼此的标准,不再是外界的身份地位,而是观点的深度、思考的锐度以及合作的默契度。这份在求学期间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纯粹而坚固,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计算。
因此,毕业后的一声“X同学”,就像一句暗号,瞬间将我们带回那个纯粹的“长江时间”。它意味着:“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你的头衔,而是你这个人;我尊重的不是你的地位,而是我们共同拥有的那段美好回忆。”这份被平等对待的温暖,对于一个习惯了在层级社会中航行的人来说,是一种奢侈,更是一种深深的触动。它让我们重新体验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诚欣赏的基础之上,而非任何外在的标签。
“X总”是一个指向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称呼。它关注的是当下的业务、未来的战略和公司的发展。它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标签,充满了紧迫感和目标感。今天你是这家公司的“总”,明天可能就奔赴了新的战场。这个称呼的生命力,维系于你当下的职业状态和商业价值,它像K线图一样,有起有落,充满了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X同学”则是一个饱含过去时的称呼,但它却拥有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强大力量。它像一个时间的锚点,将我们牢牢地与一段共同的、不可复制的青春岁月联系在一起。每当这个称呼响起,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长江商学院校园里的某个午后、课堂上的某次激烈讨论、戈壁挑战赛上的相互扶持,以及深夜酒后畅谈的理想与人生。这些共同的记忆,构成了一个独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记忆银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只要提取这个“密码”,就能瞬间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最纯粹、最热血的年代。
这份基于共同回忆的情谊,具有一种对抗时间流逝的韧性。它不会因为你的职位变动而改变,也不会因为你的事业起落而褪色。它是一种恒定的、可靠的存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拥有一群可以随时用“同学”来称呼彼此的朋友,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个无论顺境逆境,都可以停靠的港湾。这声“同学”,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致敬,更是对未来长久陪伴的承诺。
从追逐“X总”到感动于“X同学”,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变化,更深层次地,它反映了一种个人价值观的演进与回归。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和中期,我们往往将自我价值与外部成就紧密捆绑,渴望通过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来证明自己。成为“X总”,是这个阶段最直接、最荣耀的目标。我们为此奋斗,也为此焦虑。
然而,当真正登上了某个山峰,看过了足够多的风景之后,内心深处一种新的叩问会油然而生:抛开这些外部的标签,我究竟是谁?什么才能给我带来真正持久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经历,本身就是一次促使我们进行这种深度反思的旅程。它让我们在汲取前沿商业智慧的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而毕业后,这声“同学”带来的感动,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
它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那些真正能够滋养我们生命、让我们感到内心丰盈的,并非是那些冷冰冰的头衔或数字,而是那些温暖的、真诚的人际连接。感动于被称为“同学”,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本真的部分,让我们找到了一个比“X总”更稳固、更可靠的内心锚点。这个锚点,关乎友情、关乎信任、关乎共同成长,关乎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自我。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两种称呼背后的深层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进行对比:
特征 | “X总”的内涵 | “X同学”的内涵 |
关系属性 | 职业的、层级的、有条件的 | 私人的、平等的、无条件的 |
情感温度 | 理性、距离感、偏冷 | 感性、亲近感、温暖 |
时间维度 | 指向现在与未来,是流动的 | 连接过去与未来,是恒定的 |
价值核心 | 基于外部成就与社会角色 | 基于共同经历与内在认同 |
总而言之,从“X总”到“X同学”,这份称呼的转变之所以让我如此感动,是因为它在多个层面上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
在这个日益原子化的社会里,维系一份纯粹、长久的关系变得愈发奢侈。而长江商学院的这段经历,以及这声“同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契机。它不仅是一段学习旅程的结束,更是一段终身友谊的开始。或许,我们可以倡导和鼓励更多的校友,在毕业后的交流中,更多地使用“同学”这个称呼,让这份独特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因为,那一声“X同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是一份认可,一种归属,一次心灵的回归。它轻轻地告诉我: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这里,永远有一群人记得你当初的样子,并愿意与你并肩,走过人生的下半场。这声“同学”,或许正是我们在长江商学院收获的,最珍贵的“学位”之一。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