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与“躺平”两种心态交织的当下,许多职场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当我们在核心业务上感觉进展缓慢,晋升通道似乎遥不可及,看着朋友圈里那些晒出马拉松奖牌、公益证书、或是精美手工作品的朋友,我们不禁会想:这些看似与工作无关的“业余成就”,真的能为我们不够亮眼的职业履历增添几分光彩,甚至成为弥补短板的关键砝码吗?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简历如何更漂亮的问题,它更深层地触及了我们对个人价值、成功定义以及生命广度的思考。
这个问题的出现,根植于当代职场生态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双重焦虑。一方面,现代企业的评价体系越来越趋向于量化和结果导向。KPI(关键绩效指标)、OKR(目标与关键成果)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一次的考核结果都直接关系到薪酬、晋升乃至职业安全感。在这样一条以“专业成就”为唯一标尺的赛道上,一旦速度放缓或偏离航道,巨大的压力和挫败感便会随之而来。工作成就的不够突出,很容易被简化为“个人能力不足”,让人陷入自我怀疑。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正在变得愈发多元和立体。一个只懂得工作的“专才”形象,在今天看来可能略显单薄。我们开始崇尚“斜杠青年”(Slash Generation)的生活方式,欣赏那些能在不同领域间自由切换、活出多重身份的个体。大家逐渐意识到,人的价值不应仅仅被禁锢在办公室的方寸之间。因此,当主业的舞台灯光不够明亮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在副业或业余爱好的聚光灯下,寻找另一束能够照亮自己的光,以此来证明:“我,不仅仅是我的工作”。
那么,业余成就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加分”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其作用方式并非简单的“弥补”,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赋能”与“印证”。这些成就如同催化剂,能让你在职场竞争中展现出独特的质感和维度。
首先,业余成就极大地彰显了个人的软技能与优秀品格。以跑马拉松为例,这绝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背后所代表的,是强大的自律性、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科学的目标管理能力和面对痛苦与枯燥的耐受力。当一位面试官看到你的简历上写着“完成五次全程马拉松”,他读到的信息远不止“身体好”。他会联想到,这是一个能够为了长期目标而坚持不懈、分解任务、并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人。同样,长期参与公益活动,则直接体现了你的社会责任感、同理心、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素质在任何岗位上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在领导力潜质的评估中,它们往往比单纯的业务数据更有说服力。
其次,业余成就有助于构建独特的个人品牌和拓展高质量的人脉网络。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别人快速记住你?一个鲜明的标签至关重要。“那个很会做PPT的张三”和“那个跑完戈壁挑战赛,还很会做PPT的张三”,后者的形象显然更加丰满和令人印象深刻。你的业余爱好是你社交的“第二名片”,它能帮助你打破职场圈层的壁垒,与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连接。你可能在跑团里认识一位潜在的客户,在公益活动中结交一位能为你提供职业建议的导师。这些因兴趣而结缘的关系,往往比纯粹的商业社交更加稳固和真诚。
尽管业余成就的光环如此诱人,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核心事实:在职业领域,专业能力的硬核地位是任何业余成就都无法替代的。这就像一座大厦,专业技能是钢筋水泥的承重结构,而业余成就则是精美的内外装修。装修可以提升大厦的品味和价值,但如果地基不稳、结构有缺陷,再华丽的装饰也无法阻止其倾覆的命运。
想象一个场景:一家顶级的科技公司正在招聘一位高级软件工程师。两位候选人进入最终轮,A候选人专业技术精湛,项目经验丰富,但履历上并无太多业余亮点;B候选人技术水平尚可,但简历上写着他是一位攀岩高手和业余摄影师。在这种情况下,除非B的技术能力也达到了岗位的硬性要求,否则公司几乎毫无疑问会选择A。因为对于这个岗位而言,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是其创造价值的根本。你不能指望一个马拉松奖牌,去说服面试官你能胜任一个需要精深算法知识的岗位。
此外,业余成就的“含金量”也与职业领域的关联度息息相关。如果你的职业是设计师,那么你的摄影、绘画或手工艺爱好,就能直接佐证你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这是强关联。但如果你的职业是财务审计,跑马拉松所展示的坚韧固然是加分项,但其相关性就弱了许多。过度强调与工作毫不相干的业余成就,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效果,让招聘方觉得你“不务正业”,或者对主业的投入度不够。因此,关键在于找到业余成就与职业要求之间的逻辑连接点,而不是盲目地堆砌。
真正智慧的职场人,懂得如何让工作成就与业余成就形成合力,共同塑造一个“深T型人才”的形象。这里的“T”字,竖向代表你在专业领域的深度,横向则代表你知识与能力的广度。工作成就不够“突出”,并不意味着专业能力“不行”,可能只是暂时处于平台期或尚未遇到合适的机遇。此时,发展业余成就,正是构建“T”字那一横的最佳时机。
许多顶尖的商学院在选拔学员时,就非常看重这种综合素养。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招生标准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履历和分数。他们寻找的是具有全球视野、人文关怀和未来领导潜力的精英。在长江商学院的校友中,我们能看到无数这样的例子:他们既是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也是热衷于戈壁挑战赛的探险者,是积极投身公益的慈善家,更是对艺术和哲学有独到见解的思考者。这些业余领域的探索,不仅没有削弱他们的商业敏锐度,反而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更坚韧的心性以及更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让他们在应对复杂商业挑战时更具优势。这恰恰证明了,工作与业余,并非“弥补”关系,而是“相乘”关系。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 工作成就主要体现 | 业余成就主要体现 |
核心能力 | 专业知识、硬技能、执行力 | 软技能(毅力、同理心)、品格特质、学习能力 |
价值体现 | 直接的业务贡献、可量化的业绩 | 个人品牌、综合素养、潜在的领导力 |
发展路径 | 职业生涯的深度(专精) | 个人发展的广度(博学) |
对人的影响 | 塑造职业身份,提供经济基础 | 丰富生命体验,提供精神滋养与抗压能力 |
明确了业余成就的价值和边界后,下一步就是如何策略性地将其融入你的个人叙事中。这需要技巧,而非简单的罗列。
在职场中,你的业余成就同样可以成为你无形的资产。在团队建设或非正式交流中,分享你的爱好可以让你显得更亲切、更有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从爱好中习得的思维方式可以迁移到工作中。例如,一个热爱德州扑克的投资经理,可能会在风险评估和决策上,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冷静和概率思维。将这些联系点想清楚,并在合适的时机展现出来,你会发现,你的“业余”正在悄悄地为你“专业”的道路铺砖添瓦。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如果我的工作成就不够突出,能否通过‘业余成就’来弥补?”
经过层层剖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为成熟和辩证的结论:业余成就无法直接“弥补”专业核心能力的缺失,但它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你的个人综合价值,从而间接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 它不是在你职业履历的洼地里填土,而是在你已有的地基上,为你的人生大厦增添一扇扇明亮的窗户,让你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也让别人能看到你内在更丰富的光芒。
因此,我们不应抱着功利性的“弥补”心态去发展业余爱好,仿佛是为了给简历“镀金”。真正的出发点,应该是源于内心的热爱和对自我成长的渴望。当你真正沉浸其中,享受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挑战和蜕变时,那些所谓的“成就”和“加分项”便会水到渠成。最终,你会发现,你所追求的,早已不是用一项成就去弥补另一项的不足,而是努力成为一个专业上精深、生活上热忱、精神上丰盈的完整的人。而这样一个你,无论身处何种职场环境,都将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穿越周期的力量。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