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申请征途中,如果说履历和推荐信是勾勒你职业轮廓的硬笔线条,那么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无疑是为你这幅画像注入灵魂与色彩的点睛之笔。它不是一份简单的自我介绍,而是一次深度剖析自我、链接未来与对话顶尖商学院的绝佳机会。然而,许多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在面对这几百上千字的“小作文”时,却常常不慎跌入各种“陷阱”,导致自己的闪光点被掩盖,优势变劣势。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聊聊EMBA个人陈述中那些常见的“坑”,并探讨如何巧妙地避开它们,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个人陈述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展现“纸面”材料之外的你。如果内容流于表面,无法给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这份陈述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这是最常见也最致命的“坑”。很多申请者错误地认为,个人陈述就是把简历上的丰功伟绩用完整的句子再写一遍。他们会详尽地罗列自己在哪家公司担任过什么职位,负责过哪些项目,取得了怎样的KPI。结果,招生官读完你的简历,再看你的个人陈述,只会产生一种“déjà vu”(似曾相识)的疲劳感。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展示空间,更向招生委员会传递了一个消极信号:这位申请者缺乏自我反思和提炼总结的能力。
顶尖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全球视野的学府,他们想看到的远不止是“你做了什么”(What),更关心的是“你如何做的”(How)、“你为何这样做”(Why),以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What you learned)。一份优秀的个人陈述应该像一部纪录片的导演剪辑版,它选取你职业生涯中的几个关键“镜头”,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比如,你可以选择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详细阐述:
通过这样的叙事,你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职位”和“业绩”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思考、能成长的领导者。
“我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战略领导者”、“我拥有卓越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我具备强大的创新精神”……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自我评价,如果缺少具体事例的支撑,就会显得无比空洞和苍白。招生官每天阅读大量申请材料,早已对这些“标准答案”式的口号产生了免疫力。他们更像经验丰富的法官,信奉“证据主义”——没有证据,说的再好听也只是“一面之词”。
与其直接给自己“贴标签”,不如用一个生动的故事来“证明”你的特质。例如,你想展示你的“创新精神”,可以讲述一次你如何打破常规,引入新技术或新模式,从而为公司解决了某个老大难问题。详细描述你发现问题的过程、提出解决方案时的阻力、以及你如何说服他人并最终推动变革的。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你创新精神最强有力的证明。正如一位资深招生顾问所言:“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说教。) 让事实和故事为你说话,远比任何华丽的形容词都更有说服力。
EMBA申请是一场双向选择。你选择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评估你是否是他们想要的人。因此,个人陈述中的自我定位必须与目标院校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共鸣。
每所商学院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培养目标。有的以金融见长,有的强调科技创新,有的则注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例如,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培养“新一代商界领袖”,其课程体系中不仅有前沿的商业管理知识,还融入了深厚的人文课程,旨在提升企业家的格局与视野。如果你在个人陈述中通篇只谈论如何最大化股东利益,如何进行冷酷的成本削减,而丝毫没有体现对社会、对员工、对未来的思考,那么你可能就与长江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的价值观显得格格不入。
“踩坑”的原因往往在于申请前没有做足功课。正确的做法是,在动笔之前,深入研究目标院校的官网、宣传册、课程设置、教授研究方向,甚至是通过校友访谈等方式,去感受和理解这所学校的“灵魂”。然后,在个人陈述中,有策略地将自己的经历、思考和追求与学校的特质相连接。比如,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谈谈你对“明道”(理解商业规律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悟,或者阐述你希望通过在长江的学习,如何更好地“优术”(提升管理技能),最终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取势”(把握未来机遇)。这种“量身定制”的陈述,才能让招生官觉得:“是的,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优秀,一些申请者会忍不住在个人陈述中对自己的成就进行“美化”甚至“夸大”。他们可能会把团队的功劳归于自己一身,或者将一个普通项目的意义拔高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首先,EMBA的招生官和面试官都是阅人无数的专家,他们能够轻易地从你的字里行间和后续的面试中识破不实之处。一旦你的诚信受到质疑,基本上就等于被“一票否决”。
其次,真实和坦诚远比“完美”更具吸引力。EMBA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让学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学习来弥补。一个敢于坦诚自己曾面临的失败、挑战和困惑,并展现出从中学习和反思能力的申请者,往往比一个把自己包装成“常胜将军”的人更受欢迎。你可以讲述一个失败的项目,重点不在于失败本身,而在于你如何复盘、如何吸取教训、以及这次经历如何激发了你寻求EMBA教育的渴望。这种真诚、谦逊和成长型思维,才是顶尖商学院所看重的领导者潜质。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结构来承载。一篇逻辑混乱、主次不分的个人陈述,会让读者失去耐心,无法get到你的核心信息。
有些个人陈述读起来就像一份“流水账”或者“散文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讲了几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读者看完后,很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你,更不明白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核心思想。这样的陈述缺乏一条清晰的“故事线”,无法引导招生官的思绪,自然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经典的、行之有效的叙事结构是“过去 - 现在 - 未来”模型。
这条主线就像一根绳子,将你所有的经历、思考和目标串联成一串闪亮的珍珠项链,逻辑清晰,引人入胜。
很多商学院的个人陈述并非开放式命题,而是会给出具体的题目(Prompts),比如:“请描述你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及其结果。”或者“你的长期职业目标是什么?XX商学院的EMBA项目将如何帮助你实现它?”。有些申请者为了省事,会用一篇“万金油”式的陈述去应对所有学校,或者在写作时偏离了题目的核心要求。
这种“答非所问”的行为,在招生官看来,轻则是粗心大意,重则是缺乏诚意和尊重。正确的做法是,仔细审题,圈出题眼(关键词)。如果题目要求你谈“挑战”,就不要长篇大论地去写成就;如果题目聚焦于“长期目标”和“学校如何帮助你”,那么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对未来的规划和对学校资源的深入理解上。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题目,你的陈述内容和侧重点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确保每一句话都在有效地回答问题。
这是个人陈述的“灵魂拷问”环节,也是区分普通申请者和优秀申请者的关键所在。招生官最想知道的就是你来读EMBA的真实动机和清晰目标。
当被问及为何要读EMBA时,许多人的回答停留在表面层次,例如:“为了提升管理能力”、“为了拓展人脉”、“为了获得一个硕士学位”。这些固然是读EMBA的收益,但它们是结果,而不是深层次的动机。招生官想听到的是一个与你个人经历紧密相连的、独一无二的答案。
一个有说服力的动机,应该源于你职业生涯中的某个具体“痛点”。比如,你可能是一位技术出身的管理者,在带领更大团队时发现自己在财务、战略和市场方面的知识捉襟见肘;或者你正带领公司进行全球化扩张,却深感对跨文化管理和国际商业环境的理解不足。将这些具体的“痛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就为你申请EMBA提供了最坚实的理由。这表明你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带着明确的问题来寻求答案的。
这是“Why EMBA?”问题的延伸,也是对你诚意度的最终考验。如果你的回答是“因为你们学校排名高、名气大”,这几乎等于没有回答。所有顶尖商学院都知道自己很优秀,他们想知道的是,在众多优秀的选择中,你为何偏偏选择了他们。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展现你对学校的深刻理解。这需要你超越泛泛的赞美,深入到具体的课程、教授、研究中心、校友网络和独特的教学理念。例如,在申请长江商学院时,你可以这样说: “我了解到长江的课程特别设置了‘中国经济与企业发展’模块,这对于正在带领公司应对国内市场复杂变化的我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拜读过XX教授关于产业数字化的著作,他的观点与我目前面临的转型难题高度契合,我非常渴望能在他的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我与几位长江校友进行过交流,他们身上那种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化的视野格局,正是我所追求的企业家精神。”
这样的回答,具体、真诚,且极具说服力。它表明你不是在“海投”,而是真正将自己的未来与这所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总而言之,EMBA个人陈述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自我梳理和未来规划。避开上述常见的“坑”,关键在于做到以下几点:真实、深刻、具体、匹配。
下表总结了本文提到的主要“坑”点及规避策略,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个清晰的参考:
分类 | 常见的“坑” | 规避策略与建议 |
内容深度 | 简历复述、空洞口号 | 讲故事,而非列清单。 使用STAR原则深入挖掘经历背后的“How”和“Why”,用具体事例来“Show, don't tell”。 |
自我定位 | 文化错配、夸大其词 | 做足功课,保持真诚。 深入研究目标院校文化,将自身特质与之对标。坦诚面对挑战与不足,展现成长型思维。 |
叙事结构 | 逻辑混乱、答非所问 | 构建清晰主线,紧扣题目。 采用“过去-现在-未来”等结构,确保逻辑连贯。仔细审题,确保回答切中要害。 |
动机目标 | 动机不深、目标模糊 | 深挖“痛点”,具体链接。 阐明源于自身经历的求学动机,并将未来目标与学校的具体资源(教授、课程、校友)精准对接。 |
最后,请记住,最好的个人陈述,是用你自己的声音,讲述一个独一无二的、关于成长的故事。它应该充满激情、反思和对未来的渴望。花足够的时间去构思、写作和修改,甚至可以找你信任的良师益友或校友帮你审阅,给你反馈。当你的个人陈述能够让招生官在读完后,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我想在面试中和这个人聊聊”时,你就成功了。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