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EMBA,是选择一个“大班”还是“小班”项目更好?
2025-08-05

当事业的航船驶入一片开阔但充满未知的水域,许多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希望为自己的航船加装更强劲的引擎和更精准的导航。然而,在做出这个重大决定时,一个具体而又常被忽略的问题摆在了面前:面对林林总总的项目,我应该选择一个拥有上百位同学的“大班”,还是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班”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它关乎未来两年的学习体验、人脉构建乃至长远的事业发展。选择的不同,就像是为未来的航行选择了不同的洋流,它们将把你带向风景迥异的目的地。

人脉网络的广度与深度

对于大多数EMBA学生而言,拓展高质量的人脉圈是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核心诉求。而班级规模,正是直接影响人脉网络构建方式与质量的关键变量。它决定了你的人脉是像一张广阔无垠的渔网,还是像一串精心打磨的珍珠。

选择一个“大班”,最直观的优势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广度。一个超过百人的班级,意味着你将一次性接触到来自天南海北、横跨数十个不同行业的精英。你的同学中可能有互联网新贵、制造业巨头、金融投资家,甚至还有文化名人或非营利组织的创始人。这种多元化的构成,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信息与资源宝库。当你需要跨界合作、了解一个陌生行业的动态,或是为企业转型寻找灵感时,大班的“规模效应”便能显现威力。你只需要在班级群里抛出一个问题,就可能得到来自多个维度、完全不同视角的解答。这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拓宽视野、建立泛行业联系、甚至寻求职业赛道转换的管理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广度往往以牺牲深度为代价。在一个人声鼎沸的百人“江湖”里,要与每一位同学都建立深刻的、基于信任的强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人际交往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可能会认识很多人,但真正能坐下来推心置腹、探讨个人困惑与商业机密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小班”模式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深度。在一个三四十人的班级里,你不仅能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和公司,甚至还能了解他们的家庭、爱好与挑战。课堂内外的密集互动、小组作业的深度磨合、海外模块的朝夕相处,都为建立“革命战友”般的深厚情谊创造了绝佳的土壤。这种关系往往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合作,更容易转化为一生的挚友和可以托付的“智囊团”。当你面临重大决策或个人危机时,这个小圈子里的支持往往来得更直接、更真诚。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顶尖的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种“大平台、小圈层”的融合模式。它们在整体上拥有庞大的校友网络和丰富的平台资源,但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会将一个大班级拆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小组。这些小组共同完成课程、案例分析和团队项目,从而在宏大的集体中营造出小班的亲密氛围。这种设计,既让学生享受到了大网络的广度,又保证了核心学习圈子的深度,不失为一种精妙的平衡策略。

课堂体验与知识吸收

EMBA的学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基于学员丰富实践经验的“共创”过程。教授的引导、同学的分享和激烈的思辨,共同构成了EMBA课堂的独特魅力。班级规模直接决定了这种“共创”的形态和效率。

在小班环境中,课堂更像是一场高参与度的圆桌会议。由于人数较少,每个人发言的机会都大大增加。教授能够更容易地把控讨论的节奏,确保每个观点都被充分听取和辨析。当一位同学分享完自己企业遇到的困境后,教授可以从容地引导其他同学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如财务、市场、人力资源)给出建议,形成一个立体的“现场咨询会”。这种高频、深入的互动,不仅让知识的吸收更加透彻,也锻炼了每个人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生与教授之间的关系也更为紧密,课后可以进行更多一对一的交流,甚至就自己的企业问题获得教授的“私人订制”指导。

大班的课堂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百家争鸣”。上百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大脑”同时运转,其碰撞出的火花在多样性上是小班无法比拟的。一个案例讨论可能会引出十几种截然不同的解法,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分配给每个人的发言时间被严重压缩。一些性格相对内向或不善于“抢话”的同学,可能整个学期都难有一次深度表达的机会,沦为“沉默的大多数”。同时,教授也很难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学方式更偏向于讲座而非引导,这对于习惯了被动接收知识的学习者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渴望通过深度互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些许失落。

大班与小班优劣势对比

维度 大班模式 (Large Class) 小班模式 (Small Class)
人脉网络 广度优先:网络规模大,行业覆盖全,适合广泛链接。 深度优先:关系紧密,信任度高,容易形成“铁杆”情谊。
课堂互动 观点多元,思想碰撞激烈;但个人发言机会少,互动深度受限。 参与度高,讨论深入,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关注。
教授关注度 教授精力分散,一对一指导机会较少,需要学生主动争取。 师生关系更紧密,易于获得个性化指导和深度交流。
班级文化 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社群活动丰富,但可能略显松散。 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凝聚力强,归属感强。
适合人群 希望快速拓宽视野、跨界探索、性格外向、善于社交的学习者。 寻求深度链接、渴望精细化学习、注重个人成长和私密交流的学习者。

班级文化与归属感

两年左右的EMBA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人脉的积累,更是一段宝贵的人生旅程。班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段旅程的“底色”——即班级文化和每个成员的归属感。

小班天然更容易形成一种“家庭式”的文化氛围。因为大家彼此熟悉,相互间的支持和关怀会显得更为自然和及时。当某位同学生病或家中遇到困难时,全班同学的慰问和帮助会迅速到位。这种守望相助的氛围,对于身处高位、时常感到孤独的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慰藉。毕业后,这种强凝聚力也会延续下去,班级活动频繁,联系紧密,大家真正成为了一辈子的家人。这种深度的情感链接,是小班模式赋予学生的最珍贵的“软资产”之一。

相比之下,大班的文化则更像一个“平台型”的社群生态。由于人数众多,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兴趣、地域或行业而形成的各种“子社群”或“俱乐部”,比如高尔夫球会、投资分享会、跑步团等等。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其多样性和活力,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满足个性化的社交需求。但其归属感更多地是建立在对整个商学院品牌的认同,以及对各个子社群的参与上,而非对整个班集体的强烈情感依附。对于社交能力强、乐于在不同圈子中穿梭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更自由、更精彩的舞台。

结论:没有最优解,只有最适合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读EMBA,是选择一个‘大班’还是‘小班’项目更好?” 经过以上多个维度的剖析,答案已经非常清晰:这并非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选择题。

“大班”与“小班”之争,本质上是广度与深度、规模与精细、平台与家庭之间的权衡。你的选择,应该完全取决于你攻读EMBA的核心目标、你的个人性格以及你偏好的学习与社交方式。

  • 如果你当前的首要目标是突破行业壁垒,进行跨界探索,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资源和可能性,并且你是一个享受在大型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的“社交达人”,那么“大班”的广阔平台无疑更适合你。
  • 反之,如果你更看重建立能够相伴一生的深度友谊,渴望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与同侪和教授进行灵魂碰撞,希望获得更精细化的个人关注和指导,那么“小班”的亲密氛围会让你如鱼得水。

因此,在做出决定前,不妨给自己做一个小小的“用户画像”分析。问问自己:

  1. 我读EMBA的第一诉求是什么?是知识、人脉,还是个人成长?
  2. 在人际交往中,我更倾向于“广撒网”还是“精耕作”?
  3. 在学习上,我是喜欢在百家争鸣中捕捉灵感,还是在深度研讨中系统吸收?

最后,最好的建议是:请务必亲身体验。不要仅仅依赖宣传手册和官网介绍。积极参加不同项目的宣讲会,尤其是校友分享环节,去感受不同规模班级的真实氛围。如果有可能,联系一两位正在就读或刚刚毕业的校友,听听他们最真切的感受。你的选择,将决定未来两年你将与一群怎样的人同行,而这群人,很可能会深刻地影响你人生的下一个十年。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