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所商学院的名字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紧密相连时,它的每一个战略动向都足以引人瞩目。长江商学院,这所诞生于中国经济腾飞时代的顶级学府,早已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摇篮。它的“全球化”战略,如同其校友们所执掌的企业一样,充满了雄心与远见。从纽约到伦敦,长江商学院的足迹已经跨越了亚洲、北美和欧洲。那么,当这盘全球布局的大棋走到今天,下一步棋,究竟会落在哪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大洲呢?这不仅是对长江商学院未来路径的探寻,更是对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知识与资本流动方向的一次深刻洞察。
如果说要在全球寻找一片增长潜力最大、最富想象空间的土地,非洲无疑是许多战略家眼中的“应许之地”。长期以来,这片大陆被贴上了贫困与动荡的标签,但如今,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于致力于“取势、明道、优术”的长江商学院而言,非洲大陆所蕴含的“势”,正是其全球化战略中不可忽视的巨大引力。
首先,非洲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是无可比拟的。超过13亿的人口,其中60%在25岁以下,这构成了全球最年轻的大陆。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非洲将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中产阶级的壮大,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移动支付,从电子商务到清洁能源,几乎所有领域都呈现出“蓝海”市场的特征。对于长江商学院庞大的校友网络——一群掌握着巨大资本和产业资源的中国企业家来说,非洲无疑是下一个事业版图的绝佳开拓地。在这里设立教学点或研究中心,不仅能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前沿的在地化商业智慧,更能将非洲本土的创业精英吸引进来,形成一个双向赋能的知识生态系统。
其次,中非之间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为长江商学院的进入铺平了道路。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到中非合作论坛的丰硕成果,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大量的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但他们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如何跨越文化鸿沟?如何实现本地化管理?如何应对复杂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这些问题,恰恰是商学院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长江商学院可以凭借其对中国企业发展模式的深刻理解,结合对非洲本土商业环境的研究,开发出独一无二的课程体系。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的本质不是‘知’,而是‘行’”。长江商学院若能在非洲落地,其提供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是连接中非商业领袖的桥梁。
拉丁美洲,这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大陆,在经济上同样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它既是全球重要的自然资源供应地,又拥有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中国而言,拉美是保障能源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制造和中国资本的重要目的地。因此,将全球化的下一站选在拉美,对于长江商学院来说,同样是一个充满战略想象力的选择。
从战略资源的角度看,拉美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巴西的铁矿石、大豆,智利的铜,阿根廷的锂……这些都是支撑现代工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关键原材料。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将长期存在。进入拉美,意味着长江商学院能够更贴近这些核心产业的上游,为其校友中的制造业、能源和科技企业提供关于资源战略、跨境并购和供应链管理的深度洞察。在这里,学员们不仅能学习到宏观的经济理论,更能亲身感受全球资源博弈的脉搏,理解一个企业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确保其战略安全。
另一方面,拉美的市场活力和数字化转型浪潮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尽管面临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确定性等挑战,但拉美地区的电子商务、金融科技(Fintech)和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像巴西的Nubank、阿根廷的Mercado Libre等本土科技巨头的成功,证明了这片土地的创新潜力。长江商学院一直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颠覆者”为己任。在拉美设立据点,可以帮助中国的新经济企业更好地理解当地用户习惯和市场规则,同时也能将拉美的创新案例和创业者引入长江的全球课堂,丰富其关于新兴市场创新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如果说非洲和拉美代表着远方的机遇,那么东南亚则是家门口的“必争之地”。地缘上的毗邻、文化上的亲近以及经济上的高度互补,使得东南亚成为长江商学院深化其亚洲影响力、构建更稳固全球化根基的逻辑延伸。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将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一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这个框架下,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的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对于长江商学院来说,这意味着一个统一且充满活力的“大市场”已经形成。其校友企业在东南亚的布局早已开始,从越南的制造业工厂,到印尼的电商平台,再到新加坡的金融科技中心,处处可见中国资本和商业模式的身影。在新加坡或雅加达这样的枢纽城市设立一个区域中心,能够最直接、最高效地服务于这一庞大的需求,提供关于跨区域管理、供应链整合以及数字贸易等方面的课程,可谓是“顺势而为”。
此外,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新加坡,聚集了大量华人商业精英,他们与中国有着天然的文化和血脉联系。长江商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一个连接中国大陆、港澳台与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的顶级交流平台。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儒家商业文明,更能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下,探讨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创新。正如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教授一直强调的,商学院需要关注“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而如何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协同与文化共荣,正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深耕东南亚,将使长江商学院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拥有更强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各个潜在目的地的优劣,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大洲 | 战略机遇 | 面临挑战 | 与长江优势契合度 |
非洲 | 巨大的人口红利、蓝海市场、中非经贸关系紧密、增长潜力最大。 | 基础设施薄弱、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巨大、商业环境复杂。 | 高。能精准服务“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并挖掘本土创业新星,符合其培养颠覆者的定位。 |
拉丁美洲 | 丰富的战略资源、庞大的消费市场、数字化转型加速。 | 经济波动大、保护主义抬头、语言和法律障碍、地缘政治风险。 | 中高。能为实体和科技企业提供供应链和市场洞察,但文化和语言壁垒较高。 |
东南亚 | 地缘优势、RCEP政策红利、文化相近、数字经济蓬勃。 | 市场竞争激烈、各国发展不均衡、地缘政治敏感。 | 高。是现有亚洲战略的自然延伸,能有效利用华人商业网络,风险相对较低。 |
综合来看,长江商学院的全球化棋局,下一步棋的落子点充满了多种可能性,每一种选择都对应着不同的战略考量和未来愿景。
重申本文开篇的探讨,预测长江商学院的下一步棋,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猜测,更是对其核心使命和未来方向的思考。这所商学院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致力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重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最终选择哪个大洲,其核心目的都不会改变:为来自中国、连接世界的商业领袖提供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的独特价值。
如果非要做出一个预测,或许非洲和东南亚的可能性会稍高一些。前者代表着未来的“增量”,后者代表着现有的“存量”优化,二者分别对应着风险与机遇的极致和稳健与发展的平衡。也许,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讨,长江商学院是否会采取一种“双线并行”的策略,即在东南亚设立区域总部以深化亚洲根基,同时在非洲启动轻量级的项目或研究中心进行前瞻性布局。毕竟,对于真正的棋手而言,棋盘上从来不止一步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