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学院新闻  

2021年度盘点|日新之谓盛德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国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随着中央促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渐次展开,全社会持续广泛关注,各方积极探索实践,“共建、共享、共富”成为社会强音。

“进入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可能需要每个企业与机构对于自己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做一个全面的审视、更新、变革与提升。”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教授指出。

从2002年11月21日创办的第一天起,长江便把“引领全球管理教育创新与发展,培育新一代商界领袖精英,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社会功能置于核心位置。十九年来,围绕商学院的社会责任及功能,长江沉淀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实践与创新。2021年,长江商学院在推动社会创新,助力共同富裕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与实践,又迈出了责任担当的坚实一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站在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回望我们的2021,我们期望仅从长江战略重点之一“社会创新”着手,将长江在社会创新领域所进行的学术思考、相关实践、探索和创新做一轮回顾和盘点,借此与社会同仁共勉,互学互鉴,为实现共同富裕献计献策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术思考

2021年,项兵院长就共同富裕和社会创新问题发表了多篇署名文章,分享了他关于此问题的观察、研究与思考。

● 《以全球视野探求共同富裕》(《财经》杂志第615期封面文章,2021年6月21日刊);

● 《全球视野下的共同富裕:聚焦高品质包容性创富》(《财经》杂志第621期,2021年9月6日刊);

● 《社会创新:长江商学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公益时报》2021年9月7日刊);

● 《“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可供全球借鉴的中国元素》 (《第一财经日报》2021年10月13日刊);

“共同富裕”已成为最受关注的全球性重要话题之一。社会创新在未来的共同富裕之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社会创新的核心是通过跨界协作整合整个社会资源(政府、企业、NGO、公民社会及国际组织),以寻求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其中,企业是重要的一环。新时代下,企业在责任担当、社会功能及社会创新等方面,或需新的突破。2021年,长江教授们也给出了研究与思考: 

● 阎爱民教授《企业家更应具备上进之心和向善之心》(《公益时报》);

● 滕斌圣教授《共同富裕之路,完善分配与要素平衡缺一不可》(《财经》杂志APP);

● 朱睿教授《促进中国第三次分配的背景分析与发展思考》(《公益时报》);

● 刘劲教授《如何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一财经日报》);

......

实践探索

创办至今,长江商学院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管理教育创新方面做了从1.0到4.0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1

2005年全球首家将人文课程系统引入商学教育,奠定公益与慈善、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创新的基石。

长江商学院创办的初心之一是:“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并积极拥抱创新的世界级商业领袖。”长江迈出的第一步是于2005年将人文课程(哲学、宗教及历史)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这在全球属于首创,当时的考量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首先,善由心生。

企业家唯有心怀同理心、恻隐之心、悲悯之心与感恩之心,唯有内生的向善与自觉的担当,而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强制监督与强力约束,才能铸就真正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商业领袖。

从这个意义而言,人文底蕴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前提,也是公益与慈善及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的一个基石。

第二,现有商业决策的基本原则及框架,相对短视。

早在2012年,项兵院长即提出了对“人类集体短视”的顾虑。世界现有商业及政治激励体系令商政领袖相对聚焦当下成效和短期利益,而对攸关人类长远发展的问题或许重视不足。人文课程带来的历史观可为企业决策者带来更为长线的思维,这有助于应对人类集体短视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及其他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当时传统管理教育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课程设计过于关注如何挣钱的“优术”,对于为什么挣钱、企业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功能、财富如何使用等相关“明道”问题重视不足,长江将人文课程系统引入管理教育,希望借此推动世界管理教育由“术”而“道”的变革。

早在2009年,项兵院长在《经济观察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财富的创造、应用与处置》,即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长江重视引导学员关注财富的整个循环,从如何挣钱、为什么挣钱,到财富如何使用;强调企业家在创造财富上要取之有道,在财富使用与处置上更要富有责任感与人文关怀。这对于打造面向未来的共同富裕社会,可能至关重要。

第四,人文底蕴是通过全球价值对接实现整合全球资源的一个必要条件。

中国再次崛起需要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全球担当及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家。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家的全球价值对接能力,而实现价值对接的基础是人文底蕴。同时,提升企业家的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长江商学院志在培养的企业家,既不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工具,也不是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经济“动物”,而应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富翁”。人文精神可以帮助企业领军人物超越富足的生活(Rich Life),迈向丰盈的人生(Enriched Life)。

探索2

2010年把公益及慈善课程带入学位课程,聚焦培育企业领军人物以及职业经理人的公益捐赠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以人均收入、福利和社会公共支出等方面指标考量,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值得关注的是,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从2003年起就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更是升至0.491,在当时全球大经济体中基尼系数排名第二,仅次于巴西。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已成为全球收入不均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基于这些思考与观察,长江于2010年起开始将公益与慈善课程系统引入商学教育。

● 2010年,长江首创设立48小时公益学时制度,要求所有EMBA学员必须修满48小时公益学时方可准予毕业。

● 2014年,再度首创性地将公益慈善课列为EMBA的开学第一课。

● 2017年,将“公益学时制度”和“公益第一课”引入MBA项目和FMBA项目,规定MBA学员须完成24小时公益活动方能毕业。至此,公益学时制度基本推广到学院所有学位项目,所有EMBA、MBA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便是“公益慈善课程”。

● 同时,长江首创公益奖学金(2002年)、长江公益基金(2009年),长江公益奖(2014年)等引领式创新,不断拓展商学教育逻辑,重视财富使用的公益与责任,倡导“无公益,不长江”。

长江一系列公益与慈善课程的融入,对于提升现有一代及未来新生代企业家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自觉慈善捐赠,发挥第三次分配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无公益,不长江”已成为长江商学院文化的重要DNA,成为长江人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2008年汶川地震中,长江校友和校友企业、教授员工共捐款4.3亿元,占中国机构捐款7%;

● 2020年,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行动中,长江校友体现出了极大的担当精神与人文关怀。在学院的倡议、呼吁、组织下,纷纷捐款捐物资,截至2020年4月,长江校友企业累计捐赠逾40亿元;

● 2021年7月,河南灾情。各校友企业、校友组织和班级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调动资源抗洪救灾。截至2021年8月2日不完全统计,长江校友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赠资金和物资近13亿元。

达则兼济天下。我们不仅希望倡导企业家捐钱捐物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企业家们能将其丰富的管理经验与能力带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中,再通过他们手中的资源及影响力产生“杠杆效应”,将这种理念拓展到企业、家庭乃至全社会;通过培育企业家向上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企业价值取向,使得社会责任和人文担当的精神深深烙在企业家人生的价值观与企业的现有管理和长远规划中。

探索3

将社会创新课程引入管理教育。这是长江商学院重视商学教育的社会功能,推动全球管理教育变革的又一项引领式创新。

● 2016年,长江成为全球第一家将“社会创新课程”列为EMBA学位项目选修课的商学院;

● 2018年起,将“社会创新课程”列为EMBA项目必修课。倡导企业不仅仅为了创富,也要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探索创新,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 2021年,首创推出了《长江EMBA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每位学员在其所在企业进行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的实践,将企业核心业务与社会问题相结合,打造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未来好企业。截止目前,课程已覆盖EMBA36期、37期共876名学员。

● 2022年起,“社会创新”将成为长江商学院所有学位项目的必修课和第一课。

长江为何如此重视社会创新?

考量一:过去七十年的全球经验表明,单一力量和单打独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上世纪5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CSR)概念方兴未艾;2004年,在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的推动下,一步一步提出“ESG”概念,倡导企业更多重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2015年,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一致通过。

过去多年,无论是各国企业、各国政府、还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解决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都投入诸多资源、付诸众多努力、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收入和财富不均以及社会流动性下降的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趋严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换言之,过去流行的理念实践、思维方式及应对之策确实没有根本性地解决这些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反而进一步恶化、愈演愈烈。

同时,全球大变局中科技的颠覆、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平衡以及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又恶化了本已日趋严重的收入财富不均与阶层固化问题。应对这些问题,可能需要一套新的思路与新的尝试。这就是当时长江推出社会创新课程的重要考量。

考量二:观察思考全球现有共同富裕模式,全球大变局之下,维持实现共同富裕或需新的方程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

项兵院长结合对全球现有共同富裕模式的回顾与观察认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迈过三道槛。

第一道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为高收入经济体。2012年,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中国2030: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指出,在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仅有13个国家和地区成功的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项兵教授2019年在FT发表署名文章《关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指出,我们应充分意识到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严峻性。尤其是在全球大变局时代,加之中国的特殊国情,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可能进一步加大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基于这一点,我们更要做足功课。

第二道槛,从高收入经济体迈向发达国家。IMF公开报告显示,截止目前,全球有80个高收入经济体,但能称得上是发达国家的仅有39个。

第三道槛,跻身共同富裕国家。目前,发达国家之中也只有少数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包括北欧、德国、瑞士、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这些共同富裕国家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健全的法制社会及市场经济体系加上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比较成熟而全面的社保体系。换言之,发达、健全的市场经济(一次分配)和全面、公平的社保体系(二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必要条件。

美国的发展历程表明,仅仅依靠一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组合,目前为止也没有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尽管其拥有著称于世的、难以望其项背的公益捐赠慈善文化;同时还具有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傲视群雄的整体创新能力;企业群体在CSR(企业社会责任)和ESG等方面也具有多年的经验及实践,但是美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称不上是个成功案例。

项兵教授认为,全球现有共同富裕模式存在两大潜在局限性:与中国相比,匮乏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与美国相比,难以出现大风流的引领式创新。面向未来,全球大变局中科技的颠覆、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平衡以及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加剧了本已日趋严重的收入财富不均与阶层固化问题,展望面向未来的共同富裕模式:仅仅依靠过去的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以及政府再分配的“有形之手”这“两手组合拳”或将无法实现与维持共同富裕,可能还需“第三只手”——社会创新,来积极配合。

基于以上两个维度的考量,项兵教授提出了“社会创新”的新思路,即通过加强政府、企业、NGO、公民社会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弘扬社会创新来系统地应对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问题与挑战。社会创新的核心是通过跨界协作来整合整个社会资源,以寻求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也是长江为什么于2016年起将社会创新作为一个新的战略聚焦点的原因所在。同时,社会创新也成为长江引领全球商学管理教育创新的新突破口。

近年来,长江商学院努力发挥学术研究所长,并取势于长江校友的平台优势,在社会创新实践上做了一些探索:

● 案例一:“吉安”项目

“吉安”项目是长江商学院社会创新实践的代表案例。

201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90周年之际,长江商学院配合吉安市政府,启动了“领航井冈”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项目:长江对吉安市政府推荐的当地企业领军人物进行创业创新及管理的系统培训;长江校友也为参与培训的企业家提供企业管理与发展的辅导支持并配置多种优质资源,通过帮扶老区企业成长助力当地经济振兴。“领航井冈”项目迄今已连续开展5年,累计150余位吉安本土企业家受益。在“中央政府支持符合条件的革命老区重点企业上市融资”的政策激励下,截止2021年,已有2家“领航井冈”的学员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并反哺革命老区,对带动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吉安”项目摸索出一条“中央政策+地方政府+当地企业+长江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校友生态体系”等多方协作,联手助力老区发展的“社会创新”新路径;比较好地诠释了长江所倡导的跨界整合资源,寻求重大社会问题解决之道的“社会创新”新思路。2020年,国家扶贫攻坚决胜收官之年,长江商学院因此获颁由国务院扶贫办、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和《中国扶贫》杂志颁发的“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奖。 

面向未来,我们希望,社会创新的“吉安模式”可以复制到我国的其他地区(延安、西藏等),并一步一步复制到非洲、东盟、拉美等地区,为解决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问题与经济发展贡献中国解决方案和中国智慧。

2017年,长江商学院推出“吉安”项目,以社会创新实现精准扶贫

● 案例二:“善果·枸杞”项目

“善果·枸杞”项目是长江主导、跨界协同“教育机构+长江校友企业+当地政府+个体农户”等多方资源,以社会创新方式通力协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又一成功案例。

2015年,长江校友在学院组织下,通过与甘肃酒泉瓜州县银河村枸杞种植户签订善购合同,帮助农户搭建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渠道,设计品牌、包装、传播等一系列商业模式,解决农户枸杞销售难的问题,授人以渔地帮扶贫困农民获得持续的、更好的、有尊严的经济收入,最终实现自主脱贫。酒泉市政府特致《感谢函》给长江商学院,肯定此举“帮助村民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电商化经营,做大做强了当地枸杞产业。”

“善果·枸杞”模式已被长江商学院作为社会创新的经典案例保留了下来,希望可以被复制到更多欠发达地区,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015年,长江商学院推出“善果·枸杞”项目,以社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 案例三:MBA西部教师计划

2008年,在长江商学院的倡议下,全国MBA教指委与长江共同启动“西部MBA高校携手计划”,致力于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高校商学院师资力量的培训做出长江应有的贡献。2018年,全国MBA教指委再次选择与长江商学院携手,共同组织并实施西部MBA师资培训项目,进一步推动西部MBA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提升我国MBA教育均衡全面发展。该项目是以“支持西部教育,培养精英教师”为宗旨的公益性项目,迄今已连续举办三届。累计已有来自中西部各省50余所院校的400余名MBA教师参加了培训。

2021年,长江商学院从200多个全球知名机构中脱颖而出,获得联合国和中英商会组织的“2021年中国社会影响奖教育平等奖”的提名。面向未来,长江商学院期望分享更多最新的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与国内院校一起培养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尽长江商学院所长,补西部管理教育之短。

探索4

打造一个培育经济上新生代迭代力量的全球生态体系。

1. 何谓“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

“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这一概念,由项兵教授研究提出(文章参见:项兵《“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可供全球借鉴的中国元素》,发表于2021年10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大型企业和新生代领军者不断出现及不断迭代的现象。

从世界500强榜单中的中国企业、全球亿万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中的中国独角兽等三个维度观察,过去20多年间,中国培育经济上新生代迭代力量的能力傲视全球。

首先,新增大企业与迭代速度,中国独冠全球。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显示出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与全球竞争力在不断提升。2021年上榜中国企业领先美国,多达135家,上榜中国企业收入占全部500强比重高达28%。

其次,新富豪的产生及迭代,中国位居榜首。二十年间,中国大陆新增富豪数量超越美国,占全球新增富豪数量的28%;财富总量的增加也远高于美国,占全球总额的近20%。迭代频率也令人瞩目,十年间,新晋富豪占到了80%的份额。

再次,独角兽层面,中国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位。根据CBInsights发布的《全球最有价值独角兽》,2015~2020年间,美国和中国分别诞生了约230家和130家独角兽公司,加起来约占全球总数的70%。

2. 培育“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何重要?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在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整体居于全球领先水平,中国经济发展中不断涌现出经济上新的迭代“力量”,为年轻人提供了持续更好的上升发展通道,增强了社会流动性,推动了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

相比之下,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虽然在创新方面世界一流,但是过去二十年间,经济上迭代力量的产生与中国无法相提并论。近年来法国及智利的社会动乱表明,即使在发达国家,也面临阶层固化的重大挑战,故此,经济上新生代迭代力量的培养,也是发达国家面向未来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未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培育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可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上升通道,可以说是解决阶层固化、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必要条件。“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作为中国发展方式中的特色元素之一,具有一定的全球可复制性和可借鉴性,可以为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方案。

3. 长江商学院在培育“经济上新生代迭代力量”的探索:

在培育“经济上新生代迭代力量”方面,长江的聚焦点之一是培养一批又一批独角兽以及即将成为独角兽的公司,长江已累积一定的经验。2015年起,启动长江创创社区,通过与腾讯、百度、京东、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战略合作,打造了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培育“独角兽”企业的生态体系。

根据CB Insights 2017年至2021年末发布的过去5年全球独角兽榜单,中国累计产生“独角兽”企业217家,其中长江校友担任创始人、联合创始人或一把手的“独角兽”企业39家(占中国上榜“独角兽”企业的18%)。相比于全球顶尖院校产生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斯坦福30家,MIT15家,哈佛12家),长江培育出的“独角兽”数量在全球院校中处于引领地位。

面向未来,长江期望一步步搭建起一个培育“经济上新生代迭代力量”的全球生态体系。如:2020年起,长江和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合作推出三期“Igniting Innovation for Impact”项目,将经验逐步推广到了欧洲、中东。2021年12月3日,长江商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UNESCO巴黎总部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达成合作,将联手推出非洲“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培养项目和非洲女性领导力论坛,助力推动非洲的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不久的将来,长江希望将“经济上新生代迭代力量”的项目与平台,再一步步拓展至日本、东盟及拉美。

面向未来,长江将一手重视培养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一手重视社会创新,为全球培养更为重视社会责任的新一代企业家,为应对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性下降这两个世界性重大问题,贡献中国解决方案和中国智慧。

长江声音

建院19年来,长江商学院在引领全球管理教育创新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与探索,这些创新的一个重要推手是聚焦管理教育和商学院的社会责任与功能。2021年,我们继续发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探索,启发和影响到更多的学员/校友、企业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推动社会创新,助力共同富裕:

● 2021年9月,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教授受邀出席由联办财经研究院和《财经》杂志共同主办的“为党的二十大而作之:共同富裕问题闭门圆桌研讨会”,做了题为《大变局及全球视野下:共同富裕的观察与思考》主题分享,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同,认为项兵教授的分享开拓了共同富裕建言献策的视野和思路。

● 2021年10月,长江商学院年度毕业典礼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线上线下同步举行,这是长江史上毕业生人数规模最大的一届毕业典礼。典礼主题为“江海与共,大有可为”,聚焦社会创新和共同富裕,项兵院长发表了题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主旨演讲;同时,推出了一场“社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圆桌对话,来自学者、企业家、社团组织、公民社会、国际组织、公益媒体等的代表,共同分享了他们对于社会创新的理解、探索和实践,对在座的近两千位师生带来启发和思考。

● 2021年11月,由全球商学院网络(GBSN)主办的“GBSN Beyond”主题论坛以线上形式召开。作为中国唯一一位受邀的商学院院长,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出席亚太商学院院长论坛,与澳洲蒙纳士商学院院长Simon Wilkie、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Soh Wai Lin以及印度管理学院(印多尔)院长Himanshu Rai展开对话,就商学院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阐述见解并分享经验。

● 2021年11月,2021斯坦福中国社会创新峰会举行。峰会以“新连接创造新动能”为主题,聚焦数字与新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创新。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共同富裕与社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朱睿出席论坛,分享长江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 2021年11月,长江商学院发布《无公益,不长江:长江商学院社会创新思想与行动2021》一书。该书邀请长江商学院教授、公益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一道,探讨如何以社会创新促共同富裕,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演变与时代创新,同时分享长江商学院在社会创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长江人在时代使命中的责任与担当。

● 2021年12月,第七届长江公益奖公益论坛在线上圆满举行。“无公益,不长江”,公益已成为长江商学院校友和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论坛以“助力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创新”“履行社会责任”三个篇章,对长江在社会创新领域的探索进行了深度解读,探讨了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从2014年起,长江商学院已经连续七年举办“长江公益奖”,每年评选出年度长江公益人物和年度长江公益项目。迄今为止,共计收到810个申请,每一份申请的背后都是长江校友因爱而行、持之以恒的公益足迹。

● 2021年12月,由长江商学院与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儒商论域”线上特辑成功举办。所谓儒商精神,乃以商业行为实践君子人格,追求“富己、富民、富国、富天下”的大商境界,实现经济人、文化人与生态人的同时发展。论坛就共同富裕、碳中和、元宇宙等横亘在时代面前的重要命题展开探讨,为思想界和企业界提供多元视角。

● 2021年12月,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公益承办的“行动者联盟2021公益盛典”在广州成功举办。峰会以“第三次分配与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圆桌论坛上,阎爱民教授就“企业家如何看待共同富裕,如何理解第三次分配?”发表见解,获得与会人士一致认同。

● 2021年12月,长江商学院发布英文报告《以社会创新应对人类挑战》(“Fostering Social Innovation to Address Humanity’s Challenges”),报告收纳了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埃克森美孚、普华永道、Arup、埃森哲、全球联合之路、财新国际、经济学人、联合利华、剑桥大学和长江商学院等23个机构的文章,深入阐释了社会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指出这可能是解决世界重大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潜在方案。

长江荣耀

长江在社会责任和担当方面,一以贯之的探索与创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2021年,这些认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家高规格表彰“两优一先”。其中,4位长江校友分别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3家校友企业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 福布斯发布2021中国慈善榜。上榜的100名企业家中,长江校友共23位,占比近四分之一;长江校友捐款总额达63亿元,占慈善榜捐款总额的近3成;12位长江校友捐款过亿,占榜单捐赠过亿元企业家的24%。

● 全国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9月5日在京发布。在脱贫攻坚等慈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表彰名单中,130个被表彰的个人及企业中,长江校友及校友企业占比近1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慈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表彰名单中,52个被表彰的个人及企业中,长江校友及校友企业占17%。

● 长江商学院今年从200多家机构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联合国2021年中国社会影响力大奖教育平等奖的提名。该提名肯定了长江商学院与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合作举办的“西部MBA师资培训”项目。该合作项目于2018年启动,旨在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倾斜,补齐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学MBA教学水平的短板。

● 在国家民政部《公益时报》社主办的 2021中国公益年会上,长江商学院荣获2021中国公益年会“年度公益学术机构”,阎爱民教授荣获“年度公益人物”,长江商学院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项目荣获“年度公益项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长江在社会创新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创新与实践,能为国家的共同富裕提供思路,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采用世界商学院通用的治理架构,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取势于中国经济之崛起,依托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长江商学院经过十余年发展,拥有40余位全职的、蜚声国际的教授队伍,贡献了一系列源自中国、引领世界的原创管理思想。2005年,长江商学院率先将人文课程与公益实践系统引入商学管理教育,提出培养企业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长江商学院拥有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菁英校友群体,17000多位校友中超过一半担任CEO或总裁职位。学院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深圳有授课点,在香港、伦敦及纽约有代表处,率先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启动高层管理课程,把对新兴市场和世界商业格局影响重大的原创管理思想输送到西方,成为东西方双向交流、整合全球管理教育资源的高端学习平台之一。

长江商学院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创创社区。

相关阅读

媒体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