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朋友圈似乎被一种“新常态”所占据:身边的企业家、高管朋友们,纷纷晒出在某某知名商学院的开学典礼、海外游学、或是毕业合影。照片里,他们意气风发,与各路精英谈笑风生,背景往往是古老的常春藤校园或是现代化的教学楼。这股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热潮,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席卷了中国的商业圈。然而,当几乎所有知名大学都推出了自己的EMBA项目,当各种“长江”、“中欧”、“光华”的校友名片满天飞时,一个冷静的思考不禁浮出水面: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emba品牌商学院吗?这其中,是否存在着难以察觉的泡沫?
要探讨是否存在泡沫,我们首先得理解这股热潮背后的强大驱动力。EMBA的火爆,绝非偶然,它是时代、个人与企业需求交织下的必然产物。对于身处其中的高管和企业家们来说,花费近百万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所追求的早已超越了一纸文凭。
首先,最核心的诉求是“人脉圈子”的构建与跃迁。在中国这个讲究“关系”和“圈子”的商业社会里,一个高质量的社交网络几乎是成功的必要条件。EMBA项目通过其严格的筛选机制,将一群在各自领域已经取得卓越成就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拥有相似的社会地位、财富水平和认知层次,这使得沟通成本极低,合作机会却极高。同学之间,可能上一秒还在课堂上探讨波特的五力模型,下一秒就在晚宴上敲定了一笔数千万的投资。这种资源置换和信息共享的效率,是任何其他社交场合都无法比拟的。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听教授讲什么,而是为了听我的同学们在讲什么,以及和他们成为朋友。” 这种为了“链接”而付费的逻辑,构成了EMBA需求的基本盘。
其次,是“认知升级”与“知识焦虑”的缓解。当今世界,商业模式迭代之快、技术变革之剧烈,前所未有。从数字化转型到人工智能,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到全球供应链重构,昨天的成功经验很可能成为今天的绊脚石。对于那些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多年的管理者而言,他们不缺经验,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前瞻性的全球视野。顶尖商学院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加油站”。它能帮助学员们跳出日常琐碎的管理事务,从一个更高、更宏观的维度审视自己的企业和行业,完成从“术”到“道”的思考。这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主动投资,是对未来的一种保险。
有需求,自然就有供给。各大高校和教育机构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开办EMBA项目,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同样清晰而强大。对于商学院本身而言,EMBA项目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教学产品,更是一门利润丰厚、能反哺整个学院生态的“好生意”。
最直接的驱动力,无疑是其惊人的盈利能力。EMBA项目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现金牛”。这些收入不仅可以覆盖项目本身的运营成本,包括聘请世界级教授、组织海外模块、提供高端的教学设施等,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巨额利润可以用来补贴学院内其他非盈利或低盈利的学术研究,比如博士生培养、基础理论研究等。这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内部循环,让商学院有更充足的“弹药”去提升其整体的学术声誉和国际排名,从而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形成一个正向的飞轮效应。
此外,EMBA项目为商学院构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校友生态系统”。这些EMBA学员本身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毕业后,就成为了商学院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他们会为母校捐款、为学弟学妹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将自己的企业案例贡献给课堂教学、甚至以“过来人”的身份回校分享。一个强大的校友网络,如同一张遍布各行各业的巨网,极大地提升了商学院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强大的校友网络几乎覆盖了中国新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本身就成为了吸引后来者的最强“招生广告”。这种由精英学员构成的生态,是商学院最坚固的护城河。
然而,当一件事物变得过于火热,我们就必须警惕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泡沫。EMBA市场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狂飙突进后,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也逐渐显现。
当所有人都看到EMBA是门好生意时,蜂拥而至的模仿者便不可避免。如今,除了少数几家头部商学院,大量二、三梯队的院校也纷纷开设EMBA项目。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它们的课程设置、师资包装、营销话术都高度相似——言必称“领导力”、“创新”、“全球视野”,课程模块也大同小异。这种严重的同质化,使得市场变得鱼龙混杂。当一个“EMBA”的头衔不再稀缺,其作为身份象征的“镀金”价值自然会被稀释。如果录取门槛不断降低,学员背景参差不齐,那么其最核心的“圈子”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对于学员个人而言,投入近百万的成本,其投资回报率(ROI)也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过去,读一个顶尖EMBA或许意味着立竿见影的职位晋升和收入增长。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宣传价值与潜在的现实:
宣传的价值 | 潜在的现实 |
顶尖人脉网络 | 关系趋于功利化,深度链接困难,后续维护成本高 |
前沿商业知识 | 部分课程内容陈旧,与瞬息万变的商业实践脱节 |
个人品牌镀金 | EMBA头衔泛滥,学历贬值,含金量取决于学校品牌 |
事业瓶颈突破 | 提供新思路,但无法替代个人艰苦的实践与决策 |
在讨论泡沫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是分层的。泡沫的风险,更多地集中在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盲目跟风的腰部和尾部商学院。而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头部品牌来说,它们不仅没有泡沫,反而在不断加固自己的壁垒,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这些头部商学院的价值,体现在它们的“不可替代性”上。首先是极致的生源筛选。它们拥有最强的品牌号召力,可以吸引到金字塔尖的申请者,从而保证了“圈子”的纯粹与高端。进入这样的圈子,本身就是一种被市场认可的“认证”。其次是独特的价值主张和课程创新。例如,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之初就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整合性思维,并非常注重人文精神和全球视野的培养。它们会不断根据时代变化,推出如“CEO课程”、“独角兽项目”、“代际传承”等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创新课程,始终走在知识创造的前沿。它们聘请的不仅是学术大牛,还有大量拥有全球顶尖企业实战经验的实践教授,确保知识的鲜活与实用。
更重要的是,这些头部商学院扮演着行业“压舱石”和“风向标”的角色。它们通过维持高标准,实际上是在为整个EMBA市场“锚定”了价值。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所有参与者:一个真正有价值的EMBA项目,绝不是简单的课程堆砌和人脉速配,而是一个需要深厚学术底蕴、持续创新能力和强大校友生态支撑的复杂系统。正是这些引领者的坚守,才让EMBA教育不至于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彻底迷失方向,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阻止了劣质泡沫的全面破裂。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emba品牌商学院吗?是否存在泡沫?
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从宏观上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企业家的成长需求,决定了高端管理教育市场依然拥有广阔的空间,其基本盘是稳固的。然而,在供给端野蛮生长、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结构性的泡沫确实存在。这个泡沫主要体现在那些缺乏品牌特色、教学质量不高、仅仅把EMBA当作敛财工具的二、三流项目中。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展望和建议:
总而言之,EMBA的热潮是时代需求的真实反映,但繁荣之下亦有阴影。它不是一个“一戳就破”的巨大泡沫,更像是一杯浮着些许泡沫的啤酒。对于明智的饮者来说,关键在于如何撇开表面的泡沫,品尝到下面醇厚甘冽的酒液。最终,选择权和判断权,永远在你自己手中。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