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的席卷下,全球商业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品牌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的转型迫在眉睫。如何在新消费生态中构建可持续的品牌竞争力?如何通过个人IP与科技赋能实现品牌突围?
7月23日,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以“从小米到Labubu:后流量时代的品牌建设”为主题,于北京成功举办公开课,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MBA项目副院长、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学术主任李洋教授,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与校友事务部华北区主任王哲老师,EMBA16期校友、煜邦电力董事长兼总裁周德勤,决策者(总裁)25期校友、木里龙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薇以及现场百余位企业家与品牌管理者从理论框架到实战案例,共同解锁后流量时代的价值锻造密码。这场公开课不仅是一次对品牌建设规律的深度探索,更成为长江商学院“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产业深耕能力的商业领袖”使命的生动注脚。
公开课伊始,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老师刘卫宇以“大师兄”身份,深情分享了学院核心项目的独特价值,通过校友成长故事为脉络,揭示项目三大精髓:沉浸思考打破思维桎梏,跨界启发碰撞智慧火花,顿悟时刻重塑商业认知。课程体系以五大必修板块为根基,涵盖全球战略、组织管理等核心课题,辅以硬科技、出海战略等六大前沿方向,助力企业家们去练好企业的“内功”,将技术挑战转化为提升竞争力的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实践课堂深入校友企业实地研习,解码真实商业智慧;"商业向善"社会创新课程则以解决社会问题驱动商业创新,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刘老师动情表示,长江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校友终身成长的精神家园,期待更多企业家在此汇入全球商业智慧的长河,共赴丰盈人生。
刘卫宇
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老师
李洋教授作为开场嘉宾,以“从小米到Labubu:后流量时代的品牌建设”为主题,通过"新媒体、新人群、新品牌、新价值"四维框架,深度解析了数字时代营销生态的颠覆性变革。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品牌价值与个人IP的塑造能力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李洋教授强调,从横屏到竖屏的迁移,本质是注意力经济的重构——在竖屏时代,用户更关注"人"而非"场景",企业家需成为品牌的首席情绪官。
在用户洞察层面,李洋教授强调代际价值迁移的革命性。Z世代之后,2010年后出生的α世代已形成独特消费语言,同时,银发经济呈现"悦己消费"与"数字原住民"的双重特征,60后退休人群通过短视频创作、游戏参与等方式重构老年生活形态,要求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用户运营思维。
针对碎片化与民粹化趋势,李洋教授建议企业践行"碎片应对碎片"原则:以小步快跑替代大步慢跑,通过朋友圈运营、短视频矩阵等轻量级内容实现高频触达。同时需警惕舆论场的情绪化特征,强调"疏导情绪优于辩驳事实"的危机公关准则,并警惕社交媒体时代"黑红也是红"的边界问题。
关于新价值创造,李洋教授以Labubu现象揭示情绪经济的本质:短暂性、主观性与低价替代性构成其核心特征,并提出"圈层做强、破圈做大"的战略框架,指出在信息茧房时代,品牌需先深耕垂直圈层形成价值认同,再通过跨圈层传播实现规模突破,这一过程恰似长江商学院倡导的"平等交流破圈"理念——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突破认知边界,重构商业可能性。
从“无限供给”到“心智锚定”,李洋教授的分享既有理论深度,又兼具实战指导意义,赢得了在场嘉宾的阵阵掌声。
李 洋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
MBA项目副院长
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学术主任
紧接着,周德勤校友系统分享了B端企业通过个人IP实现品牌升级的创新路径。作为智能电网领域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周德勤以"科技博主+行业专家"为定位,通过视频号构建"产品技术传递+行业洞察输出"的内容体系,成功将企业技术实力转化为社交货币。他强调,B端企业的个人IP运营需突破三大范式转换:其一,从"产品推销"转向"技术背书",通过展示现代化工厂、AI研发场景等,将企业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叙事;其二,从"单向传播"转向"社交裂变",依托视频号的社交推荐机制,以朋友点赞转发实现私域流量破圈;其三,从"自说自话"转向"价值供给",聚焦智能巡检、储能技术等硬核内容,避免私域生活展示,确保内容实用性与行业洞察力。
在流量经济时代,B端企业可通过"专业权威背书+社交裂变传播+实用价值供给"的三维策略,实现低成本获客与品牌升维。周德勤特别指出,企业家IP的本质是"企业首席体验官",需将个人学习力与行业话语权结合,最终形成"产品是1,流量是0"的乘数效应。他还鼓励企业家勇于表达,先行动再完善,坚持长期主义。他表示,企业家做个人IP并非出风头,而是传递企业价值与自身见解,通过持续努力,企业形象与产品将更好传递至公众,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周德勤
长江商学院EMBA16期
煜邦电力董事长兼总裁
随后,圆桌论坛在刘卫宇老师的主持下,由李洋教授、周德勤校友以及李薇校友,围绕“科技品牌沉淀”、“个人IP赋能”、“流量与留量平衡术”三大维度展开了深入碰撞。论坛通过案例剖析与实战经验分享,为企业突破传统营销瓶颈、构建新型品牌资产提供系统性思路。
周德勤校友分享其躬身入局短视频领域的实践心得。他指出,尽管B端业务难以直接量化IP带来的销量增长,但通过个人IP的持续运营,企业实现了三大核心价值:其一,公司技术实力与产品特性获得用户及合作伙伴的深度认知;其二,企业家个人传递的终身学习态度,有效提升了外部合作意愿;其三,通过"朋友圈拓客"模式,以个人影响力撬动行业圈层资源,实现从舒适区到增量市场的破圈。他强调,在To B领域,企业家IP不仅是品牌宣传工具,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抓手。通过以身作则接触新鲜事物,企业能够向年轻人才传递创新基因,重塑传统行业的形象认知。
李薇校友结合服务案例,补充To B企业内容创作方法论,警示"自嗨式技术参数堆砌"的陷阱。她表示,后流量时代,素人打造个人IP的破局之道在于以真实场景为载体,结合自身特长输出有价值内容,实现低成本获流;AI与数字人虽可提效,但创意、温度与情感表达不可替代;建议从日常化记录起步,锻炼表达能力后过渡至短视频创作,以此构建真实性与传播力兼具的个人IP,完成从素人到价值传播者的跃迁。
面对"白牌如何在后流量时代突围"的提问,李洋教授指出,当前已进入"品牌红利期",企业需通过差异化定位构建独特记忆点。他以智能鱼缸品牌为例,建议聚焦"技术亮点+场景创新",通过与巨头形成反差实现错位竞争。针对品牌出海,李洋教授强调"肉身出海"的重要性,建议企业家亲自深耕中东等新兴市场,结合地缘优势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双重渗透。
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与会者就冷门产业推广、To B精准拓客等痛点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李洋教授特别指出,长江商学院丰富的课程体系可为企业家提供系统性支持,呼应民营企业家对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在注意力碎片化时代,企业家个人IP与企业品牌已形成深度绑定,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与圈层突破,企业能够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组织竞争力。正如李洋教授所言:"品牌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让企业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一个鲜活的人格化位置。" 这一理念为传统行业转型、新兴品牌崛起提供了全新视角,标志着中国企业营销正式进入"人格化品牌"的新纪元。
此次公开课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长江商学院在品牌建设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前瞻视野,更为广大品牌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将继续秉承“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产业深耕能力的商业领袖”的使命,为学员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在长江的滋养下,每一位学员都能成为品牌建设的佼佼者,共同推动中国品牌的崛起与繁荣。展望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变局中开新局,于红海中创蓝海,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品牌传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2U3yxYH7vEPETwkSX1JA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