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精英的世界里,人脉常被视作一种无形的、却又极其关键的资产。当人们谈论起顶级的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殿堂级学府时,其EMBA项目所能带来的“人脉网络”往往是与知识体系并驾齐驱,甚至更受关注的焦点。然而,这层笼罩在光环之下的人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更像是知根知底、情感深厚的“强关系”,还是链接不同领域、带来意外机遇的“弱关系”?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我们如何认知EMBA的价值,更直接决定了身处其中的个体,应该如何去经营和管理这份宝贵的资源,从而实现个人与事业的跃迁。
要深入探讨长江EMBA的人脉属性,我们首先需要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来自于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1973年提出的里程碑式理论——“弱关系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这一理论颠覆了人们普遍认为“关系越铁越有用”的传统认知。
格兰诺维特将人际关系分为两种: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这两种关系:
特征 | 强关系 (Strong Ties) | 弱关系 (Weak Ties) |
---|---|---|
关系成员 | 家人、至交、核心团队 | 普通朋友、校友、一面之缘的同行 |
情感强度 | 高,情感支持强 | 低,多为功利性或偶然性交往 |
互动频率 | 频繁 | 稀疏,非定期 |
信息同质性 | 高,信息冗余 | 低,信息新颖、异质 |
核心价值 | 情感慰藉、深度信任、紧急援助 | 信息桥梁、跨界机会、资源链接 |
那么,回到我们的核心问题:长江EMBA的同学关系,究竟是强是弱?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一种兼具强关系深度与弱关系广度的独特混合体。这正是其价值的核心所在。
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强关系的“熔炉”。学员们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或企业高管,他们共同经历一段高强度、沉浸式的学习旅程。无论是封闭式模块学习期间的朝夕相处,还是通宵达旦的小组案例讨论,亦或是海外模块中共同应对的文化冲击与挑战,这些经历都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这种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超越了简单的名片交换。大家会看到彼此在压力下的真实状态、在思辨中的智慧火花,甚至在团队活动中的脆弱与担当。这种基于共同奋斗、坦诚相待而建立起来的“同窗情谊”,具备了强关系的所有核心要素:高频率的深度互动、快速建立的信任以及深厚的情感联结。很多同学在毕业后,成为了可以托付大事、分享心事的挚友,这种关系,无疑是坚实的强关系。
然而,如果仅仅将长江EMBA的人脉视为一个“强关系”小圈子,那就大大低估了其真正的能量。每一位EMBA学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节点,背后链接着他所在的企业、行业以及个人过往积累的庞大社会网络。当你与一位同学建立强关系时,你实际上也与他背后的整个“弱关系”网络建立了潜在的连接。
更重要的是,长江商学院作为一个平台,其庞大的校友网络横跨了不同的届别、项目和地域。这个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弱关系”机遇库。你可能并不认识一位2010级的金融行业师兄,但通过校友会的活动,或者通过另一位同学的引荐,你们之间就可能产生连接。这位师兄能为你带来的,很可能是一个你从未想过的投资机会,或是一个关于产业未来趋势的颠覆性认知。这正是格兰诺维特“弱关系优势”理论的完美体现——真正的突破性机会,往往来自于我们社交网络的边缘地带。
认识到长江EMBA人脉的双重属性后,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就成了关键。这绝非简单的“拉关系”,而是一门需要智慧和耐心的艺术。以下几点“心法”可供参考。
最高级的人脉管理,是忘记“管理”,回归“人心”。在长江这样的精英圈层,每个人都非常敏锐,能够轻易分辨出交往的动机是真诚还是功利。抱着“我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的心态去交往,往往会碰壁。相反,我们应该首先思考:“我能为你提供什么价值?”
这里的“价值”是广义的。它可以是你对某个行业的独到见解,是你掌握的某项稀缺资源,甚至仅仅是你在别人需要时真诚的倾听和建议。主动分享、乐于助人,会为你赢得最宝贵的财富——信任和口碑。当你持续不断地为这个网络贡献价值时,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整个网络自然会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这种“利他”精神,是构建高质量强关系和激活弱关系的基石。
人脉不是一张存折,存进去就一劳永逸,它更像一个需要精心打理的花园,需要持续的浇水、施肥。毕业并不意味着人脉建设的结束,而恰恰是新阶段的开始。如何进行动态维护?
人们很容易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只与自己班级或小组的同学(强关系)深度交往。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高效的管理者会有意识地去“穿透圈层”,主动激活弱关系。
积极参与跨班级、跨项目、跨行业的校友活动,比如各种兴趣俱乐部(如投资、户外、国学等)。在这些场合,你会遇到大量背景迥异的校友。不要预设任何立场,以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去认识新朋友。可能与一位从事生物医药的师姐的一次闲聊,就能为你正在探索的“大健康”领域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记住,强关系负责巩固你的“根据地”,而弱关系则负责拓展你的“疆域”。
在实践中,很多人会陷入一些误区,不仅无法有效利用人脉,甚至可能对其造成损害。
这是最致命的错误。把同学关系简单视为资源互换的工具,一上来就提出功利性极强的请求,比如要求对方投资、介绍客户或解决某个棘手问题。这种行为会迅速消耗掉对方的好感和信任。人脉的本质是关系,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情感的预热。请记住,人情是最昂贵的“货币”,非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透支。
进入商学院,很容易用“公司+职位”的标签去定义一个人,也用同样的标签定义自己。看到一位同学是某巨头公司的高管,就心生敬畏,不敢接近;或者觉得自己平台不大,在集体中价值有限,从而变得被动和沉默。这都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经历、见解和资源。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其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可能正是某位互联网新贵最需要的。撕掉标签,看到标签背后那个鲜活的、完整的人,并自信地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是有效社交的前提。
综上所述,长江EMBA的人脉网络,并非简单的“强关系”或“弱关系”,而是一个以强关系为情感内核、以弱关系为机遇外延的、动态演化的生态系统。同窗期间的深度共情塑造了坚不可摧的信任基础(强关系),而广阔的校友平台则提供了无限可能的跨界机遇(弱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
因此,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位精英而言,有效的人脉管理之道,不在于钻营技巧,而在于回归本心。它要求我们以真诚利他的心态去播种,以持续投入的耐心去耕耘,以开放穿透的视野去拓展。最终,你所构建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功利性的资源网络,更是一个能够在你攀登事业高峰时为你喝彩,在你身处人生低谷时给你支撑的、有温度的“共同体”。这,或许才是顶级商学院人脉背后,最值得我们追求的终极意义。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