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阳光透过长江商学院教室宽大的落地窗,洒在每一张专注的脸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和思想碰撞的火花。教授正在引导一场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讨论,气氛热烈而有序。然而,当一位在业界声名显赫、被我们私下称为“大佬”的同学,用他那标志性不容置疑的语气给出了一个结论时,我感觉整个教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他的观点基于他旗下上市公司的成功经验,逻辑自洽,气场强大。几乎所有人都点头表示赞同,而我,一个在角落里默默做着笔记、管理着一家中型企业的普通学员,却在那一刻,心头一紧。因为我的研究和一线实践告诉我,他的结论,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我的心脏开始狂跳,一个声音在脑海里呐喊:说出来!另一个声音却在瑟缩:他是谁?你又是谁?最终,在那场交织着恐惧与渴望的内心博弈后,我举起了微微颤抖的手。在EMBA课堂上,我第一次敢于向一位“大佬”同学提出反对意见。
在那只手举起前的三十秒,我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无声的、却无比激烈的风暴。首先袭来的是根植于我们文化深处的对权威的敬畏,甚至是恐惧。这位同学不仅是课堂上的“大佬”,更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典范。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财经新闻头条,他的公司是行业的风向标。挑战他,在潜意识里,仿佛是在挑战一种被验证过的“成功模式”,是在质疑一个已经被市场加冕的“真理”。这种感觉,就像一名步兵试图去纠正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的战略地图,显得不自量力,甚至有些荒唐。
这种内心的枷锁,并不仅仅源于对方的身份,更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会想:我的见解是否足够深刻?我的数据是否足够支撑我的观点?我的表达是否会显得浅薄幼稚?万一说错了,我将如何面对同学们的目光和“大佬”轻描淡写的回应?这些问题像一条条锁链,试图将我牢牢地捆绑在“安全”的沉默里。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权威偏误”(Authority Bias),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权威人物的意见看得更重,并对其更有信心,即使这些意见毫无根据。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挣脱的不仅是外界的压力,更是自己内心那个早已习惯了服从权威的小孩。
然而,也正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环境里,另一种力量在悄然生长。教授们反复强调的“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课上课下同学间开放平等的交流,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我: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主动地参与建构。我来这里,不是为了膜拜偶像,而是为了探求真知。最终,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渴求,战胜了对权威的恐惧。我告诉自己,我的观点可能不完美,但它代表了另一种视角,而课堂的价值,正在于多元视角的碰撞。于是,那只手,终于突破了内心的重重枷锁,坚定地举了起来。
在商业世界里,“大佬”们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耀眼的光环。这层光环由他们的财富、地位、过往的成功案例以及媒体的追捧共同编织而成。这种光环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让周围的人不自觉地将其在某一领域的成功,泛化为全方位的正确与智慧。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光环效应”(Halo Effect),即我们倾向于根据一个人的单一正面特质(如商业成功),来推断其其他所有特质也都是正面的(如观点永远正确)。
在EMBA的课堂上,这种效应尤为明显。当一位“大佬”同学发言时,他的话语似乎天然带有一种“权重加成”。他的自信、他讲述的亲身经历、他所能调动的资源,都让他的观点显得格外有分量。大家会下意识地认为:“他那么成功,他说的肯定是对的。”这种思维定势,虽然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但在求知的场域里,却可能成为阻碍深度思考的“迷雾”。它让我们放弃了独立审视论据、逻辑链条和适用边界的责任,而选择了“走捷径”,直接信赖发言者的身份。
为了更清晰地解构这种心理效应,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大佬”光环下的普遍认知与客观现实:
特质 | “大佬”光环下的普遍认知 | 商业实践中的客观现实 |
---|---|---|
观点陈述 | 被视为绝对真理、终极答案。 | 通常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特定情境的一家之言,有其局限性。 |
商业决策 | 被想象为永远正确、神机妙算。 | 本质上是一场概率游戏,充满了不确定性,成功者也经历过无数次试错和失败。 |
知识边界 | 被误解为无所不知、全能型选手。 | 在特定领域有极深的护城河,但在其他领域,其认知可能与其他普通人无异,甚至存在盲点。 |
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真正尊重一位“大佬”,不是盲目地附和他的每一个观点,而是认真地对待他的思想,并用同样严谨的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它、检验它。我的那次反对,正是在尝试拨开这层耀眼的光环,将讨论的焦点从“谁在说”拉回到“说的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
当我的反对意见被清晰地表达出来后,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教授的眼中流露出鼓励的神色,他没有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将我的问题抛给了全班:“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大家怎么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趋于统一的讨论瞬间被激活了。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高质量的社群中,一个真诚的“异议”所能带来的巨大价值。
首先,异议是促进深度思考的催化剂。当一个权威观点受到挑战时,它迫使包括权威本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立场。大家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支持“大佬”观点的同学开始寻找更坚实的论据来捍卫,而原本持保留意见的同学则受到了鼓舞,纷纷提出自己的观察和困惑。整个课堂的思考深度,因为一个异议的出现,被瞬间拉升了好几个层次。
其次,异议是暴露思维盲点的探照灯。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有效的决策者,会组织异议。”任何个人,无论多么成功,其认知都必然存在边界和盲区。“大佬”的成功经验,往往是建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行业周期和企业资源之上的,这套经验在面对新的商业环境时,未必完全适用。我的反对意见,恰好指出了他所依赖的“成功路径”在当前数字化浪潮下面临的新变量。这并非否定他的成功,而是为他的理论体系补充了一个重要的“补丁”。
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异议的价值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里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众筹”。每一个学员的背景、经验和视角都是宝贵的资源。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我的那次小小的“勇敢”,无意中践行了这种理念。它证明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每一个声音都值得被听见,每一个真诚的异议,都是对集体智慧的贡献。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位“大佬”同学当时的反应。在我发言结束后,他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流露出任何不悦或轻视。相反,他先是微微一愣,随即陷入了沉思。几秒钟后,他拿起话筒,坦诚地说:“你提的这个点,我确实没有深入考虑过。我的经验主要来自于消费互联网领域,对于你提到的产业互联网的逻辑,我的确有认知盲区。我们课后可以深入聊聊。”
他的这番话,瞬间让我如释重负,同时也让我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我意识到,真正的“大佬”,其强大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更在于他们那份超越身份的格局和拥抱挑战的胸怀。他们之所以能持续成功,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懂得时刻保持开放,能够从不同的声音中汲取养分,而不是固守在自己过往的功劳簿上。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一个人的自信,不体现在“永远正确”,而体现在“不怕被证明是错的”。
这次挑战也给我个人的成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课堂讨论的胜利,更是一种宝贵的“心理资产”——敢于在权威面前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这种勇气,在后来的工作和决策中,一次次地帮助我跳出思维定势,做出更周全的判断。我开始明白,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其核心价值远不止于获取知识和人脉,更在于重塑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提供了一个高浓度的“认知训练场”,让我们在与众多优秀同行的切磋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思想,锤炼自己的心性。
回顾那次在EMBA课堂上石破天惊的“反对”,它像一颗投入我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延续至今。从最初举手前的内心挣扎,到对“大佬”光环的解构,再到对异议价值的深刻体悟,以及挑战权威后收获的全新认知,这一完整的经历,构成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人生课”。
这篇文章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复盘这一关键时刻,阐明在任何一个追求成长的高阶社群中,独立思考与建设性异议的极端重要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尊重并非盲从,而是平等的对话;真正的学习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思辨。在权威、成功和群体压力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真诚,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对自我成长的负责。
展望未来,我建议无论是身处商学院课堂的学生,还是企业中的管理者,都应有意识地在团队中营造一种“鼓励异议”的文化。我们可以:
最终,一个组织、一个社群的活力与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容纳多大程度的“异音”。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正是在一次次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实践中,得以突破天花板,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