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及国内顶尖商学院的EMBA项目,申请流程中的面试环节,无疑是决定成败的最后一跃。每位身经百战的企业家和高管在这一刻,都可能变回那个略带紧张的“考生”。坊间流传着各种关于面试的“传说”,尤其是对于像长江商学院和中欧这两所顶级学府,它们的面试究竟是怎样的光景?是一场唇枪舌剑、步步紧逼的“压力面”,还是一次如沐春风、相谈甚欢的“聊天”?这个问题的答案,远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它背后反映的是两所学院截然不同的气质、选材标准和育人哲学。
首先,从最直观的感受——面试氛围来看,长江与中欧就展现出了鲜明的差异。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长江商学院的面试更像是一场与博学师长或行业前辈的“下午茶”,氛围相对儒雅、开放,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个人特质的探寻。
在长江的面试中,面试官(通常是资深教授和杰出校友)更倾向于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场域。他们的问题往往从你的个人经历、创业心路、人生感悟等宏观层面切入,试图理解“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们关心你的初心,你的迷茫,以及你对未来的构想。整个过程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鼓励真诚的表达和深度的自我剖析。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没有挑战,但这种“压力”更多是内向的,它来自于你是否能清晰地认知自我,是否有足够深刻的思考来支撑你的愿景。一位刚参加完长江面试的同学分享说:“感觉不像在被拷问,更像是在和几位智者共同探讨我人生的下一个可能性,走出考场时,我甚至对自己的事业有了新的启发。”
相比之下,中欧的面试则更像一场严谨、专业的“商业问诊”。其风格更为西式、直接,流程和问题设计都体现出高度的结构化和逻辑性。面试官们如同经验丰富的“诊断医生”,他们手持你的申请材料这份“病历”,通过一系列精准的问题,来评估你的商业逻辑、管理能力和过往业绩的真实性与含金量。
中欧的面试氛围会更显正式和严肃,节奏也可能更快。问题常常是具体而微的,比如“请详细拆解你主导的那个并购案的关键决策点和你的贡献”、“你如何量化你为公司带来的价值?”等等。面试官可能会在你回答的基础上,不断追问“为什么”、“证据是什么”,以此来测试你的反应速度、逻辑严密性和压力承受能力。这种外在的、逻辑层面的挑战,让它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压力面”。其目的非常明确:筛选出具备扎实管理功底、清晰职业规划和强大执行能力的商业精英。
面试官的背景和构成,是决定面试风格的根本原因之一。两所学院在面试官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其不同的定位和侧重。
长江商学院的面试官团队,堪称是“顶级圈层”的直接体现。面试小组里,除了学院的核心教授,往往还坐着一位或几位重量级的校友。这些校友本身就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甚至是传说中的商界大佬。这种设置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场评估,更是一次“圈层”的相互识别和吸引。校友面试官的存在,使得对话的视角更加多元和务实。他们能迅速判断出你所描述的行业痛点是否真实,你的商业模式是否经得起推敲。同时,他们也是在寻找未来的“同道中人”,看你是否具备长江人所推崇的全球视野、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与他们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高价值的交流。
这种构成也决定了面试的“聊天”属性。当面试官本身就是你渴望成为的那类人时,你自然会更倾向于展现真实的自我和远大的抱负,而不是仅仅背诵准备好的案例。面试的核心,变成了你作为一个“人”的整体魅力,是否能打动这些已经站在行业顶端的人。
而中欧的面试官,则更偏向于“学院派”的专业评审团。其面试官主要由学院教授和招生委员会的资深成员组成。他们是商学理论和案例教学的专家,对于评估一位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着一套成熟、系统化的方法论。校友虽然也会参与部分招生环节,但在正式面试中的权重和角色,与长江有所不同。
这种以教授为主导的模式,确保了评估标准的统一性和公平性。他们擅长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剖析你过往的成功与失败,评估你的领导力模型、决策框架是否科学。因此,面试过程会更像一场学术答辩,你需要用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数据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欧的面试感觉更“硬核”,因为它本质上是一次严格的学术和专业能力审查。
氛围和形式的差异,最终都服务于一个核心目的:考察申请者是否符合学院的培养目标。长江和中欧在这一点上,展现了“取势”与“务实”的两种不同路径。
长江商学院的考察核心,可以高度概括为其校训的精髓:“取势、明道、优术”。 在面试中,面试官尤其关注申请者的“势”与“道”。
因此,长江的面试,与其说是考察你已经做到了什么,不如说是考察你“想成为谁”,以及你是否有潜力成为那样的人。这是一种对未来潜力的投资,过程自然更像一场关于梦想和格局的深度“聊天”。
中欧的考察核心,则更强调“深度”与“广度”的结合,以及“知行合一”的能力。 其著名的定位“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在面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中欧更看重你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沉淀下的方法论,评估你是否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基础是否扎实,能否在未来的学习中实现知识的迭代和升级。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对比维度 | 长江商学院 EMBA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EMBA |
核心氛围 | 儒雅论道,更像一场“聊天” | 严谨问诊,更像一次“压力面” |
面试官构成 | 资深教授 + 重量级行业校友 | 学院教授 + 招生委员会成员为主 |
考察重点 | 格局、视野、初心、价值观(取势、明道) | 商业逻辑、管理实战、量化业绩、方法论(中国深度、知行合一) |
问题风格 | 宏大、开放、探究个人感悟与未来愿景 | 具体、深入、追问案例细节与逻辑支撑 |
“压力”来源 | 内在压力:对自我认知深度和未来思考清晰度的考验 | 外在压力:对逻辑严密性、数据支撑和临场反应的挑战 |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申请面试,是“压力面”还是“聊天”?对比中欧有何不同?
答案已经清晰:两者都不是绝对的“压力面”或“聊天”,而是两种不同哲学指导下的、各有侧重的深度评估。 长江的面试是一场围绕“你是谁,你将去向何方”的“格局之聊”,它的压力在于你是否能真诚且深刻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未来。而中欧的面试,则是一场围绕“你做过什么,你如何做的”的“专业之辩”,它的压力在于你是否能用严谨的逻辑和事实捍卫自己的专业性。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帮助申请者拨开迷雾,理解两所顶尖商学院面试风格背后的逻辑,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准备。对于未来的申请者,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最终,选择哪所商学院,不仅仅是看排名和声誉,更是看其气质和价值观是否与你契合。而面试,正是这场双向奔赴前,最重要的一次“握手”。理解了它们的异同,你便能更好地展现自己,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精神家园。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