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早已功成名就的企业高管,决定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重返校园攻读EMBA时,他或她究竟在期待什么?是更前沿的管理理论?更精密的财务模型?还是更时髦的营销策略?这些固然是EMBA课程的一部分,但如果将价值仅仅锁定于此,恐怕会错失那片更广阔的风景。事实上,对于许多EMBA学员而言,这段旅程最深刻的烙印,并非行囊中又增添了多少知识锦囊,而是终于有机会,将那些早已固化、甚至成为前行阻碍的“旧物”一件件地卸下和“忘掉”。这趟旅程的精髓,与其说是“习得”,不如说是“舍弃”。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成功的管理者,都有一套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功秘籍”。这套秘籍是过去经验的结晶,它曾在无数个关键时刻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化险为夷。久而久之,这套方法论就成了我们的肌肉记忆和行为惯性,我们深信不疑,并试图将其复制到每一个新的挑战中。这便是管理学中常说的“成功陷阱”或“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你因为某种模式而成功,于是你不断强化这种模式,直到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模式反而成为了你前进的最大枷锁。
EMBA的课堂,恰恰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最佳熔炉。想象一下,一位在传统制造业深耕二十年的总经理,他的成功来自于对成本的极致控制和对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当他走进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课堂,与来自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一个关于“元宇宙”商业模式的案例时,他过去那套“成本控制”的屠龙刀,瞬间变得无从下手。他会听到一个90后创业者用他闻所未闻的“用户生态”、“私域流量”、“A/B测试”等概念来解构问题。那一刻的冲击,远比教授在讲台上讲授一个理论模型要来得猛烈。他被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忘掉自己那套“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案,承认它的局限性。
这种“忘掉”并非全盘否定过去,而是一种“解耦”。是将过去的成功经验,从“普适真理”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原为“特定时空下的有效策略”。EMBA通过海量的、跨行业的案例教学,以及与背景迥异的同学之间的激烈碰撞,让你反复经历这个过程。你一次次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金科玉律”,在别人的世界里可能一文不值。这种反复的“认知破碎”和“重构”,最终会让你内化出一种新的能力:面对任何问题时,不再是下意识地从自己的经验库里掏出最熟悉的工具,而是能够跳出框架,以更开放、更多维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本身。这便是忘掉“成功路径”后,所获得的真正智慧。
在企业这部精密的机器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特定的角色。你是CFO,就会对数字和风险极其敏感;你是CMO,就会对品牌和用户体验念兹在兹;你是CTO,就会对技术架构和实现路径格外关注。这种基于职能的“部门墙”思维,在日常工作中是效率的保障,但在企业高层决策中,却可能是致命的短板。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能够超越自己的专业领域,站在整个企业、整个产业生态的高度进行系统性思考。
EMBA的核心课程设计,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强行打破这种“固有思维”。当一位财务出身的高管,在战略课上被要求像CEO一样,为一家公司制定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时,他不能只考虑财务可行性,还必须思考市场竞争、技术趋势、组织文化、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宏观因素。当一位技术大牛,在市场营销课上,被要求策划一场触及千万用户的品牌活动时,他必须忘掉那些技术的精妙细节,去学习如何洞察人性、如何讲好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要求你走出舒适区,用你不熟悉、甚至不认同的“语言”去思考。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回答问题,而是去提出正确的问题。”而固有思维,恰恰会限制我们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在EMBA的“行动学习”或“实境教学”项目中,学员们需要组成团队,为一家真实的企业解决实际的经营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不同职能背景的同学,会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而产生激烈的争论。然而,正是这种“认知摩擦”,迫使每个人都去理解和吸收对方的视角,最终形成一个远比任何个人观点都更全面、更深刻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就是一次集体“忘掉”固有思维,并升华出整体思维的宝贵实践。
在走进EMBA教室之前,你可能是身价不菲的上市公司创始人,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区域总裁,是手握重金的投资合伙人。这些“身份标签”既是荣耀,也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它让你习惯了被仰视,习惯了发号施令,也可能让你听不进逆耳的忠言,看不见真实的反馈。你的下属可能会因为你的职位而选择“报喜不报忧”,你的合作伙伴可能会因为你的资源而对你曲意逢迎。
然而,在EMBA的课堂里,这一切都被清零了。无论你过去有多么辉煌的履历,在这里,你只有一个身份——学生。你的邻座可能是一位比你更成功的企业家,也可能是一位比你年轻但思想更锐利的创业者。教授在点评你的作业时,不会因为你的头衔而有任何宽容,他会直截了当地指出你逻辑上的漏洞。在小组讨论中,你的观点需要靠严密的逻辑和充分的证据去说服他人,而不是靠你的职位去压服对方。这个“去光环化”的过程,让每个人都回归到一种更本真、更谦卑的状态。
忘掉“身份标签”,意味着你将获得两样极其珍贵的东西。第一,是真实。你能够听到不加修饰的批评和建议,能够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里,暴露自己的知识盲区和思维短板,而不用担心这会影响你的权威。第二,是真诚的连接。当大家摘下身份的面具,以同学相称,共同熬夜赶案例、一起在戈壁上徒步、为一场辩论赛争得面红耳赤,所建立起来的友谊,是超越商业利益的。这份基于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战友情”,构成了EMBA最宝贵的人脉网络。它不是一份冷冰冰的通讯录,而是一个在你未来遇到任何挑战时,可以随时拨通电话,获得坦诚建议和无私帮助的智囊团和后援会。
当然,强调“忘掉”的价值,绝非否定“学到”的重要性。事实上,“学到”与“忘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EMBA的完整价值链。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表面收获:学到什么 (The 'What') | 深层价值:忘掉什么 (The 'How') |
---|---|
新的知识体系:如金融估值模型、数字化转型框架、全球宏观经济分析工具等。 |
忘掉“经验主义”:不再仅仅依赖过去的经验做判断,而是学会用更科学、更系统的框架去分析和决策。 |
多元的商业案例:学习上百个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
忘掉“唯一解思维”:深刻理解商业世界没有标准答案,任何策略都有其适用边界和前提条件,培养情境化思考能力。 |
前沿的教授观点:聆听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者对未来商业趋势的洞见和预判。 |
忘掉“思维定势”:通过与大师对话,打破自己对行业、对竞争、对未来的固有认知,提升认知格局。 |
广泛的校友网络:结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同学,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 |
忘掉“身份和自我”:在平等的交流中学会谦卑和倾听,建立基于信任和尊重的真诚人际关系,而非功利性的社交。 |
可以说,“学到”是“忘掉”的催化剂。正是因为学到了新的思维模型,你才意识到旧有经验的局限;正是因为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你才愿意放下眼前的固执。反过来,“忘掉”则是“学到”的最终归宿。如果学到的知识不能促使你打破旧的思维牢笼,那么这些知识就只是浮在表面的信息碎片,无法内化为真正的智慧和领导力。
总而言之,EMBA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叠加,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认知手术”。其真正的魅力,在于它为你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让你有机会、有勇气、有方法去“忘掉”那些曾经成就你,但如今可能正在限制你的东西——忘掉固化的成功路径,忘掉狭隘的本位思维,忘掉束缚人的身份标签。
这个“忘掉”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清空杯子”的过程。只有将杯中沉淀已久的“陈茶”倒掉,才能为注入新鲜、甘冽的“活水”腾出空间。对于未来的商业领袖而言,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勇于“自我迭代”、不断“清零重启”的能力,或许才是应对这个急剧变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对于那些正在考虑或已经踏上EMBA旅程的管理者们,一个诚恳的建议是:请抱着“忘掉”的心态去学习。不要仅仅满足于记录笔记、掌握模型,而要更主动地去拥抱冲突、接受挑战、反思自我。当你从这段旅程中走出来时,你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学位、一些知识、一群朋友,更是一个经过重塑的、更开放、更具韧性的全新自我。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所能赋予你的,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