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了几年,规模上去了,团队壮大了,但前方的路却似乎蒙上了一层薄雾。是该继续深耕主业,还是开拓新赛道?是该加大投入,还是该收缩战线?这种“战略迷航”的焦虑,是许多企业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共同心声。而选择在此时走进EMBA课堂,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是为了寻求一次宝贵的“停顿”,一个能让自己跳出日常琐碎、系统性审视企业的绝佳机会。这趟学习之旅,完全可以成为你为自己企业量身定制的一次深度“战略梳理”过程。
这并非一句空话,而是无数企业家学员的真实写照。将企业作为EMBA学习期间最大的“案例”,把两年左右的学习时间,变成一场由自己主导、顶级教授指导、精英同学共创的战略咨询项目,其价值无可估量。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EMBA课程最直接的价值,就是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结构化的商业分析工具箱。这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经典理论和模型,绝非束之高阁的屠龙之术,而是打磨了数十年的锋利“手术刀”,可以用来精准地解剖你自己的企业。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环境到内部资源,每一门课程都能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审视维度。
比如,在上战略管理课程时,不要仅仅把书本上的公司当作案例。你应该拿出笔,真正地为自己的企业画一张SWOT分析图。你的优势(Strength)真的是优势吗?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它能持续多久?你的劣势(Weakness)是否是致命的?你的机会(Opportunity)在哪里?是看得见的“红海”还是需要创造的“蓝海”?威胁(Threat)来自何方?是看得见的竞争对手,还是跨界打劫的“新物种”?同样,PESTEL模型可以帮你系统分析宏观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则让你看清所在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利润潜力。当你带着自己企业的真实困惑去学习和运用这些工具时,课堂就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与大师智慧的实时互动。
更重要的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教授们往往不仅是理论大家,更是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行业专家。他们见证了太多企业的兴衰成败。在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甚至课后请教中,大胆地把你的企业困境作为议题提出来。教授们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思考的盲区,或者用一个你闻所未闻的海外案例,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窗。这种“把自家问题搬上顶级课堂”的实践,是EMBA学习中最具性价比的“私人董事会”。
如果说教授是你的“导航仪”,那么你身边的同学,就是一座座行走的“宝库”。EMBA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是金融巨子、制造业大亨、互联网新贵、医疗健康领域的专家……每一个人的大脑里,都装着一个行业的知识图谱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战经验。这群“身经百战”的同学,是你进行战略梳理时最宝贵的“外脑”资源。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深陷企业日常运营中,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很多假设可能从未被质疑。而你的同学,作为外部观察者,能为你提供一个极其珍贵的、无利益相关的第三方视角。你可以组织几个私下的“战略研讨会”,把你的商业模式、核心产品、市场策略开诚布公地讲给大家听。一位做消费品的同学可能会质疑你的渠道策略,一位做投资的同学可能会挑战你的盈利模型,一位做技术的同学可能会点醒你潜在的技术颠覆风险。这些看似尖锐的提问,恰恰是帮助你击碎思维定式、发现战略盲点的金玉良言。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内外,这种跨界交流和思想碰撞是常态。大家在小组作业中为一个虚拟公司的未来战略争得面红耳赤,在移动课堂的戈壁徒步中探讨人生与事业的取舍。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情谊,让你完全可以放下戒备,坦诚地分享企业的真实困境。记住,向同学“求助”并不丢人,这恰恰是EMBA学习精神的核心——开放、共享、共创。他们给出的一个建议、分享的一个资源,甚至只是一个无心的问题,都可能成为你战略突破的关键。
身处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商业世界,闭门造车是战略制定的大忌。EMBA课程,特别是那些注重全球视野的课程,为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去对标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践。大量的案例教学,就是让你“身临其境”地去学习其他企业是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
当教授在课堂上剖析一家美国科技公司的平台战略、一家欧洲奢侈品牌的百年传承、或是一家日本制造企业的精益管理时,你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听故事。你需要像一名侦探一样,去思考:“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What is the underlying logic?)”。这个战略成功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它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我的有何异同?如果把这个逻辑“转译”到我的行业和企业,可能会是什么样子?这种“乾坤大挪移”式的思考,能极大地拓宽你的战略想象力。正如那句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此外,许多顶级的EMBA项目,如长江商学院,都会设置海外学习模块,带领学员走进硅谷的创新心脏,探访欧洲的工业4.0前沿。这些经历让你有机会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世界顶尖企业是如何思考和运作的。与海外的企业家、学者交流,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逻辑和管理哲学。这种沉浸式的对标学习,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你的格局和视野,让你在制定企业未来战略时,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思考更长远的问题。
战略的制定者是人,执行者也是人。因此,一次成功的战略梳理,最终必然要回归到对“人”的思考,尤其是对创始人或最高决策者——你自己的反思与剖析。EMBA的学习过程,恰好提供了一个让你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抽离”出来的宝贵时机,去完成这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领导力、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会引导你思考:作为企业的“船长”,我的认知边界在哪里?我的决策风格是偏向冒险还是保守?这是否限制了公司的发展?我的管理模式,是驱动了创新,还是扼杀了活力?企业当前的文化,是支持我们即将要去的方向,还是会成为最大的阻力?很多时候,企业战略的瓶颈,就是企业家自身的瓶颈。不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升级,任何宏大的战略蓝图都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为了让这个过程更具操作性,你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贯穿整个EMBA学习期间的“个人战略梳理行动计划”。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表格,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丰富:
阶段 | 核心任务 | EMBA学习结合点 |
---|---|---|
第一学期:诊断与输入 | 全面诊断企业现状,识别核心问题与挑战。 |
|
第二学期:对标与发散 | 寻找新的战略方向与可能性,拓宽思路。 |
|
第三学期:聚焦与决策 | 在多个可能性中进行选择,明确未来3-5年的核心战略方向。 |
|
第四学期:落地与迭代 | 制定详细的战略执行路线图,并建立反馈调整机制。 |
|
总而言之,EMBA的学习绝不仅仅是每周或每月几天的课程,它是一个持续的、高强度的思维锻炼过程。将自己的企业带入这个过程中,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你所支付的学费,换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人脉,更是一次由世界级智囊团陪伴的、对企业进行脱胎换骨般战略重塑的宝贵机会。
所以,当你踏入EMBA课堂的那一刻起,请记住,你最重要的“作业”,就是为自己的企业完成这次深度的战略梳理。这趟旅程的终点,你收获的将不仅是一个学位,更是一个方向更清晰、根基更扎实、未来更具想象力的企业,以及一个认知完成迭代、格局得到提升的、全新的自己。EMBA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最顶级的战略咨询。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